APP下载

从灾难影视中看中外应急文化

2015-12-24夏保成,王碧,陈安

关键词:应急管理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3期,2015年9月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6,No.3,Sep.2015

从灾难影视中看中外应急文化

夏保成1,2,王碧1,2,陈安1,2,3

(1. 河南理工大学 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河南 焦作 454000;2.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3.中国科学院科技与政策研究所,北京 100190)

E-mail:wbbless1989@126.com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突发事件从发生的频率和事件的复杂性方面对应急管理的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文化建设的任务日趋艰巨。但是,我国应急文化建设起步晚、发展落后。本文主要从灾难影视的角度,通过中外应急文化的对比分析,对我国应急文化的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灾难影视;应急文化;应急管理

收稿日期:2015-05-05

作者简介:夏保成(1958—),男,河南温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政府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国家安全等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C93

Chinese and Foreign Emergency Culture in the Disaster Film

Xia Baocheng1,2, Wang Bi1,2, Chen An1,2,3

(1.SafetyandEmergencyManagementResearchCenter,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2.EmergencyManagementSchool,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3.InstituteofTechnologyandPolic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mergency, in terms of its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and complexity, raise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level.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task of emergency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Starting late, Chinese emergency culture construction lags behind foreign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aster film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culture,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mergency culture.

Key words:disaster film; emergency culture; emergency management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的突发事件,如非典事件、汶川大地震、南方冰冻雪灾、禽流感事件、水污染事件、甬温撞车事件等。根据对上述诸多突发事件应对过程的总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应急效果不明显主要是由于我国人民应急意识薄弱、应急知识匮乏等造成的。因此,应急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应急文化与灾难片的基本概况

(一)应急文化的基本概况

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文化”一词的内涵尚未达成一致认识。直到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给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

应急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是随着近年来突发事件发生的愈来愈多以及人们的危机意识日趋增强才逐渐形成并受到重视的。关于应急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来说,应急文化主要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人们长期形成的行为方式和心理习惯;从狭义上来说,应急文化主要指的是在面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时,人们形成与应急相关的行为活动、价值标准、思想意识等。

应急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文认为应急文化主要表现为应急知识、应急意识和应急行为3个方面。应急行为是应急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应急知识指与应急活动相关的具体知识,如应急标志、标语、应急技能培训、应急公共宣传教育、警示语、应急信息等;应急意识指主体对突发情况的判断能力,主要受与应急相关的生活经验、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应急行为指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一切行为活动,主要包括救援行为、应急演练、危机沟通、资源配置、传递信息等[2]。而本文所涉及的应急知识、应急意识和应急行为都是以灾难影视情节为背景的。

(二)灾难影视的基本概况

灾难影视的出现是人类灾难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人类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的增强以及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灾难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灾难影视的发展。

1.灾难影视的发展阶段

灾难影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将其分为萌芽、发展以及成熟3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最早的灾难影视可以追溯到默片时代,当时灾难开始作为新的主题逐渐被引入到影视荧幕中,如1887年古巴的新闻片《扑灭火灾》、1901年英国人拍的《火灾》、1903年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埃德温·鲍特拍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②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和有声电影的发展,数字技术被普遍应用到电影拍摄中,这时候灾难电影开始大量的出现,严格上来说,灾难才正式成为一种影视题材。这个时期创作的不少经典影视作品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如《火山爆发》《天地大碰撞》《惊天动地》等。③成熟阶段。21世纪前后,特效技术逐渐成为影视制作的焦点,该阶段的影片在技术和视觉上更胜一筹,如近几年拍摄的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2012》《日本沉没》《庞贝末日》等。总之,无论哪个时代的灾难影视,都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和意识的发展方向[3]。

2.灾难影视的分类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我们发现要给灾难影视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很难。因为在许多涉及灾难的影视作品中,有些以灾难为主题,有些则以灾难为背景,有些展现某一灾难发生的过程,有些则展现灾后重建等。但是本文把具有灾难情节的影视作品都归为灾难影视,并且对他们进行简单分类。

按照灾难事件的类型,我们把灾难片分为单一类灾难影视和综合类灾难影视。单一类灾难影视主要是指影视中的灾难类型是单一的,不掺杂其他灾难类型,如《龙卷风》《完美风暴》等。单一类灾难类型的影视又可以具体的分为:火山类《庞贝末日》《天崩地裂》等,台风类《龙卷风》《超强台风》等,地震类《唐山大地震》《纽约大地震》等,病毒类《末日侵袭》《黑死病》等。综合类灾难影视主要是指在影片的整个过程中,至少包含两种灾难类型,如《日本沉没》《后天》等。

按照影视作品中关于灾难情节发展阶段的侧重点不同,把灾难影视分为事前作品、事中作品、事后作品三类。事前作品主要有《2012》《日本沉没》等,事中作品主要有《超强台风》《水啸雾都》等,事后作品有《唐山大地震》等。

按照影视作品取材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把灾难影视分为科幻灾难影视作品和写实灾难影视作品,科幻片有《后天》《生化危机》等,写实片有《泰坦尼克号》《世贸中心》等。表1是对灾难影视的简单列举。

灾难影视是应急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载体。将应急文化传播与灾难影视结合,有助于促进人们增长应急知识,提高应急意识,营造应急文化氛围。将应急文化通过灾难影视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应急文化的快速发展。

表1 灾难影视分类表

四、从灾难影视中看中外应急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大量的灾难影视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中外应急文化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任何国家的人民在灾难面前,都是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虽然西方国家更强调个人主义,但是在灾难面前,人们始终团结在一起。在我们国家,始终坚持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原则。由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任何灾难面前,都是党和政府始终站在抗灾第一线。而中外灾难影视中应急文化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应急事前准备文化、事中应对文化、事后评价文化几个方面。

(一)应急事前准备文化不同

在中外灾难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外的应急事前准备文化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灾难的认识不同。在事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讲述其他国家在灾难来临前人们所做的准备和心理活动。比如在影片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在灾难来临之前,科学家预测出,将会有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整个国家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出诺亚方舟或者深海探测器等高端设备,如《2012》《日本沉没》等。在灾难影视中的大部分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表现出来的是较强的预防灾难意识和能力,经常会出现科学家发现灾难即将来临、迅速地报告给政府、最后全国齐心协力为即将到来的灾难做准备这样的场景。

在国内影片中,就很难看到我们利用高科技做好预警系统、在灾难来临前做好应对准备此类的场景。比如在近几年拍摄的灾难影视《唐山大地震》中,地震来临前人们惊慌失措,一无所知,看不到任何科技应用,也没有任何关于灾难来临前的信息,甚至在灾难来临时,人们还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应急意识薄弱。因此,中国的应急事前准备文化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总之,人们对灾难的不同的认识,会造成人们不同的事前应急准备文化,形成不同的心理状况。面对灾难,其他国家人民主要表现为一种坦然的心态,中国则是一种逃避心理。纵观灾难影视的拍摄内容、拍摄数量,我们发现中国的灾难影视制作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近而反映出我国对灾难认识不够深刻。

(二)应急事中应对文化不同

在中外灾难影视中,也体现出中外不同的事中应对文化。应急事中应对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自救意识与自救能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事中应急志愿者管理几个方面。

1.自救意识与能力的差异性

通过大量的影视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公众的自救意识和能力比较强。比如在灾难影视《海啸奇迹》中,女主角和她的大儿子卢卡斯,在海啸当中艰难求生,全身多处被划伤。其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主角卢卡斯在逃生的过程中,在海水中捡起一罐啤酒,在母亲体力不支时给她饮用以增强体力,最后他们在印度洋海啸中生存下来。

在中国灾难影视作品中,政府在救援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影视中,我们往往看到解放军在灾难中出现在紧要关头,挽救人民,挽救生命财产。在《超强台风》中,在灾难每一个转折点,都是由于解放军的出现,最后全民获救,这也体现出公众的依赖心理[4],公众在灾难面前经常表现出无助、无奈的状态,自救意识淡薄。比如在《唐山大地震》中,人们对地震科学知识一无所知,地震发生后,直接陷入一种惊慌失措、茫然的状态。公众等待解放军的救援,将救援希望寄托于外界,往往会错过最佳救援时机,最终失去存活的可能性。人们不同的应急救援表现,体现了个体身处灾难不同的应对意识,更深刻地反映了各国人们不同的应急文化的差异性。

2.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

在应急救援的过程中,国外灾难影视主要从个人的角度进行刻画,往往以人物个体为叙事切入。一方面,在大量的国外影片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场景是在灾难来临前或者末日到来前,出现了拯救地球或者在灾难中力挽狂澜的英雄。在灾难的应对过程中,更强调个人能动性的发挥。总统或者代表政府形象的官员,则往往被淡化。如在《水啸雾都》中,伦敦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洪灾,逐渐由英格兰海岸沿线冲进了泰晤士河,并很快冲破堤坝,开始淹没这座城市,为了挽救伦敦几百万人的生命,伦敦政府决定炸掉昂贵的大坝,准备泄洪,但是一旦进入水闸的控制舱,存活率几乎为零,冒着生命危险的水利工程师罗伯特和他的妻子、罗伯特的父亲莱纳德教授最终来到了控制舱,准备开闸放水。为了保护儿子的生命,父亲莱纳德最终独自潜入水中去打开水闸,牺牲了自己,挽救了人民,挽救了整个伦敦市。在西方在灾难影视中还有大量的类似的人物形象,这样的英雄往往被神化或者虚拟化,诸如超人、蜘蛛侠等。

而在大量的中国灾难影视作品中,人们最终都是通过集体的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取得灾难应对的成功。在灾难面前,政府和公众是一个整体。在《人命关天》《超强台风》等作品中,最终都是通过集体的努力战胜灾难。

3.事中的志愿者管理不同

在事中应对过程中,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灾区都会出现需要应急志愿者的情况。在物资匮乏和救援紧急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管理志愿者、进而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这也是应急事中应对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发展志愿者队伍有很大的潜力。从灾难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应急志愿者的协调管理方面,国外政府通过立法规范,对志愿者的管理更加法制化、规范化,提高了应急志愿者的工作效率,促进了整个应急处置工作的发展。在影片《日本沉没》中,在面对地震时,相关机构依据法律,选择救援的志愿者,并启动救援活动。在中国灾难影视中,志愿者管理专业化和法制化程度比较低。在《唐山大地震》展现汶川地震救援工作的场景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志愿者,不论是否受过专业培训、是否具备专业资格,就直接参与现场救援。相比之下,我国在志愿者的管理上基本处于无序化的状态。

(三)应急事后评价文化不同

在应急事后评价文化部分,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致谢文化”和“道歉文化”的不同。在国外大量的灾难影视中,每一个拯救世界、挽救民族的大英雄,在灾后都选择了默默地离开,作者对他们崇高的牺牲精神没有进行任何宣扬。而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在影视的结尾我们几乎都能看到对救灾参与者的表彰与奖励以及对人民解放军的致谢的场面。尤其是在《唐山大地震》中,方达遇到当年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工作的解放军——方登的养父,表现出一副很感激的样子,对人民解放军充满无限崇拜之情。由于文化的不同,国外那些拯救人民、拯救国家、拯救世界的英雄,最终不是默默牺牲,就是悄悄离开,在镜头面前也只是很平常的一幕,一般不会有过多的强调;相反,在中国往往会出现一个个表扬、宣扬的场面。

五、差异产生的原因

人们在灾难中的不同表现,体现了各国的应急文化的差异性。应急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这些因素主要表现为由各国的不同文化、人与自然关系、地理环境几个方面。

(一)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人们的罪感意识主要来源于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人生而平等[5]。人们在犯错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向上帝忏悔来减轻内心的罪恶感。如果违背了道德准则,则会受到上帝的惩罚。人们把上帝化为自己心中无形的道德评判者,坚持信仰上帝。西方的罪感文化影响人们在应急文化中的不同价值取向、应急意识、行为模式的形成。罪感文化使人们长期形成了独立意识和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也会使社会中普通个体自觉做好自己的事情,承担自身的责任,在面对灾难时独立自主、履行义务。比如在西方灾难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个人英雄形象,通常在影片中也只是一个普通角色的地位,不足以引起太多的社会关注。政府领导在灾难中的功绩,往往被淡化。

中国文化往往被定义为“耻感文化”[6]。人们在这样的文化中形成的典型行为模式是人们更注重外界的评价、看法,很多时候依赖外界的强制力履行自身的责任义务,自觉自律意识比较差。人们做错事情或者出现一些不被社会审美所接受的行为,会感到很羞耻、自责、惭愧等。人们把自身行为的审判权交给了他人、社会,根据第三方的评判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我们在中国灾难片中经常看到人们对解放军的表扬表彰等场景,也经常看到被过度美化领导者的形象。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在耻感文化的影响下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所以也导致了中国的应急事后评价文化与西方的不同。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

在国外,人与自然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西方国家注重对自然的探索,因此,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相对较快。人与自然的对抗过程中促进了西方国家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因此,在西方的应急准备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对各种灾难进行科学研究较早。

在中国,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是一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面对很多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时一般会将它神化,忽略了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究,对科学探索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中国灾难影视中我们很少能看到关于灾前的预防预测场景。然而做好灾前预防预测是需要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科学准确的监测。

(三)地理决定论

由于岛国国家自然灾害频发,人们会长期处于灾难的环境中。面对大型的灾难,人们的事前预防能力、事中应对能力、事后会恢复能力整体比较强,应急文化体系也相对比较完善。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对灾难是一种谨慎、认真的态度,对各种灾难的应对比较有序化、系统化、科学化。

由于中国地理环境相对优越,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人们面对大型灾难的状况较少,对灾难的认识发展相对较慢,所以人们在很多灾难面前表现出一种慌乱、无知的状态,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在灾难中的求生能力相对较差。

六、灾难影视中外国应急文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1)提高我国影视作品中的应急文化创作水平。在灾难影视拍摄中,我国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灾难影视作品中先进的拍摄理念,提高我国应急文化作品创作水平。从灾难影视的选材来说,我国灾难影视作品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丰富性,不仅限于台风、地震等。从灾难影视拍摄技术上来说,我国的灾难影视拍摄中应引进西方高科技技术,增加3D特效技术的使用,使场景渲染更加逼真。从拍摄角度来说,影视作品拍摄视角不仅仅局限于赞扬集体,也应该更多地关注灾难中的普通群众、凸显个体在应急活动中的价值。灾难影视作品应该注重创新性,在吸收国外灾难影视作品中的优秀文化的同时,加入中国特色,创作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影视作品,通过培育灾难影视文化产业来提升应急文化创作水平。

(2)普及应急知识,加强宣传教育。为了促进中国应急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通过大量的高质量灾难影视作品普及应急知识,充分利用灾难影视这个传播渠道,对广大民众宣传教育。在灾难影视中,通过向观众展示一些灾难预防、自救及互救知识,培养大众的应急意识,最终达到“未临其境,已悟其道”的效果,使人们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学习应急知识,即便是人们从来都未经历过的灾难,也应该重视基本常识的普及。在灾难发生时,人们应该如何逃离、如何救援、如何正确的帮助别人,都可以通过灾难片进行情景教育。同时,应该加大灾难影视的宣传力度,增强中国人的应急意识,把应急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让应急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政府应该设立相应的应急文化宣传部门,加大应急文化传播力度,向公众印发应急文化宣传册、组织应急文化学习活动和教育,营造一种全民的应急文化学习氛围,引领应急文化建设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3)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突发事件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相对较少,我国政府应该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增加突发事件科学研究资金,尤其加强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科学应用,完善预警系统,做好预警工作,进而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针对不同的类型的突发事件,研究相应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对于一些目前尚不可预测的灾难,尽量延长预警时间、增加救援时间。在应急文化的科学研究部分,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

(4)树立自救意识,提高自救能力。自救优于互救,互救优于公救。与国外相比,我国公众普遍自救能力脆弱、自救意识淡薄。在突发事件中,将救援希望过分依赖于外来力量,往往会错过最佳救援时机。同时,政府应设立相应的培训与监督机构,组织专门的应急技能培训,进行定期的应急演练。公众也可以学习西方社区之间互救,在邻里之间形成互救团体。正如中国古语“远亲不如近邻”所言,积极进行互救相对于被动等待他救具有明显的时间优势。中国公众应该从根本上戒除对政府的依赖心理,提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样才能彻底扭转我国应急文化落后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邢娟娟.应急准备文化的推进与实践[J].中国安全生产技术,2011,31(9):115-120.

[3]彭宗超,聂林.中国城市应急准备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应急管理,2012,6(5):37-40.

[4]杨烨.论灾难片及其文化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4):56-59.

[5]刘延芹,唐小城.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之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2009,4(5):371.

[6]郭思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6):125-128.

[责任编辑位雪燕]

猜你喜欢

应急管理
学校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应急管理
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及应急管理措施研究
社区安全治理格局与应急管理思路探索
营配信息集成的客户停电应急管理研究
基于知识元和有色Petri网的应急实施流程优化方法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城市应急管理实施效果及优化路径解析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微课在应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