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覃怀地域文教卫生事业损失述略——抗战胜利70周年纪
2015-03-17张玉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3期,2015年9月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6,No.3,Sep.2015
抗战时期覃怀地域文教卫生事业损失述略
——抗战胜利70周年纪
张玉清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454000)
E-mail:zhangyuqing@hpu.edu.cn
摘要:抗战前,覃怀地域有教具充裕、实验仪器和图书资料较为齐全的大学1所、省立中学2所、私立中学3所、职业学校3所、师范学校7所、公私立小学上千所,以及众多的民众教育机构;有技术和设施先进的恩赐医院、中福医院、铭德医院、民众医院等多家西医机构和数百家中医中药机构;有藏书丰富的豫北图书馆、孙甲荣藏书楼、王世云藏书室等多家公私立公共文化机构,等等。沦陷后,这些机构均遭到日军的毁灭性打击,教具、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医疗设备、药品器械被焚烧掠尽,其目的就是为了从思想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以文化侵略促成其在华之阴谋。
关键词:抗战时期;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损失;覃怀地域
收稿日期:2015-03-12
作者简介:张玉清(1968—),女,河南孟州人,教师,从事地方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5.6
Loss of Culture, Edu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Undertakings in Jiaozuo Area
During the Period of Counter-Japanese War
For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Victory of Counter-Japanese War
ZHANG Yuqing
(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Abstract:Before the Japanese invasion, in Jiaozuo area, there was 1 university, 2 provincial middle schools, 3 private middle schools, 3 vocational schools, 7 teacher training schools, and thousands of public and private primary schools, all with abundant teaching aids, experimental instruments and books; many hospitals with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facilities (Enci hospital, Zhongfu hospital, Mingde Hospital, Minzhong Hospital and so on) and hundr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ps; a number of well-stocked public and private cultur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Yubei Library, Sun Jiarong Library, Wang Shiyun Library and so forth. However, all of the above institutions suffered devastating blow after being occupied by Japanese army (experimental instruments, books, medicine and medical equipment and medicine burnt or looted), with the aim to disintegrate Chinese people’s counter-Japanese thought and achieve their conspiracy of cultural aggression.
Key words:the period of Counter-Japanese War; loss of culture, edu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undertakings; Jiaozuo area
卢沟桥事变,既标志着日军开启了罪恶的潘多拉盒子——全面的血腥的侵华战争,又标志着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大幕从此拉开,中国的历史由此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938年2月,日寇土肥原贤二的第十四师团为策应津浦路板垣师团、矶谷师团日军的徐州作战计划,自安阳南侵,发起了对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的全面军事占领战役(即豫北战役)。2月2日,日军进犯武陟;2月18日,修武沦陷;2月19日,攻陷焦作;2月20日,博爱失陷;2月21日,沁阳沦陷;2月22日,济源沦陷;2月23日,孟县沦陷;2月26日,日军攻占济源封门口,豫北战役至此结束。3月5日,温县陷落。至此,覃怀地域①本文的覃怀地域为文化地理学名词,非行政区划。“覃怀”二字在古代先为“怀县”之代称,后为河内郡之代称;至明清,演化为怀庆府所辖区域之代称。建国后,清怀庆府所辖区域分为今焦作市、济源市和洛阳市吉利区与新乡市原阳县四部分。本文覃怀地域(覃怀文化)所指为今焦作市所辖区县。尽陷日军魔爪。日军占领期间,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文物古迹破坏狂潮,劫掠和毁弃了一批又一批的图书古籍,使覃怀地域遭受到了有史以来巨大的经济、文化损失。
一、沦陷前的文教卫生事业资产
覃怀地域文化教育自古发达,尤其是清末以降,随着新式工商业的快速发展,至沦陷前,覃怀地域的焦作镇已成为闻名河南乃至全国的繁华的工商业市镇,有“小上海”之美誉[1]。而“各种游艺场的设备,影戏馆的开设,蜘蛛网似的电灯,电车汽车的设备,马路街衢的宏壮,建筑物饮食店的完备”[2],又使焦作“成为新型经济活动的场所,成为新型社会阶级的云集地,成为新文化和新型教育的中心”[3]。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达。教育方面:抗战前,河南有大学3所,覃怀占其1;省立职业学校5所(高级和初级),覃怀占其1;省立中学(高级和中级)17所,覃怀占其2;4所私立完全(高级、初级兼设)中学,覃怀占其1;7所护士学校(班),覃怀占其1。医疗卫生方面:覃怀地域当时有技术最先进、医疗措施最为完善、服务网络最为发达的西医医院——恩赐医院。工业方面:拥有国内采煤技术最为先进、居国内10大矿厂之生产和销售第3位的中福煤矿。公益文化事业方面:拥有豫北藏书最丰富、设施最完备的图书馆——豫北图书馆,等等。至抗战全面爆发前,覃怀地域成为可与省会开封比美的执河南经济、文化发展之牛耳的先进发达地区。
(一)教育资产
沦陷前的覃怀地域,教育事业的发展执河南之牛耳。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1936年的统计[4],覃怀地域在教育部立案或等待立案的中等学校(包括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有私立焦作中学(完全中学,待立案)、省立沁阳初级中学、省立武陟初级中学、私立培元初级中学、私立太行初级中学(待立案)、私立济源济贫工读初级中学(待立案)、修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武陟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沁阳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博爱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孟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温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济源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省立沁阳初级农蚕职业学校、温县县立初级农事科女子职业学校。其中,尤以私立焦作中学、省立沁阳初级中学、省立武陟初级中学的办学成绩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在河南省尤其是豫北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在教育部立案的大学1所,即私立焦作工学院(为国内唯一的一所以工学院命名的“可与海内工程学府相颉颃”的私立大学)。另外,修武还有私立大道中学1所。小学教育也初具规模,截至1937年,孟县有县立完全小学校10所(女子完全小学校1所),初级小学230所(含女子国民小学校8所)[5],教员370名,学生8 683名[6]。武陟有县立完全小学8所,县立初级小学3所,私立完全小学校2所,乡村小学校168处[7],学生9 187名[8]。沁阳有完全小学校23所(其中县立7所,区立16所),初级小学校375所,学生15 233名[9]。修武有县立完全小学8所(女子小学1所),私立小学238所,学生11 328名[10]。博爱(1936年)有高级小学20所,初级小学235所,女子小学1所,私立小学9所[11],学生10 084名。温县有县立男女完全小学校各1所,区立完全小学7所,区里初级小学235所[12],学生10 491名。济源县立完全小学16所,区立初级小学279所[13],在校学生11 983名[14]。1936年,焦作镇的学校有光亚小学、扶轮小学、培英小学、育英小学、李河矿区小学(10所)等36所小学,学生3 800多名[8]。另外,各县还有民众学校数10所,教会学校4所[15]。其中,教会学校在沁阳的有3所:基督教妇女讲习所(民国21年1月创办,学生78名)、天主堂女学校(民国24年10月创办,学生146名)、天主堂学校(民国24年10月创办,学生46名);在修武的有1所:天主教小学校(光绪29年创办,学生71名)。
上述这些学校,只有公私立中学、中福公司和道清铁路所属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好,县属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相对比较艰苦。一般情况下,县属学校的校舍相对比较宽裕,但其他设施如教具、图书室、实验仪器则比较简陋。县属学校办学条件较好的主要为位居县城域区的小学,这些学校一般配有图书室,有数百种图书和简单的实验仪器。如沁阳县的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校有校舍86间,图书200余册,挂图30余张,运动游艺器具10件;女子小学校有校舍36间,书籍杂志200余册,挂图30余张;县立师范有校舍87间,其中,图书室、阅报室4间,图书百余本,报章3份,挂图37张,旧风琴1架。温县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图书150册,学生194人;县立女子小学图书100余册,仪器20余件,挂图60余种,学生120人[16]。武陟公立育英小学有图书360余部,杂志180余种,学生148人。孟县县立第三小学有图书567种,图书室2间,儿童读物百余册,挂图20幅,学生159人。博爱县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校,有含英图书馆1所,藏书达5万余册[8],是覃怀地域藏书最为丰富的小学。济源县立第一小学有图书200余册,乡村师范附属小学校有图书300余册。
(1)私立焦作中学[8]。该校是民国时期覃怀地域唯一的一所高初中兼备的完全中学,办学设施齐备,据1935年的统计资料,学校时有教室、实验室、图书室、仪器标本室、自习室、体育器械室、课外活动作业室、学生寝室、成绩室、游艺室、厨房、浴室、盥洗室、调养室、储藏室等352间。教具有日用品、课业用品、体育用品、游艺用品等3 250件。实验仪器有力学、声学、磁学、电学、光学、化学、热学等仪器528件,各种动植物标本420件。图书馆藏书6 608册,报章杂志31种,挂图74幅。学校占地32 594平方米。
(2)省立沁阳中学[17]。该校占地面积7亩,校舍142间。其中,普通教室6座,特别教室2座,厨房10间,饭厅6间,教师宿舍21间,办公室12间,学生寝室39间,盥洗室3间,礼堂1座,图书馆2间,阅览室3间,疗养室2间,接待室2间,会议室3间,理化实验室1间,仪器标本室2间,浴室4间,校工室2座,游艺室5间,储藏室6间。仪器94种,标本60种,化学药品74种,体育用具17件。图书馆藏书5 320册。教职员19人,在校学生近300名。
(3)省立武陟中学[18]。该校设在河朔书院旧址,建筑华丽,气势宏伟,占地40亩,校舍202间,是覃怀地域最好的校舍。其中,图书室3间,藏书4 100册(万有文库1部),矿物标本3 023种,物理仪器58件,化学仪器20件,药品46种,挂图46张。教职员20人,学生233名。
(4)省立沁阳初级农蚕职业学校[19]。该校规模壮观,有养蚕之设备、农场之设备、蜂场之设备、针织工之设备、体育之设备。教学区占地面积16亩,校舍113间,礼堂1座,团体操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各1处。其中,图书馆2间,教员宿舍13间,饭厅3间,办公室、阅报室、会议室、理化实验室、接待室、储藏室、传达室、成绩室各2间,学生寝室45间,校工室3间,普通教室3座,特别教室1座(音乐室),仪器标本室1间,游艺室3间,浴室2间,厨房10间。中文书籍2 397册,外文2 419册,中文杂志12种,中文报纸8份,外文报纸2分,课业用品159件,日用品947件,体育用品21件,实习用品765件。生物仪器32种,矿物标本294种,物理仪器209种,化学仪器2种,化学药品178种,缫丝机25架,纺棉车15架,棉机30具,意大利蜂种10框,原蜂2箱。桑园85亩,其中,经济区60亩,试验区20亩;苗圃5亩,有桑树25 000株。花园8亩左右,主要经营花卉培育。养鸡场1个,养意大利优良鸡100只。棉花试验场1个,植棉5亩作试验。病蚕标本31种,农作标本23种,昆虫标本45种,蚕标本24种,丝标本3种,茧标本9种,农学图表18种。
(5)扶轮小学[8]。教室10座,教员宿舍8座,图书室、学生商店、教师休息室、学生休息室、工役室各1间,运动场1处。校具1 756件,教具61件,图书1 844册,仪器7件,标本28件[20]。民国36年度(1937年)有学生450人。
(6)普济义务学校[8]。普济义务学校是民国时期覃怀地域规模最大的劳动和学习相结合的一所工学小学校。校舍39间,其中,图书馆3间,生产厂房10间,校长室1间,接待室1间,教员宿舍2间,学生宿舍3间,库房3间。运动场1处。图书1 075册,石印机1台,织袜机25台,织布机40台,织毛巾机4台。学生150人。
(7)中福小学。教室45间,另租民宅55间,计100间,教具90余种,其他130多种,运动场1处,体育场10亩,学生455人,为豫北地区经费最充实、设施最完备的著名小学校之一。
(8)私立焦作工学院[21]。该校建筑皆西式,草木繁茂,名花率有,清净幽雅。截止1937年6月止,学校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校舍计有办公室26间,教室37间,实习室52间,图书馆9间,礼堂5间,职教员寄宿舍22间,学生寄宿舍108间,厨房26间,厕所7间,饭厅、浴室、医药、储藏等室64间。土木仪器室1个:计有经纬仪、水平仪、平板仪、手持水平仪20架。水力实验室和机械厂各1个。动力厂1个,计有煤气发生器全套1部、约30kW(40马力)煤气引擎1台、约20kW(27马力)直流发电机1台,其他配电盘、电表俱全。电机实验室:5kW马达1台、3kW马达4台、直流电表大小10只、5kVA发电机1台、2kVA马达3台、交流电表10只、电波表2只、变相及变压器3具、绝缘测量变压器一具、配电盘2座、各种自动开关器5具、电阻箱6具、刀开关灯桌及其他各种实验用仪器均具备。试金室:有用石炭燃烧之熔炉15座、平面火炉2架(分离金银用)、金天秤2具、称银天秤2具、德国式称矿砂样天秤2具、称化学药品之天秤2具、矿砂100余种(购之美国)、碎矿器1具、研矿砂平板器1副、造坩器(即炼金银杯)2具、造坩机1架、矿砂筛1套。冶金实验室:有热力及高温测验器、冶铅炉、烘矿炉、淘金盘、青化金银器、金汞提炼器、金图显微镜、金图标本磨光机、显微照像机等;选矿设备方面有啮矿机、辊矿机、碎矿器、斫矿机、斫煤机、琼氏取样机、恩泊取样器、筛子等,并有铅砂、铜砂种种试验材料。采矿陈列室:有金属矿采矿法及煤矿采矿模型、风扇安置法、卷扬机控制法、支架法及机钻剖面等模型,另备有实际工作所用器具以及各项采矿挂图、幻灯影片以及矿山测量用经纬仪等。地质矿物陈列室:普通地质类有各种矿物、岩石、化石标本710余种(块)以及各种地质结构模型等;岩石矿物类有岩石标本共有1 300余块、结晶模型2组共100个,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3大类共200余种(块),另有岩石薄片150种(块),偏光显微镜10架。物理实验室备有化学药品600余钟,仪器200余种,物理实验仪器100余种。地质实验室有新式玻璃柜、木质及塑料模型各1组,显微镜3台,普通矿物千余种,稀有矿物百余种,古生物化石200余种(块),岩石500余种(块);岩石200余种(块)、矿物百余种(块)、古生物标本600余种(块),等等。图书馆藏书2万多册,体育用具有跳高架1对、高低栏40架、单双杠各1架、16及12磅铁球1个、20公尺宽300公尺长跑道1个、排球场1处、篮球场2处、网球场3处、跳坑1个,等等。据1935年底统计的数据显示[22],物理实验仪器价值18 451.26元,化学仪器样品价值27 076.73元,地质矿务标本、仪器价值14 410.43元,采矿冶金仪器、模型价值12 675.60元,试金药品仪器、用具价值12 644.43元,测量仪器、设备及用具价值25 385.00元,材料试验机件价值9 701.00元(1932年数据),水力试验机件5 135.00元。1931—1937年,仅新增的设备仪器价值就达20多万元[23]。
(二)卫生资产
覃怀地域沦陷前,各县的医疗条件均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据战前的不完全统计,各县的医疗机构:沁阳医院3家,西药房2家,中药店78家[24];济源医院1家,中药店8家[24];博爱医院6家,中药店124家;武陟医院6家,中药店25家;修武医院9家,中药店33家;温县医院2家,中药店56家;孟县医院4家,西药房3家,中药店135家[24]。沁阳有恩赐医院、天主教堂医院、红十字会医院[25]以及刘氏堂、永春堂、乔二师药店、同和堂、长春药店等中药店。济源有恩赐医院、良友医院、民生诊所[26]以及大来号、春源堂、永兴恒、保和堂、公益仁、万育和、同仁堂、志明堂、济世堂等中药店。孟县有孟县医院、恩赐医院[27]以及三春荣、太丰恒、三鼎堂等中药店。温县有恩苏医院[28]以及同仁堂、立安堂、保和堂、同仁玉堂、长寿堂等中药店。修武有中福医院、铭德医院、民众医院、中原公司职工医院、恩赐医院、红十字会医院[29]以及大德生、义盛恒、天元堂、卫生堂、义盛长、复生堂、同瑞恒等中药店。武陟有博爱医院、平民医院、公教医院(教会医院)及世和堂、王盛仁等中药店。博爱有卫生医院、嵩山诊疗院以及协盛全、杜盛兴、同心恒、恒立堂、四德堂、四太和等中药店。其中,武陟世和堂资产1 000元(银洋),流动资金1 040元,年获利7 000元。温县保和堂、同仁玉堂资金1 000元(银洋),长寿堂、同仁堂资金800元(银洋)。修武大德生药店股金1 500元(银洋),从业人员21人。其他药店资金不等,从数百到数万都有。比较著名的医疗机构主要有以下几所。
(1)沁阳恩赐医院[30]。该院为河南第一家现代化医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加拿大传教士建立,院长孟恩赐。1920年,孟恩赐被土匪杀害,医院被改名为“恩赐医院”。至抗战前,医院有病楼1座,分楼5座,病房26间,病床143张,检验室1个(X光镜1架和镭锭针),戒烟室1间(配专门戒烟设备),发电机房1座(配电工、木工,1台10千瓦直流发电机,供医院医疗和照明用电)。医生3人,护士3人,护生20人,年门诊人数在1935年时就达到14 162例[31]。恩赐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镭锭针和X光机使其声名远播。当时,恩赐医院除能用西医技术诊治一般的常见病,以及诊断子宫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外,还能作一般的外科手术。设分院4处,即温县、孟县、济源、修武分院。徐天佑任孟县分院(名恩赐医院,房屋28间,资金约1 000元,医生2人,护士3人,病房20间,病床18张,门诊人数683例,是全县医术水平最高的医院[27])院长,栗麟仁任济源分院(医生3名,房屋2间,病床4张[26])院长,周德奎任温县分院(名恩苏医院,医护4人,房屋15间,病房9间,病床12张[28],门诊人数1 402例)院长,黄来运任武陟分院(亦名恩赐医院)院长,修武分院[32](先名仁人医院,后名恩赐医院,医护6人,病房2大间,病床10张,门诊人数2 216例)先后由栗麟仁、徐天佑和马安国担任院长。战争期间,总医院和各地分院接纳和治疗了大量的中国伤兵及受日军轰炸受伤的平民百姓,以及避难的妇孺老幼。另外,还设有护士训练班,从事护士教育[33]。
另外,沁阳红十字会医院,设于1921年,年门诊人数4 000左右[25]。天主教堂医院,护士4人,大医院大楼1座,建筑面积185平方米,日均治疗病人百余。
(2)修武中福公司医院。中福医院[34],医护人员70余人,治疗所2个(设在王封、李河矿场),设内科、外科、五官科、花柳科、放射科、化验室等,总院有床位200张、分院50张,能做胸腔、腹部手术。除对本处职员、警工、勤务及眷属免费治疗外,对外界人士也收费治疗。
焦作铭德医院,房屋43间,病房10多间,病床30张,设有X光科和化验室。
民众医院,医护人员28人,房屋18间,设有内科、外科、五官科等,有手术室、换药室、药品室、挂号室、药库、看护生室、医疗室等,医疗器械有普通外科手术器械、显微镜、验眼镜、肺活量计等60余种,年耗药品6 500余元。
中原公司职工医院,医护人员20多人,房屋23间,病房17间,设待诊室、诊病室、加诊室、病室、手术间、养病室等,有人工太阳灯、蒸汽消毒器等;1932年2月,就诊人数有2 982人[35]。
(三)公共文化机关资产
民国时期,覃怀地域各县均设有公共文化机构,根据中华图书馆协会统计[36],1931年,覃怀地域就有沁阳、修武、博爱、温县、武陟、济源、孟县县立图书馆,福中矿务大学(焦作工学院)图书馆,省立第十三中学、省立第十四中学、省立第五职业学校图书馆。之后,又有私立焦作中学图书馆、铁道部扶轮小学图书馆、私立培元中学图书馆、私立中福小学图书馆、豫北图书馆、普济小学图书馆、孙甲荣私人藏书楼等设立。据教育部(1934年)统计[37],济源图书馆藏书380册,年经费312元;孟县图书馆藏书1 172册,年经费280元;博爱图书馆藏书4 080册,360元;沁阳图书馆4 386册,年经费360元;武陟图书馆412册,年经费672元;温县图书馆4 100册,年经费200元。另外,各县的民众教育馆大多附设有图书馆,如博爱县[11]设有民众阅报室1处,民众图书馆1处,民众教育馆1处,民众学校13处,庙宇约216处;济源县[13]设有民众阅报室25处,中山图书馆1处,民众教育馆1处,民众阅报室1处,民众学校26处,庙宇78处;孟县[5]公共阅报室26处,民众教育馆1处,民众学校11处,庙宇133处;温县[12]设有公共阅报室15处,通俗图书馆1处,民众教育馆1处,民众学校21处,庙宇152处;武陟[7]设有阅报室4处,阅报栏20处,图书馆4处,民众教育馆1处,民众学校14处,庙宇17处;修武[38]设有阅报室1处,通俗图书馆1处,民众教育馆1处,民众学校12处,庙宇约870处。沁阳[39]民众教育馆1处,通俗图书馆1处,民众学校8处,公共阅报室1处,阅报栏13处,庙宇约143处。其中,武陟民众教育馆藏书755种、挂图百余幅,第一民众图书馆藏书83种,第二民众图书馆藏书106种[40],豫北图书馆藏有《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万有文库》《小说月报》《东方杂志》等数万册图书,孙甲荣私人藏书楼有《静观堂书清册页》等藏书万册以上[41](现武陟县图书馆所藏古籍8 000册多系孙甲荣旧藏,其中有善本40种242册[42]);济源民众教育馆藏书700余册[43];道清铁路图书室2间,中文书籍1 000余册,英文图书200余册,中西文杂志70余种,图书价值3 000元,设备1 000元[20],有《中央日报》《新闻报》《申报》《益世报》《晨报》《良友》《电影画报》等报刊;修武民众教育馆图书馆藏书5 600册[10];温县民众教育馆图书馆藏书4 985册[44];沁阳县立民众教育馆藏书2 900余册,报章5份[9]。
二、沦陷期间的文教卫生事业损失
(一)教育事业损失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和中学的教员和学生,总是处在反对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抗议的最前列”[45]。而日本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他们每占一地就对当地的教育文化机关进行疯狂破坏。如对南开大学的轰炸就是日本非常血腥和泯灭人性的对中国文化的大报复,“1937年7月29日—30日日军放肆摧残南开大学,只是破坏、亵渎和羞辱那些曾经发动过反日运动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无数敌对行动中最嚣张的一次。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报复”[45]。轰炸把南开大学变成了废墟,使其财产损失达300多万元,占全国高校损失总数的1/10[46]。鉴于南开大学被毁灭的惨痛教训,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教育损失,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在日本发动豫北战役前,河南省政府就已安排私立焦作工学院外迁西安,沁阳中学外迁郏县,武陟中学外迁登封,私立焦作中学外迁漯河,省立沁阳初级农蚕职业学校外迁汝南县。尽可能使能够搬迁的学校向外转移,不能够迁移的保护起来。
由于私立焦作工学院、私立焦作中学、私立培元中学、省立沁阳初级农蚕职业学校、私立扶轮小学等校一直是覃怀地域抗日思想的传播者和抗日舆论之坚强阵地,日军侵占覃怀地域后就对这些学校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和毁灭,校园成了瓦砾场和垃圾站,设备仪器、图书资料或被毁弃或被焚烧,一无所剩。省立沁阳初级农蚕职业学校的农场和各种实验场地成了日军的养马场和毒品生产基地。省立沁阳中学和武陟中学内迁后,所留校园建筑物、图书资料、设备仪器全被日军毁弃。未迁移小学校由于缺乏教育经费或者出于安全的考虑,在沦陷前全部停办,教师星散,学生逃隐。沦陷期间,覃怀教育秩序荡然,教育设施摧毁净尽,幼稚儿童流离失所者不可胜数。即便这样了,日本还是不放弃他们的罪恶目的,见学校就强行进入,赶走留守人员,焚烧教具、图书,破坏教室。有的校园被日军用作兵营,有的被用作监狱,有的被圈养牲畜,有的被用作军事物资仓库,有的成为聚赌和吸毒者的“俱乐部”,极尽蹂躏、践踏、破坏之能事,令人惨不忍睹。“某学院一变而为妓院,门首尚有警察站岗。呜呼,文化重地!”[47]8年抗战时期,仅有孟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还在覃怀地域持续办学,但教具和图书资料已尽被毁弃。由于日军骚扰和扫荡,该校一迁孟县岭柴河沟玉泉宫、二迁堤北头村大庙、三迁毛庄村毛氏祠堂办学,饱经磨难。他们在教科书匮乏、师生食宿没有基本保障的情况下,抱持着“兴学救亡”“教育救国”的理想与宏旨,为孟县和覃怀教育在战时的发展和战后的复兴保存了血脉,其意义是巨大的。另外,还有其他复办的学校,如李封小学、中站小学、焦作扶轮小学等,但这都是在日本同意的情况下恢复的,其目的是为日本的文化侵略套上合法的外衣,并服务于他们的殖民教育、奴化教育。另外,修武等地的国统区也陆续建立了一些新学校,但由于日寇不断扫荡和经济封锁,生存时间一般都不长。如金陵坡中学1940年秋成立,1943年解散。武陟县立初级中学1941年秋成立,次年即停办。修武县立中学1943年成立,1945年停办。等等。
日军轰炸覃怀地域始于1937年冬天。据有关资料统计[47],仅1938年1月30日,日军就轰炸孟县、博爱21次。2月10日,轰炸博爱、修武16次。而温县遭43架飞机连续轰炸13次,投弹59枚[48]。之后的一段时间,济源县被轰炸13次,投弹252次,毁房369间;孟县被轰炸14次,投弹207次,毁房813间[47]。孟县11所县立小学全部停办,其中,“县立一小、二小、四小、五小、六小、县立女子完全小学和师范学校俱遭火焚”[6],设备、教具以及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图书损失殆尽,校园成为一片废墟;各区、乡的国民小学被烧者不下30处。截至到1946年4月15日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统计[47],各县县城的破坏程度,修武为30%,博爱为30%,沁阳为50%,温县为30%,孟县为70%,济源为30%。其中,孟县县城的破坏程度最高,这也说明抗战期间双方在此争夺的也最为激烈。据河南省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号为118-01-009-4的《济源县文化教育事业损失统计表》(1946年7月10日)所统计的信息,济源的战前中学1所、乡村师范及职业学校2所、高小19所、初小380所,民教馆和图书馆2家,或被摧毁、或被解散,在当地均不复存在,损失总值约13 170万元,失学学生66 060名。抗战时期的王屋县(建国后,合并到济源县)为豫西北山区小县,人口稀少,战前仅有的3所高小在战争中全部损毁,战前的258所初小也在战争中损毁了9l所(《王屋县文化教育事业损失统计表》河南省档案馆C118-01-009-4)。新乡市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号为4-92的《焦作市文化教育事业损失统计表》(1946年6月11日)所统计的信息,焦作镇战前的1所大学、2所中学、4所高小、2所初小,或被迫迁移,或被迫解散,在当地不复存在。温县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号为3-1-113的《温县抗战期间被灾损失情况表》所统计的文教信息说,温县有中学1所、小学120所,它们或被摧毁,或被迫解散,其直接损失1 315 000元(战前法币);人民团体4家,直接经济损失320 000元。博爱机关学校团体损失约值6.325 6亿元[49]。私立焦作中学1948年复校时,花费巨大,只得以征收学费维持基本生存,在籍学生360名,收学费99石(小麦计算),教室则假中福小学校址,如此,才勉强开课[50]。
私立焦作工学院常务校董孙越崎鉴于日军轰炸南开大学、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河北工学院等校,造成图书资料、设备仪器等被毁弃无余的惨状,决定重要的能搬迁带走的尽力搬迁带走。这样,约160吨(图书13 101册,师生个人图书物品40吨)的图书、仪器随校迁往西安,余留在焦作的仪器、设备及上万册图书,在日军占领后,或用之生活做饭,或被遗弃践踏,或攫为己有。而学校随着局势的恶化,不断迁徙办学地点,一迁郑州(短暂停留决策迁移目的地),二迁西安,三迁天水,四迁汉中古路坝,一路花费无算。为支持学校内迁,160吨的物品运往西安时,其仪器、图书等教学用品的运价,交通部仅按每百公斤每公里1厘7毫的优惠价收取,机械、文卷、表册、个人物品则照章核收全价,支出不菲。学生每日由学校补助伙食费1角5分。在西安办学时,以月租88元之数租得房屋41间,作为师生住宿之用。战区学生100余人,按最低伙食费用计算,每名贷金6元,全年约需额外支出约7 200元。同时,学校又免去学生学费,按照1936年学校《学则》的规定[22],学费全年24元(银洋),体育费2元,这样一年学校又得多支出至少2 600元。迁移到天水后,尽管战区学生减少到89名了,但因当地伙食费用较高,补助费用不降反升,全年约需国币8 554元。学校由天水迁移古路坝时,又产生了诸多费用,物品运费预算28 380元(交通费、人工费),师生旅费3 620元(交通费、膳宿费)。抗战结束后,复校的迁移费用为11 000万元(战后法币,其他为战前法币)。这些都是焦作工学院在抗战期间产生的直接费用[51]。据1939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档案材料记载,焦作工学院的损失数为184 452元[52](校舍价值数)。另外,还有很多师生个人损失。如张清涟院长个人书籍10册在运往南阳家乡途中被毁,价值500元[53]。1943年10月,根据行政院政务处函“以联合国订立战后救济及复兴协定,美国政府将于今秋召集会议讨论一切,饬查明抗战期间损失估计战后复原费用分列清单具报,以便汇转提案等由”,原私立焦作工学院对抗战以来的损失进行调查,附清单二纸,“查本院图书仪器机件等在焦作未沦陷前已运出一部分,展转新乡郑州许昌西安天水南郑等地,或被轰炸,或被颠覆,或经潮湿,或经散逸,损失较重。尚存国立西北工学院借用之数,其余一部均属不急用之件,或太笨重之件,未及运出焦作即被沦陷,尽为敌有,留有房屋家具亦均为敌所毁没。现查明,抗战期间损失之现值约计美金174万元,又以战时教育计划力量集中,奉令与国立西北工学院合并,战后准予回焦作复校,将来图书仪器之装运及购置房屋家具之修理及建设需款甚巨,估计战后复原需要之费用约计美金179万元”[54]而国立西北工学院给教育部的电文说:“本院于民国二十七年秋,奉令并合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及私立焦作工学院改组而成,本院前身各校院于抗战开始时,由平津各地,几经南移,图书仪器等物,有未及抢运出险者,有既经搬运而于途中遗弃者,损失甚巨。该院校等直接所受损失亦即本院间接之损失,迨至本院成立后数年来,锐意经营、而设备仍欠充实,实缘抗战中所遭损失有以致之。兹经查明图书仪器损失现值亦即系本院于抗战后期待复原所需费用,计中英文图书约值美金三十三万二千元,各工程学系仪器约三百二十万元,总计共需美金三百五十三万二千元。”[52]无论从哪一组数字来看,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抗战时期的损失都是巨大的。
省立沁阳中学,原名河南省立第十三中学;省立武陟中学,原名河南省立第十四中学,两所中学随着河南战事的变化而多次迁移。沁阳中学的学生首先步行到温县,乘木船渡过黄河,在汜水乘火车经郑州转车抵许昌,由许昌转郏县;二迁鲁山赵村,三迁鲁山张良镇,四迁淅川李官桥,五迁陕西省歧山县五丈原五星村。武陟中学,先迁登封,二迁卢氏双槐树花园寺,三迁卢氏陶湾,四迁阌乡县阌底镇。学校迁徙,能携带的图书、仪器、设备本来就很有限,再加上途中日军轰炸、伪军骚扰、土匪抢劫,每迁徙一次,就损坏减少一部分。1944年,日军突然发动豫西攻势,沁阳中学深藏于张良宋口村山洞中的图书、仪器被日伪焚烧殆尽。学校的内迁也产生了大量的费用,如渡船费用、火车费用、汽车费用、人力费用,等等。学生的生活补贴,政府规定每人每日学校补助伙食费1角5分,两校500多人的规模,开支不是一个小数目。另外,沦陷区学生每月3元贷金,两校学生多来自豫北沦陷区,这样仅贷金一项每月就多支出1 500多元。初级中学学费每年每生8元,500多人的规模,一年4 000多元。抗战8年,学费基本都免了,这样学校一年又减少办学经费4 000多元。济源济贫工读初级中学附属溥济工厂,由于日军侵济被迫停业,机器设备被毁弃一空。济源县中,又名河南省第四行政区联中、济源联中、省立第六临时中学等,1939年成立,由于日寇不断扫荡和骚扰,学校先后南迁荥阳、洛阳大阳河、洛宁、卢氏等地办学。洛宁失陷,济源县中师生10余人曾一度被俘,学校财产、图书、仪器等尽被焚烧。由于学校不断迁徙,居无定所,加之生活困难、缺医少药,师生健康状况逐渐下降。沁阳中学的逯子龙老师由于患急症得不到有效治疗而辞世。沁阳中学的张太廉(沁阳人)、朱庆长(温县人)等同学由于缺乏营养,竞病死在荒僻的山村。
(二)卫生事业损失
恩赐医院院长罗光普[55]在战前通过训练医生,已在覃怀地域建立了施惠广大农村地区的乡村医疗网——联合诊所。联合诊所即分院,由恩赐医院培养的技术娴熟的医生掌管,分院的药品、医疗器械、技术等由总院支持或支援。分院下设乡镇诊所,总院负责药品供应并给予技术支持。分院以恩赐医院的名称开办,但诊所不得使用恩赐医院的名称。诊所下再设乡村医生,类似于乡村郎中,走街串巷,诊治一些最常见、最简单的病症。恩赐医院在覃怀地域建立的乡村医疗网,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也得到了现代医疗技术的眷顾,因而广受社会各界欢迎。在覃怀地域沦陷前,罗院长已有计划将这一医疗体系推广到华北乃至全中国的广大农村,但这一愿望因日本的入侵而未能实现。由于罗光普积极进行抗日活动,并组织战地医疗队救治伤员,因而遭到了日军的疯狂报复。恩赐医院总院被日本人抢占后改为陆军医院,专为日军和汉奸服务。修武分院院长马安国等分院院长先后被日军杀害,乡村医疗体系也被破坏殆尽。同时,日军还悬赏5万美金通缉捉拿罗光普,罗光普被迫逃亡到内地进行抗日活动。乡村医疗网的被破坏,其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也不是金钱所能估量的。
另外,日本对各县的红十字会医院以及其他公私立医院也不放过,中福医院、铭德医院、民众医院以及修武、沁阳等县的红十字会医院都在日本占领期间被迫解散,其医药用具有的被日本人开办的汉奸医院征用,有的被无端破坏。至于西医药店、中药店铺,设备均极简陋。如中药店的资金额度,小店千余元,大店万余元。但即便如此,日军也不放过,将其有用的攫为己有,他们认为无利用价值的全部摧毁,损失程度约在80%以上,导致商家大都血本无归,倾家荡产。1942—1944年,沁阳连年发生水、旱、蝗灾,疫病大流行,由于医疗卫生设施和药物药材或被日军破坏或被日军控制,造成患者死亡无算,以至于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声,更惨者乃至一些村庄竟空无一人[25]。
(三)文化事业损失
对于日本在中国之文化侵略,美国人曾有统计,他们认为:“日本在华之文化侵略,已产生一文化上及道德上破坏性之悲惨结果。总计中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损失书籍达一千五百万册,其中若干为稀有之古版,以及手抄之古书。”[52]日军侵占覃怀地域后,图书馆藏书遭到空前洗劫,有的藏书被生火做饭,有的善本藏书被劫走日本,图书几乎荡然无存。武陟县豫北图书馆,珍贵书籍几乎全被敌寇劫走,覃怀地域唯一的藏书最富、设施最完备的图书馆遂被罄洗一空。“敌伪对民家书籍,抢劫摧毁之损失,更难数计。单武陟王世云一家,即损失三万余册,四专(包括修武、博爱、武陟、温县、沁阳、焦作、陵川等县)的杜专员损失私人书籍,也在万余册以上。”[56]孙甲荣藏书楼的数万册私人藏书也被日军洗劫得仅剩几千册。“古董、字画、雕刻物、艺术品,又不知载去若干件,城内商家住满了兵。”[47]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日军的极端暴行,激起了孙甲荣们的强烈反抗。孙甲荣变卖家产,积极进行抗日活动,4个儿子全部加入抗日队伍,12岁的小女儿孙敏加入八路军太行第五支队任宣传员,其妻子则为抗日部队烧水做饭,缝补衣服,被部队誉为革命的老大娘[57]。
对于文物古迹,日军也是极尽破坏之能事。据不完全统计,在武陟,日军挖开沁河堤防引洪水淹没妙乐寺院,导致寺院全毁,仅存孤塔1座。省立十四中的200多间明清古建筑被日军焚毁。在孟县,作为民国时县立第六小学所在地的清凉寺,被日军纵火焚烧成了瓦砾场。在沁阳,日军炮击天宁寺三圣塔塔身,造成第9~12层南面塔檐损毁;焚毁二仙庙,据1939年《无极金母静应庙序》记载:“宫之壮丽不知起于何代,宫之化灰,则在于戊寅(1938年)冬月。维戊寅孟冬初月,中日兵临,胜负未决。炮如雷而声振岩谷,弹如雨而逢命绝。……日军而来者,一把火举,二宫烘灭。”另外,沁阳关帝庙山门及西厢房、李商隐墓前建筑“落灵棚”、九峰寺都先后被日军焚毁。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明代书法家王铎书写的朱载堉墓神道碑被烧炸裂。在博爱,火烧寨卜昌明清建筑群,大火3天3夜不灭,王泰顺商号200年基业、1 500余间房屋,瞬间2/3成为瓦砾。在修武,日军多次派飞机轰炸药王庙,大部分建筑被毁。在温县,孙真庙被日军炮火摧毁。在济源,日军焚毁康家望坟楼;王屋山十方院被日军纵火焚烧。8年抗战,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破坏覃怀地域文物古迹无数,使覃怀地域的文化事业遭受到了巨大损失。
据1946年太行区的约略统计[56],战前每县的图书馆、名胜古迹、医院等文化医疗机构均遭日军洗劫,每县的图书馆等文化机关平均按500万元损失计,当时太行区所辖沁阳、博爱、武陟、修武、温县五县即损失2 500万元;各县公营医院1所按1 000万元损失计,5县损失5 000万元。这些还不包括私立医院、私人文化机构、各县剧团、农村社火等项损失。日军的占领给覃怀地域的百姓造成的文化教育损失及其他损失实在是无法用枯燥的数字来显示,但可以从当时报载的惨状中略见一斑:“初到豫北的人,如果登高一望,会看见一片片绿油油的田地,觉得秋禾还不错啊!但是走近一看,原来并不是什么(禾)苗,而是高达八尺的黄蒿,这样的黄蒿,也长在村街中,也长在院中,到处都成了黄蒿的世界。院里是青青的,房子是空空的,没有门窗,也没有家具,碗锅锄耙一无所有,房子的角落里,不时发现死人的骨头。”[58]
三、结语
沦陷前的覃怀地域,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已基本确立,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兼备,是除省城开封之外教育体系最完备的地区。卫生医疗设施中西医兼具,西医医疗网在农村初步建立了起来,众多贫困村民已能得到近代先进医学的诊治。公共文化机构已在县镇初步建立。民众教育馆的广布,使一般民众得到了现代文明的熏陶。沦陷后,除迁移内地的文化教育机构得以保全外,覃怀地域所有县立以上的学校或全部被摧毁或被迫关闭,私立中级以上的学校全部被迫解散,公私立小学大部被强制关闭或改造成为侵略者服务的文化机构,所有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被毁弃无存。日本的侵略,使刚刚有所进步的中小学教育事业被腰斩,已获得很大发展的私立焦作工学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而员生流离转徙,不遑居处,而设备欠缺,图书损失,教学与研究之进行,困难孔多,精神上之损失,尤不可以数计”[59]。
尽管生存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和凶险,但覃怀地域的各类文化教育机构还是在浓密的硝烟炮火中顽强地生存着,内迁的私立焦作工学院、沁阳中学、武陟中学与未迁的孟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就是明证。如果沁阳中学、武陟中学、私立焦作工学院不作内迁之举,在日寇的血腥的枪口之下,其生存的权力必然会遭到体无完肤的剥夺,或者被霸占接管而成为殖民教育的工具,或者被毁坏无存。私立焦作中学的迁出迁回到最后被迫关闭就是显明的例证。战前的私立焦作中学是覃怀地域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前景,但对敌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导致了学校的最终解体。省立沁阳初级农蚕职业学校也是如此,留下的结果就是学校的数10年积累为敌所用。而沁阳中学、武陟中学虽然到1940年后所招收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家乡的子弟了,但它却在异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抗战建国储备了一大批优秀的基础人才。全国唯一的以“工学院”命名的私立焦作工学院虽然在1939年被合组到西北工学院而消失在抗日的硝烟中了,但她却以新的办学实体和新的面貌出现在我国西北,成为抗战时期国家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摇篮。
尤为可憎的是,日本摧毁学校并“停闭高等教育机关”[52]的目的就是让中国人“都要变成没有民族文化和国家思想的奴隶、臣属和顺民,永远沦落到哀莫大于心死的精神状态,永远不能从文化的种子当中培养出复兴民族的事业”[60]。劫掠并摧毁文化机关——图书馆,则是为了摧残中华民族的精神,毁灭中华文化,使中华文明消失于无形,“使我后世对民族历史的记取,失去了依据”[56]。摧毁公益机构——医院,则是为了从肉体上消灭中华民族,意使中华民族永远是“东亚病夫”,并为之驱使。“在此次战争中,蒙受损失最大者为高等教育机关,即所谓专科以上学校。敌人轰炸破坏,亦以高等教育机关为主要之目标。”[61]不单单是高等学校,覃怀地域所有的文化教育机构之建筑物、图书、仪器、教具、设备等在数月之内,损失几尽。内迁学校也是饱尝流亡之苦,因为内迁的学校校舍极度简陋,图书、设备几乎为零,加上物资奇缺、货币贬值,使师生的生存环境和教学环境极度恶劣,但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难而丝毫减弱,他们个个怀着抗日救亡的心情精教苦读,使教育并没有因战火而中断。犹如浙大校长竺可桢所说:“将欲抗顽虏,复失壤,兴旧邦,其必由学乎。”[62]
参考文献:
[1]王好东,薛秋杰.二十世纪初的“小上海”——百间房村[G]//政协焦作市山阳区委员会.焦作市山阳区文史资料:第1辑.2002:122-131.
[2]吴觉农.中国的农民问题[J].东方杂志,1922,19(16):2-20.
[3]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匡榕榕,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教育部统计室.全国中等学校一览表(1936年)[G].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66-74.
[5]各县社会调查·孟县[J].河南统计月报,1937,3(3):106-132.
[6]河南省孟县文化教育局.孟县教育志[M].1985.
[7]各县社会调查·武陟[J].河南统计月报,1937,3(4):92.
[8]王垂熙.焦作市教育志(1898—1985)[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9]沁阳市教育志编纂领导小组.沁阳市教育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0]修武县教育志编纂领导小组.修武县教育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1]各县社会调查·博爱[J].河南统计月报,1936,2(11):154-167.
[12]各县社会调查·温县[J].河南统计月报,1936,2(10):48-157.
[13]各县社会调查·济源[J].河南统计月报,1937,3(3):131-132.
[14]济源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济源市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423.
[15]河南省各县教会学校情况调查表(二十四年上期)[J].河南统计月报,1937,3(1):57-61.
[17]和洪义.沁阳市第一中学志(1902—2002)[M].2002.
[18]张学甫.武陟一中志(1837—1996)[M].1997.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沁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沁阳县文史资料:第3辑[G].1990:49-55.
[20]道清铁路管理局.道清铁路三十周纪念[M].汉口:光明印刷商店,1933(民国22年).
[16]王春元.温县教育视察报告[J].河南教育月刊,1933,3(7/8):204-215.
[21]王少安.河南理工大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2]私立焦作工学院一览(民国二十五年五月)[G].北平:中华印书局,1936.
[23]焦作工学院概况[J].焦作工学院周刊,1937,5(5):86.
[24]河南省各县医药概况统计表(民国二十四年下半年份)[J].河南统计月报,1937,3(1):67-71.
[25]沁阳县卫生局.沁阳县卫生志[M].1986.
[26]《济源县卫生志》编辑室.济源县卫生志[M].济源:河南省济源县印刷厂,1985.
[27]孟县卫生局《卫生志》编辑室.孟县卫生志[M].1985.
[28]温县卫生局.温县卫生志[M].1986:97.
[29]修武县志编纂委员会,修武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597.
[30]李艳青.基督教在沁阳传播述略[G]//宋家珩.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181-187.
[31]河南省各县教会医院概况(民国二十四年份)[G]//河南省统计学会,河南省统计局《统计志》编纂办公室,《河南统计》编辑部.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上册.1986:634.
[32]修武县卫生局卫生志编辑室.河南省修武县卫生志[M].1982:102.
[33]内政部年鉴编篡委员会.内政年鉴(1936)·四·卫生篇[A].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G204.
[34]焦作矿务局史志编纂委员会.焦作煤矿志(1898—1985)[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613-614.
[35]刘星星,席新册.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7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人阶级队伍和劳动生活状况[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493-494.
[36]中华图书馆协会.全国图书馆调查表[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1,7(3):7-12.
[37]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第二·社会教育概况[G].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843-847.
[38]各县社会调查·修武[J].河南统计月报,1935,1(12):72-77.
[39]河南省统计学会,河南省统计局《统计志》编纂办公室,《河南统计》编辑部.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下册[G].1986:446-449.
[40]王春元.武陟教育视察报告[J].河南教育月刊,1933,3(7/8):89-102.
[41]周鸿俊.河南文化艺术年鉴(1992)[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61.
[42]李古寅.对豫北部分市县图书馆的古籍进行调查的报告[G]//李古寅.河南省图书馆古籍研究论文选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167-178.
[43]王春元.济源县教育视导报告[J].河南教育月刊,1933,3(11):105-110.
[44]宋学清.河南图书馆事业志[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8.
[45]易社强.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合大学[J].曾景忠,符致兴,译.抗日战争研究,1997(1):200-223.
[46]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南开大学校史(1919—1949)[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231.
[47]河南省课题组.河南省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48]章伯峰,庄建平.抗日战争·第2卷·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下[G].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581-2582.
[49]李英芳.博爱县志[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274-275.
[50]私立焦作中学复校情形及初步计划报告(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日)[G]//王泽涛,谢琳.焦作百年文献:第1卷.2006:421-422.
[51]邹放鸣.中国矿业大学史(1909—2009)[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5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一)[A].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3]谢嘉.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10·文化侵略[A].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247.
[54]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64-165.
[55]宋家珩.长老会著名医疗传教士罗光普[G]//宋家珩.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240-255.
[56]八年来日本法西斯对太行区文化教育事业的摧残[J].文物参考资料,1950(7):16-18.
[57]张洪琪.焦作抗日救亡运动[G]//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太行抗日根据地(三).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58-161.
[58]席松涛.劫后豫北惨象[G]//李清鹤.风雨征程(1919—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863-864.
[59]高等教育改进案(1939年3月教育部交议)[G]//李友芝,李春年,柳传欣,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2册.1983.
[60]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抗战时期之高等教育[G]//杜元载.革命文献:第6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2:3.
[61]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8.
[62]竺可桢.国立浙江大学宜山学舍记(1939年8月)[M]//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杨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