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的意义、挑战及路径

2015-03-17竟辉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3期,2015年9月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6,No.3,Sep.2015

当代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的意义、挑战及路径

竟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16)

E-mail:jinghui1987@126.com

摘要:当代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对于提升青年大学生自身人格品质、促进大学创建生态校园和推动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高校俭德培育面临市场经济负面因素、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新兴网络消费浪潮和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等多重挑战的基础上,高校应着重从坚持正面灌输、强化舆论引导、重视环境熏陶和落实俭德实践等方面,积极探索当代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俭德;俭德培育;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6-30

作者简介:竟辉(1987—),男,河南商丘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The Significance, Challenges and Method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Virtue of Thrift

JING Hui

(SchoolofMarxismStudies,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Nanjing210016,China)

Abstract:Cultivating the virtue of thrif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quality and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eco-campus construction and “two-orient society” building. After analyzing challenges, such as negative factors of market economy, western consumerism thought, trend of online consumption and the immatur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colleges actively explore feasible method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virtue of thrift, for instance, continuing positive infusion, strengthening the guideline of public opinion, optimizing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and implementing thrifty practice, and so forth.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virtue of thrift; cultivating the virtue of thrif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前言

对于生活在物质生产相对发达、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的现代公民来说,“俭德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和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习俗、文化状况的要求,节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一种美德”[1]。实践证明,俭德既可以为个人提高道德素养奠定德性基础,又可以为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观支撑,现时期加强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的现实意义

首先,俭德培育有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品质。高校通过俭德培育普及节俭知识、创造节俭文化,使青年大学生对整个世界尤其是生活其中的自然界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促使他们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科学发展观层面来说,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俭德培育,就是唤醒其节约自然资源、爱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意识,使青年大学生树立起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世界观,自觉担当起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责任。从人生观角度来说,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俭德培育可以锻炼其艰苦奋斗、自我克制、坚韧不拔等精神品质。因此,高校加强俭德培育实际上也是一种引导青年大学生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次,高校俭德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创建生态校园。创建生态校园、建设绿色大学历来是大学人所憧憬和奋斗的目标。高校俭德培育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教育,它将创建生态校园、建设绿色大学视为己任。从大的方面来说,高校俭德培育就是通过对青年大学生普及俭德知识,使他们认识到适度节欲、节俭、节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不断唤醒青年大学生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负有的责任意识;从小的方面来讲,通过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俭德培育,号召他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真正担当起建设绿色大学的现实使命。需要指出的是,通过高校俭德培育,青年大学生在明确其俭德责任和提高其俭德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着自身参与创建大学生态校园的能力。

再次,俭德培育有利于推动两型社会建设。高校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节俭教育,不能将认识仅仅停留在俭德培育对于提升个体人格品质和创建大学生态校园等微观作用的层面,还应从宏观视角来正视俭德培育对于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青年大学生俭德的养成势必会促进其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理念,并通过自身生活实践将其付诸于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转化为建设两型社会的实际行动,并引领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其中,进而在全社会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三、当代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面临的多重挑战

认清当代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面临的现实挑战,高校在开展俭德培育实践活动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当前,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不利影响,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不断涌入,新兴网络消费浪潮的大量兴起,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构成了当代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所面临现实挑战的关键性因素。

首先,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冲击了俭德培育的重要地位。作为一把“双刃剑”,市场经济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强化了人们自由、平等、法治、竞争等现代观念;另一方面,也为人们盲目消费和铺张浪费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平台、营造了氛围,日益淡化消解着人们勤俭节约的观念。就其不利影响而言,市场经济在改变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无形中也促使其非理性消费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所营造的消费环境,使其不断成为全社会奢靡之风、浪费陋习形成和发展的温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内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价值观也开始侵蚀青年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奢靡之风一度在高校校园盛行,极大地颠覆了青年大学生崇节尚俭的价值追求。为了满足一时享受和虚荣心,不少青年大学生不顾自身经济条件和实际需要,过分追求物质层面上的攀比消费和享受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俭德培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扭曲了俭德培育的价值目标。作为一种衍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道德现象,消费主义思潮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涌入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西方社会消费主义思潮念也随之涌入高校校园。“消费主义思潮的泛滥不仅使大学生消费观念扭曲,价值取向功利化,而且阻碍了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是大学生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2]一方面,消费主义思潮点燃了青年大学生追求享受消费的欲望,一些大学生将消费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把“今朝有酒今朝醉”奉为圭臬,认为通过追求物质享受获取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才是人生真谛所在;另一方面,消费主义思潮强化了青年大学生攀比消费的心理。青年大学生尚未形成理性成熟的消费观,他们在效仿西方社会推崇高端消费模式的同时,由于受虚荣心的驱使,信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消费理念,造成同学之间产生攀比消费的心理,最终阻碍着自身健康心理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再次,新兴网络消费浪潮恶化了俭德培育的外在环境。由于网上购物既迎合了青年大学生求新求变的成长心理,又满足了他们追求时尚、前卫、新奇的消费需求,一时间网络消费在高校方兴未艾,且大有蔚然成风之势。但也应注意到,“网络消费在使大学生平等意识强化,自我意识提升,创新意识增强的同时,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混乱、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缺乏”[3]。仅就后者不良影响而言,网络消费浪潮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高校俭德培育的外在环境。同其他社会人群网络消费一样,青年大学生在网络购物时也存在网络真实消费和网络虚拟消费这两种消费类型。但无论在哪种网络消费类型中,由于青年大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财观和消费观,加之自律意识较弱,不少大学生跟风消费,“被网络消费”的闹剧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轮番上演。在网络真实消费中,有些大学生不讲商品对自己的实际使用价值,只因为价格低廉而海量团购,网购到手的商品也因用不到而被闲置,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加剧了自己每月入不敷出的困境。网络虚拟消费主要是指青年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的花费支出。网络游戏理应是青年大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的一种手段,但有些大学生网游成瘾,将之视为高校学习生活的目的,几乎把全部精力和财力都用到网络游戏的消费上。不少大学生也为此荒废了学业,损害了体魄,甚至为筹网游费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身陷囹圄。

最后,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削弱了俭德培育的内在动力。对于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一个人而言,“消费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价值取向”[4]。可以说,大学生自身消费心理的不成熟是造成其铺张浪费、奢侈成风的内因所在。一方面,消费心理不成熟是导致青年大学生产生奢侈浪费行为的内在因素。当代青年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出身,他们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式的生活,不曾对父母辛苦挣钱持家的工作有过深入了解,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大学生自主意识强、自控能力弱的矛盾状态,从而阻碍了其成熟消费心理的形成。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消费心理还易导致青年大学生社会心理认知和社会情感取向的庸俗化。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境殷实的大学生在心理上认为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的时代已经过去,追求无限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他们将消费视为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无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而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消费心理,其中有些人可能会对身边同学奢侈消费的行为产生羡慕乃至攀比心理,结果一步步坠入铺张浪费的歧途。不言而喻,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凸显了青年大学生生态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消解着他们参与节俭节约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也就削弱了当前高校俭德培育的内在动力。

四、当代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的路径选择

为了更好地提高俭德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在明确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现实意义和多重挑战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教学实际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重点从理论灌输、舆论引导、环境熏陶和俭德实践等四个方面出发,积极探索当代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正面灌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理论教育法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5]222概而言之,必要的理论灌输是一切教化育人活动的基础。加强大学生俭德培育必须坚持运用正面灌输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这一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程教学来实现。比如,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通过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关于自然资源节约、社会资本节约、劳动时间节约等节约理论以及反对资本主义奢侈消费的科学消费思想,帮助青年大学生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节约理论和科学消费思想,具体分析高校加强俭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出发,通过解读经典文本,对人与自然、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挖掘和阐释,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等人节约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实质内涵。还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紧密结合我国现阶段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实际和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的特点,在进行“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加强俭德培育的基本国情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再如,还可以通过“形式与政策”课程教学,一方面强调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少的初级阶段国情和生态破坏严重、奢靡浪费之风盛行的社会发展困境,促使青年大学生明确高校加强俭德培育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另一方面,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指出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节俭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爱护生态环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责任,进而赋予高校俭德培育以世界情怀。另外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系统的俭德意识、科学的俭德价值观不会在大学生群体中自发产生,理性文明的消费行为也不会在大学生群体间自觉践行,唯有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俭德理论的正面灌输,才能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俭德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

(二)强化舆论引导,健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消费宣传机制

网络消费异化已成为高校校园生活的常态,并且一度扭曲着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如何通过强化舆论引导来健全网络消费宣传机制,成为当前高校构建网络消费文明、消除网络消费异化行为和加强大学生俭德培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健全网络消费宣传机制,规范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高校可以围绕俭德培育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探索:一方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消费文化,净化网络消费的舆论环境。网络消费文化就是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 以符号消费为主要方式,可以满足受众在信息搜寻、休闲娱乐、商务活动和互动交流等多方面消费需求的文化形态”[6]。高校在完善校园网络设施的同时,要不断革新网络技术手段,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创造和宣传积极健康的网络消费文化,从而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网购。当然,创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消费文化还需要借助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此,高校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通过创建相关俭德培育网站来倡导中华民族传统俭德文化和宣传自觉践行艰苦奋斗精神、弘扬勤俭节约作风的时代模范,以生动的事实说理,增强网络消费文化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加强网络消费教育,消除网络消费的盲目性。“高校网络消费教育缺失致使大学生缺乏合理的网络消费观,出现盲目、冲动、超前、炫富等不良网络消费行为,甚至网络道德失范,违法犯罪。”[7]显然,加强网络消费教育理应作为高校俭德培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得到重视。就当前健全俭德培育的网络消费宣传机制而言,高校加强网络消费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律素养和网络自律意识。网络法律素养的缺失不利于青年大学生对虚拟网络世界中真善美、假恶丑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自然也不利于科学消费观念的形成;网络自律意识的薄弱不仅增加了青年大学生在网络消费过程中的盲目性,还会导致青年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的滑坡。因此,唯有重视网络法律法规和网络自律教育,大学生理性网络消费习惯的养成和高校健康网络消费文化的创造才能有内在和外在的双重保障。

(三)重视环境熏陶,营造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切教育活动(包括俭德培育活动)都是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指出,“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和感情的倾向。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8]。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主要场所的高校更应该重视育人环境的优化,通过营造崇节尚俭、反对浪费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青年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节俭节约教育。

高校创建和优化俭德培育的文化育人环境,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创建制度化、常态化的节约型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结合大学生态校园的创建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日常生活消费的客观实际,拓展高校进行俭德培育的多种渠道。比如,以校党委和团委为牵头单位,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以“节约光荣、感恩父母”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将俭德培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增强节俭节约教育活动的亲和力;高校各级各类社团组织可以根据加强节俭节约教育的现实要求,通过在食堂、教室、操场等大学生较为集中的地方张贴标语口号和举行图片展览,营造俭德培育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氛围;各学院和专业班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围绕节俭节约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院(班)级集体活动和团日活动。通过这一系列节俭节约教育文化活动的开展,青年大学生势必会对节俭节约必要性和奢靡浪费危害性的认识更为深刻、清醒,从而能够逐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和节制能力,牢固树立俭德意识,养成俭德习惯。另一方面,净化网络消费环境,创建和谐消费的高校网络平台。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平台的优势,将节俭节约教育实践活动移植于网络,使其与现实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园广播、校园专题网站等网络宣传方式创新大学生接受俭德培育的载体。另外,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消费文化建设和完善网络消费心理咨询服务,不断矫正青年大学生的消费异化行为,降低其网络消费的盲目性,引导他们理性网络购网,进而形成文明上网理性消费的良好习惯。

(四)注重俭德实践,促进科学消费心理正确节俭行为的养成

“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必由之路,对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5]224生活化的实践育人实现了高校教学目的和手段的有机统一。俭德实践教育在高校俭德培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校通过实践育人的方式加强青年大学生对俭德培育内涵的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并将此作为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前,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在注重俭德实践教育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开展文明消费进校园活动,为加强青年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提供平台。针对当前青年大学生在吃、穿、游、购、娱等领域存在不文明消费的现象,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优势,结合大学生消费心理需求,通过开展文明消费专题讲座或创建节约资源网站等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加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倡导青年大学生向炫耀消费、攀比消费、符号消费告别,引导他们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其次,组织开展闲置物品无偿捐赠活动,提高青年大学生高效利用资源的意识。通常情况下,青年大学生对自己闲置的生活和学习用品,多采用丢弃和视为废品卖掉的方式来处理。从利用效率上看,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从社会责任上看,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也不失为是社会责任的缺失。鉴于此,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爱心超市,号召青年大学生将自己的闲置物品无偿捐赠。与丢弃和卖掉的处理方式相比,无偿捐赠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也体现出青年大学生对他人的一份爱心和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再次,开展志愿服务宣传活动,为建设两型社会增砖添瓦。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的通知,倡导社会成员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养成节俭节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厉行节俭、反对浪费蔚然成风。广大青年大学生要勇于做宣传节俭节约教育的倡导者、示范者和实践者,通过进入农村、社区、厂矿和企业,将所学知识与宣传节俭节约教育相结合,提高社会民众对节俭节约必要性和奢侈浪费危害性的认识,进而为建设两型社会整合社会力量,形成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

面对新时期开展节俭节约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高校还需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开展青年大学生俭德培育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创新。我们坚信,通过高校俭德培育,青年大学生不仅强化了对俭德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形成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而且还能够真正将节俭节约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自身切实的俭德实践来不断强化和巩固高校俭德培育的已有成果。

参考文献:

[1]姚郁卉.俭德的传统诠释与时代内涵[J].伦理学研究,2012,11(4):33-37.

[2]张红霞,李子嘉.论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4,26(3):68-71.

[3]郭俊敏.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及调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5):56-57.

[4]王岩,邹兵.积极倡导理性消费[N].光明日报,2013-09-25(07).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蒋建国. 论网络消费文化的特征[J]. 贵州社会科学,2010,31(12):49-52.

[7]黄履香,黄祖辉.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探索[J]. 前沿,2013,35(4):82-84.

[8]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8.

[责任编辑位雪燕]

猜你喜欢

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青年大学生群体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
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调查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试析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