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7)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5-12-23杰宋来君于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期
关键词:垂体瘤垂体阳性细胞

郑 杰宋来君于 方

(1 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一科,河南 新乡 453000;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郑州 450052;3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7)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郑 杰1宋来君2于 方3

(1 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一科,河南 新乡 453000;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郑州 450052;3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0)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7(EGFL7)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与侵袭性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3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EGFL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EGFL7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L7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表明其可能直接参与了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及侵袭过程;在肿瘤的生长、侵袭过程中表现了较强的作用,针对肿瘤EGFL7蛋白的表达可以有效进行阻断,从而针对肿瘤的生长与侵袭能够有效起到抑制作用,为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铺开了新的道路。

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7基因;侵袭性垂体肿瘤;免疫组化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大多数垂体腺瘤是良性肿瘤,但是侵袭性垂体瘤在病理上虽属于良性肿瘤,但具有向周围正常结构颅骨、硬脑膜、海绵窦、蝶窦、鞍上、鞍旁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单纯手术难以达到全切除,术后需要放疗或(和)化疗,而且总体治疗效果不佳,肿瘤复发率高。研究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相关因素对判断垂体腺瘤治疗、复发及愈后十分重要。当机体发生肿瘤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持续增殖。诸多研究表明EGFL7,针对形成血管官腔(生理性以及病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标本均取自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一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垂体腺瘤手术切除标本,男17例,女15例,年龄14~74岁,全部满足病理学诊断标准。针对鞍膈或者鞍底硬脑膜实施病理学检查,明确有无出现肿瘤细胞浸润的情况。垂体瘤是否侵袭性判定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可确定为侵袭性垂体腺瘤[1-3]。①在手术过程中对肿瘤组织进行详细观察,是否出现了对患者硬脑膜造成侵犯、对视神经造成侵犯以及对骨质等系列结构造成侵犯;②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选择鞍底鞍隔硬脑膜,对其实施病理学检查,是否出现瘤细胞侵犯的情况;③根据影像学检查的最终结果,是否出现肿瘤将骨质破坏,对海绵窦以及蝶窦等造成侵犯的情况。对术中切除的硬膜经病理证实肿瘤细胞浸润。所选32例标本均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符合上述标准之一)。

1.2 方法: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严格按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免疫组化检测EGFL7垂体腺瘤蛋白的表达,一抗为鼠抗人EGFL7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Novus公司。DAB检测试剂盒均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将PBS替代一抗作为本次的对照研究,选择当前的阳性组织切片作为研究的阳性对照。对于EGFL7,其主要在胞质位置进行阳性表达,主要根据shimizu方法作为染色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步:①对染色强度进行评分:细胞质没有出现显色的情况,即为0分;细胞质出现了云雾状淡黄色的情况,记为1分;细胞质出现了黄色颗粒状,记为2分。细胞质表现为深黄色(均匀),记为3分。②对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进行评分的标准:阳性细胞数不大于10%的患者,为0分;阳性细胞数在10%~40%的患者,记为1分,阳性细胞数在40%~70%,记为2分;阳性细胞数不小于70%的患者,记为3分。③染色强度对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评总积分。总积分为0~1分则判定为阴性,在2分以上判定为阳性。在2分以下为(-),2~3分为(+),4~5分为(++),>6分以上为(+++)。在本次的实验过程中,将总积分在4分以上的定为出现了表达阳性的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EGFL7蛋白在正常脑组织和垂体瘤组织中的表达:EGFL7蛋白在垂体瘤组织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胞质中,呈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呈阳性表达;在正常脑组织中阴性表达。32例垂体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7.5%(28/32),EGFL7蛋白在垂体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脑组织极其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 论

垂体腺瘤在颅内肿瘤中仅低于脑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居第3位,但部分侵袭性生长的垂体腺瘤一般表现为破坏肿瘤周围骨质,侵及肿瘤周围颅底硬脑膜、神经及血管等。上述表现是导致治愈率下降及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940年Jeffersons首先提出侵袭性垂体腺瘤这一概念[4]。该肿瘤虽没有转移,但其表现某些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一般对患者的颈内动脉以及患者的脑神经造成了刺激,并且临床症状发展极为迅速,一经检查到肿瘤,已经出现了坏死以及卒中的情况,最终造成对患者的手术造成了非常大的危险,并且患者手术存在较大的风险,而且手术的全切率非常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对患者的临床疗效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治疗方法不能单纯依赖手术治疗,需要综合治疗。用判断肿瘤良恶性的形态学标准很难区分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及评估颅内垂体腺瘤是否复发。但是,目前大多学者都认为垂体腺瘤称为侵袭性垂体[5]。患者肿瘤的生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出现了突破肿瘤包膜的情况,并且对患者邻近的硬脑膜、患者的视神经以及患者的骨折等部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害。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主要是依据影像学及术中所见[6]。垂体腺瘤基因水平的改变导致其具有侵袭性改变,其中就是血管细胞出现了增殖以及患者的血管生长调控等系列的基因;临床主要选择侵袭性对相关标准进行判定,而不是将表型改变作为有关的判定标准,仍然根据外表发生的异常作为相关标准。大多学者以为实体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与新生管形成密切有关,我们能有效地阻断肿瘤的血供和抑制肿瘤新血管形成才能抑制肿瘤生长。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希望从垂体腺瘤血管生成方面寻找判定侵袭性的标准和抑制垂体腺瘤侵袭生长的途径。

表1 EGFL7蛋白在正常脑组织和垂体瘤组织中的表达

[1]Katayone YKM,Rakkar AN.Promoting apoptosis:anovel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the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p27[J].Cancer Res,1997,57(13):5541-5545.

[2]Thapar K,Scheithauer BW,Kovacs K,et al.p53 expression in pituitary adenomas and carcinomas:correlation with invasiveness and tumor growth fractions[J].Neurosurgery,1996,38(3):763-770.

[3]于德蓉,易静,陈玉英,等.垂体腺瘤 p53抑癌基因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检测及与PCNA共表达的研究[J].肿瘤,1999,19(4):202-205.

[4]Abbass SA,Asa SL,Eszal S,et al.Altered expression o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in human pituitary adenomas[J].J Clin Endorcrinol Metab,1997,82(4):1160.

[5]张作洪,朱炎昌.雷霆神经生长因子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16(1):28-30.

[6]龚俊扬,史继新.侵袭性垂体腺瘤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0,27(1):27-28.

R739.41

B

1671-8194(2015)03-0165-02

猜你喜欢

垂体瘤垂体阳性细胞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误诊为垂体腺瘤1例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治疗不同类型垂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垂体瘤卒中及垂体瘤头痛的关系研究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成人垂体柄重复畸形合并拉特克裂囊肿1例
CD14、IL-4和TNF-α在健康人和慢性根尖周病患者组织中的免疫荧光定位*
Ghrelin阳性细胞在食蟹猴消化系统中的分布定位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MR检查方法及其表现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路雪婧教授补肾养阴法治疗垂体瘤术后视野缺损病案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