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上海市外贸进出口发展变化研究
2015-12-10王倩倩
王倩倩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200003)
近十年来上海市外贸进出口发展变化研究
王倩倩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200003)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在上海揭牌成立(下称自贸区),这是继浦东大开发之后,上海市第二次肩负起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任。外贸进出口作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关联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关联到全球价值链分工,其国际融入程度是上海市引领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实践基础。本文选取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为分析时间框,从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外贸市场分散度等视角对全市外贸结构进行梳理,并对当今国际贸易背景下的上海市外贸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外贸结构;经济转型;发展
作为特大型开放城市,上海市外贸进出口(仅指货物贸易进出口,下同)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外贸快速发展,1978年外贸总额30.26亿美元,2014年4666.22亿美元,增长了153.2倍。外贸年度同比增长速度最高达到54.7%,远高于当时的GDP增长速度。2005年之前,上海市外贸进出口基数小、增速高,是拉动上海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05年之后,受基数变大及经济增长减缓影响,上海市外贸增长趋缓,结构优化诉求明显。
一、近十年来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整体概况
1.进出口增速“一波三折”,与GDP增速走向趋同。2005年至今,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波动增长(图1)。三个增速转折点分别为2009年、2010年和2012年。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增速触底,同比下降13.8%;2010年逆势增长32.8%,是近十年来的最高增速;2012年负增长,同比下降0.2%;2013年回暖,2014年明显回暖,同比增长5.6%。
将上海市外贸进出口增速与上海市GDP增速(扣除价格、人口增长等因素后以美元计价)对比,虽然外贸增速的波动幅度大于GDP增速,但二者在走向上基本一致,上海市GDP历年增速的三个转折点也分别出现在2009年、2010年和2012年。
图1 2005年至2014年上海市外贸增速与GDP增速对比
2.外贸逆差与服务业占比提高“表里呼应”,凸显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从总体走势看,除2008年前后金融危机影响,2010年起,上海市外贸逆差呈持续扩大态势:从2010年的73.01亿美元,到2014年的460.68亿美元,扩大了5.3倍。与此同时,上海市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也逐年提高:占比从2010年的57.3%,上升到2014年的64.8%(图2)。
上海市外贸逆差本质上是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反映,逆差持续的深层次原因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的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及相关研究,一国(或地区)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越高,外贸逆差越大。在美英法等国家,服务业占比都高达75%以上,外贸也表现为长期逆差。可见,随着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外贸逆差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并有持续扩大的可能。
3.外贸依存度“进出有别”,进口对上海市经济影响更大。外贸依存度,是外贸总额与经济总量的有效比值。在开放经济中,用于判断一国(或地区)进出口的地位和作用,也用于评估外贸对整个经济影响程度。根据新算法,得出上海市近十年来的外贸依存度走势(见图3)。如图所示,2005年至今,上海市外贸依存度一直保持高位,十年平均值为187.2%,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的均值也分别高达95.5%和91.7%,虽然数值表现相差不大,但走势上存在差别:进口依存度十年来基本稳定在95%左右,出口依存度呈先升后降态势,2014年为最低值78%,比同年的进口依存度低17.1个百分点。
图3 2005年至2014年上海市外贸依存度走势
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外贸依存度都经历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变化,上海市外贸依存度的走势也符合这一特征。虽然从贸易增加值的角度看,上海市外贸依存度还存在高估现象,但是从其走势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上海市外贸进出口在上海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进口对上海市经济的影响程度稳定且将继续高于出口。
二、上海市外贸结构分析
1.外贸模式结构为产业内贸易,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参与性最强。外贸模式结构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是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直观反映。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提高产业内贸易程度是提高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国际上一般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G-L指数),来反映一国或地区外贸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
G值计算公式中,X、M分别表示某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值的范围为0至1,越接近1表示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说明该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参与性越强。
本文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商品结构,运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量模型计算出2005年至2013年上海市十大类外贸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见表1)。按附加值分类,SITC0-4为初级产品,SITC5-8为工业制成品;按要素密集型分类,SITC0、SITC6和SITC8为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1-4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5和SITC7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表1 2005年至2014年上海市各类SITC产品年度G-L指数对比表
将图表转化为柱形图,可见各类产品G-L指数的年度走势(图4),并据此分析各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
图4 2005年至2014年上海市各类SITC产品年度G-L指数走势
从产品附加值角度看,工业制成品中的4类产品G值基本都在50%以上,尤其是SICT6类和SICT7类产品的G值很高,与1已经非常接近;而初
级产品中,除了矿物燃料类的G值大于50%外,其他3类产品的G值都比较低,并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上海市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远大于初级产品。又因上海市工业制成品外贸占比高达98%以上,可知上海市外贸模式是近乎纯粹的产业内贸易。
从要素密集型角度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G值最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G值次高,资源密集型产品的G值最低。其中,资源密集型产品中的SITC2和SITC4的G值很低,2014年SITC4的G值为0.03,接近完全的产业间贸易。这说明上海市要素禀赋还是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参与性都有待增强。
将前述两个角度综合,对工业制成品分类下的各种要素密集型产品进行G值的均值排名,从大到小依次是SICT7类0.92、SICT6类0.9、SICT8类0.72、SICT5类0.56,对应要素密集类型分别为资本技术、劳动、劳动、资本技术。这说明在上海市工业制成品中,虽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机械运输设备类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平均水平最高,即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参与性最强。由于外贸模式结构是产业结构的直接体现,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支撑外贸发展的时代还没有结束,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尚未达到理想水平。
2.外贸市场结构需继续多元化,出口市场的集中洲际内部失衡加重。外贸市场结构即一国(或地区)国际贸易往来的地理分布,是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空间度量,更是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范围指征。外贸市场结构取决于国内产业结构,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进出口的稳定发展,并最终影响到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全球经贸关系纵深化发展和政治风险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今时代,国际市场结构的多元化成为一国(或地区)外贸合理优化的重要目标。本文引用赫芬达而-赫希曼指数(HHI指数),对2005年以来上海市进出口市场结构的集中度进行科学测量:
该值越接近于外贸往来区域个数,说明外贸市场分散程度越大,即外贸市场的结构越合理。本文从洲际层面,选取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这六大区域的进出口贸易作为研究对象,对上海市2005年至2014年的HHI指数和市场分散度进行计算,市场分散度标准值为6。以下各表直观反映了上海市进(出)口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
进口角度,HHI指数持续下降,进口分散度从2005年的2.3上升到2014年的3.1,提高34.8%,表明上海市进口市场有明显优化的趋势(见表2)。一方面,进口洲际的集中区域占比下降并伴随区域内部均衡化调整:2014年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进口合计占比88%,比2005年下降4.4个百分点,其中亚洲进口占比下降14.6个百分点,北美洲下降1.2个百分点,欧洲提高11.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占比上升:南美洲进口占比首尾持平,大洋洲、非洲进口占比上升,分别提高2.3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
表2 2005年至2014年上海市外贸进口市场结构
出口角度,HHI指数平稳小幅波动,出口分散度从2005年的3.2上升到2014年的3.3,提高3.1%,表明上海市外贸出口市场结构优化程度微弱,但与进口市场优化特征不同,表现为出口集中区域内部失衡倾向的同时新兴市场占比上升(见表3)。2014年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出口合计占比89.8%,比2005年下降3.5个百分点,其中亚洲进口占比提高2.1个百分点,欧洲和北美洲分别下降
3.4个和2.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进口占比上升,分别提高0.6个、2.3个和0.8个百分点。
表3 2005年至2014年上海市外贸出口市场结构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进口市场和出口市场的分散度数值离标准值6都有明显差距,说明两种市场都需要继续多元化;二是进口市场的分散度大于出口市场,说明上海市进口市场多元化程度好于出口市场;三是进口分散度单向提高,出口分散度先升后降基本持平,说明进口市场多元化趋势好于出口市场,出口市场需加大多元化力度,尤其要做好传统市场的内部均衡。
三、当今国际贸易背景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衰退后,全球经济正步入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新平庸”时代,而我国也进入“新常态”发展模式和加快构建开放型新经济的新阶段。世界各国纷纷推行新一轮科技创新计划,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如火如荼,尝试推行更高的贸易标准。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分工格局呈现新特征:
一是以数字化制造及新型材料应用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大批量个性化生产时代来临,制造业内中自动化水平提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欧美制造业发展的劳动力成本约束缓解导致制造业回迁,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密集禀赋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受到挑战。与此同时,“柔性生产”凸显,全球价值链分布更加均匀,产业链动态重组更加常见,企业间联系更加复杂,为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经济提供了契机。
二是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不同步甚至逆向而动,令国际贸易“危”中有“机”:美国结束六年的货币量化宽松,欧元区和日本正推出空前的大宽松政策,美元热钱流出汇率上升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压制,实体经济层面有利于上海市生产企业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与此同时,欧美作为上海市主要出口市场,其经济的复苏将有助于上海市出口提振。
三是美国主导推行TTP(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和重返亚太战略,大批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边缘化”风险:欧美搭建新平台削弱了WTO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其内部推行的“高标准”协议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和规则示范效应,将加大新兴市场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和贸易利益的维护。
四、上海市外贸发展对策
在新国际分工及我国“一路一带”战略的背景下,上海市肩负着全国建设自由贸易区改革排头兵的重任,应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外贸对经济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
1.对内:紧跟第三次产业革命步伐,发展创新型经济。开放经济下,国际竞争优势的本质在于创新机制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应深深植入创新意识。在上海市推行“科技创新”城市战略的政策背景下,创新应跳出本土范围局限:一方面,对国际上现有创新成果实行“拿来主义”,通过与境外高校、研发机构合作,集聚国际先进生产智慧;另一方面,对国际创新成果施行“扬弃主义”,结合上海市经济发展特色,发挥上海市人力资本优势,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和各类创新产业园区,以开放式、网格化运作,促进上海市高成长性和支柱性产业发展。
2.对外:推动企业“走出去”,变隔离式发展为交互式发展。单纯依靠引进外资,利用外商投资带动经济和拓展就业的思维模式,已不符合时代潮流,应鼓励企业“走出去”,充分挖掘外贸国际市场。结合上海市外贸市场结构特征,“走出去”将有助于从范围和深度上实现多元化目标:一方面,走向传统市场国家,利用已有市场占领的基础,以商品细分、行业辐射和模式创新等方式主动获取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走向新兴市场国家,深挖潜在市场需求,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合作并购等渠道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和品牌渗透,快速占领市场。
(责任编辑:曹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