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角”的相印

2015-12-05李雨客

清风 2015年11期
关键词:蝗灾资治通鉴蝗虫

文_李雨客

缺“角”的相印

文_李雨客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春秋时期儒家的理论。意思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该想什么位置上的事儿,别想得太多,否则就有僭越之嫌,是“违礼”之举。应该说,这些理论对春秋时期士大夫们的影响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士大夫们担心“违礼”,所以只好规规矩矩地做事情,不敢做过了头,从而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可是,到了后来,特别是到了唐代以后,部分朝中为官的文化人似乎只记住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却忘记了问题的另一面——在其位,须得谋其政。一些人在政治的漩涡中“守礼”过了头,转而成为“在其位,也不谋其政”的反面典型。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卢怀慎就是其中的代表。

史书记载,卢怀慎自进士及第之后,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直至公元713年被唐玄宗选封为宰相。这期间,以及他在朝为相的三年中,他留给世人的形象一直是清正廉洁。

公元716年11月,卢怀慎病故。《资治通鉴》对他死后的贫困景象有所记载,其内容大致是说,卢怀慎死后,家里没有任何余财。因而,他的一位老仆人不得不想着把自己卖掉,以换取银两为主人发丧。

卢怀植是如此的清廉,其情让人闻之动容。可是,当时的人们却给他取个“伴食宰相”的诨号。

原来,这个清廉至极的宰相,在为官行政上却是个毫无作为之辈。当时的人们给他取个“伴食宰相”的诨号是对他的讥笑,说他只有陪着他的上司姚崇吃饭的本事,其他事情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不敢做。

一个身居宰相高位的人,难道真的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只会陪着上司吃饭,而对其本职工作毫无担当吗?隔着千余年的慢长岁月,要想找寻答案,我们也只有借助一些存世的史料以探真相。

即使是在内容相对详实、丰富的《资治通鉴》中,对卢怀慎的相关记载也是少之又少。罕见几处着墨的,也不过是卢怀慎跟着姚崇向天子建言而已,完全算不上是有所作为,更不要提“有所担当”。

如果非要找出卢怀慎在相位上认真履行职责的事例,倒可以说说公元716年发生的那场蝗灾。那一年,山东出现特大蝗虫灾害,灾民们在受灾田地的旁边焚香膜拜设祭祈福,却不敢下手捕杀蝗虫。姚崇因而奏请派遣御史督促各州县捕杀埋葬蝗虫。这一次,卢怀慎倒是主动参政议政了。

卢怀慎认为姚崇的计划不好,反对说:“杀灭的蝗虫太多,恐怕会对天地阴阳之气的调和造成妨害。”这个荒唐的说法立刻受到了姚崇的驳斥。姚崇说:“你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却忍心看着百姓们被饿死吗?”卢怀慎被问得哑口无言。

卢怀慎之所以成为“伴食宰相”,或许并不是因为他本人不想有所担当,而是由于他的确在能力上有所欠缺。这种判断的理由,一个是上面提到的面对严重蝗灾时他的那个不合时宜的“阴阳”理论,再一个就是姚宗告假离朝的那段时间里他的拙劣表现。

有一年,姚崇的儿子死了。为了给儿子办丧事,姚崇就跟皇帝请了十几天的假。这样一来,朝中诸事的处理任务就落到了卢怀慎的身上。卢怀慎居然难以决断,因此弄得政务堆积如山。卢怀慎万分慌恐,不得不入朝向玄宗谢罪。

短短十几天的功夫,就把公务弄了个乱七八糟。这样的宰相,这样的“能力”,还真算得上是“奇葩”。

坐着宰相的位子却不干宰相的事儿,这样的“宰相”不要也罢。

猜你喜欢

蝗灾资治通鉴蝗虫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我国历史蝗灾发生与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胡三省苦心作注
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蝗灾又来了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人多势众的蝗虫
跟踪导练(一)3
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