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2020-05-28
一旦暴发,沙漠蝗能快速影响地球约20%的土地、65%的贫穷国家。抗击蝗灾,通过飞机喷洒杀虫剂被视作最有效的手段。但对印度、巴基斯坦等历年受蝗灾影响较大的国家来说,用飞机喷洒农药不仅极易造成土壤和作物污染,而且成本很高。
在全民关注新冠疫情之际,非洲地区遭遇了近20年来最严重的一场蝗灾,而且仍在持续。
提起蝗灾,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历史上中国经历了太多这种灾害。而过去几十年,有效的防治措施使其逐渐远离我们的视野。但就国际而言,蝗灾依然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阶段性出现,并对成千上万人的基本生存构成威胁。
蝗灾有普遍性,也有“间歇期”
“蝗虫是国际第一大害虫,蝗虫引发的灾害也是第一大虫灾。蝗虫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各大洲几乎都有分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说,蝗灾的发生并不是偶发或一次性的,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非洲、亚洲、欧洲都有。这次起源于东非的沙漠蝗灾害就其危害程度来讲,是比较大的一次。
作为沙漠蝗的主要分布地之一,蝗灾在非洲并非“稀客”,萨赫勒地区(北非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苏丹草原地区之间狭长地带的统称)在历史上便是蝗灾频发地,但像这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东非地区发布“瘟疫”一级的警告,如此大型的蝗灾却并不多见。根据FAO的资料,上一次非洲地区发生“瘟疫”级蝗灾是2003至2005年。
那场蝗灾被称作15年来最大。塞内加尔动用军隊抗击蝗虫,周边国家组成同盟,甚至让空军飞机组群喷洒农药。在投入4亿多美元,经受高达25亿美元农作物损失后,随着干燥低温的冬天到来,蝗灾在2005年初平息。
沙漠蝗被认为是所有蝗虫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在平静期,它们生存在西非和印度之间的沙漠地区,面积约1600万平方公里,覆盖约30个国家。一旦暴发,它们能快速影响地球约20%的土地、65%的贫穷国家。
在南亚,这次的蝗灾已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利于蝗虫繁殖,蝗灾或将于6月卷土重来,像此次受灾最重的印度拉贾斯坦邦届时可能会再次成为“重灾区”。
中国也难以幸免。张泽华表示,中国每年受灾面积在1.2亿亩左右,最高峰时曾经达到过3亿亩。中国在农田蝗虫防治上比较成功,而草原面积广阔,蝗灾此起彼伏。不过国家相关部门积极综合防治,不会形成大的灾害。
整体上,全球范围内,蝗灾虽然频繁,但形成大灾难的蝗灾却有明显的“间歇期”。FAO的数据显示,2004年前,非洲在1987至1989年经历了一次灾难级别的蝗灾,再往前是1967至1969年、1949至1963年、1940至1948年和1926至1934年。
蝗灾治理难在哪儿
不少专家提醒,不能把蝗虫这个物种从地球上彻底消灭,而是要让它存在但不形成灾害。如果把这个物种从大自然界的一个食物链中去除,会破坏生态系统,后患无穷。
抗击蝗灾,通过飞机对蝗虫群喷洒杀虫剂,被普遍视作最有效的手段。同时,要想有效遏制住蝗灾,需要对危机有非常早的预警。无论是FAO,还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历年受蝗灾影响较大的国家,当前基于气象监测和数据分析等手段的预警机制已十分成熟。但用飞机喷洒农药却是一个难题,不仅极易造成土壤和作物污染,而且成本很高。
印度蝗虫治理专家梅纳表示,经济损失只是肉眼可见问题的一小部分,“为抗击蝗灾,我们使用了大量剧毒和有害的化学农药,导致被喷洒的农作物无法食用,甚至不能作为动物饲料”。
至于国际组织倡导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由于印度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种植作物相对单一,加上农民的固有观念,在印度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此外,从印度和巴基斯坦蝗灾发展的历史看,其蔓延的路线受季风影响很大,增加了防控难度。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蝗灾历史的国家,中国曾使用过各种治蝗方法。如今,中国对蝗虫的综合防治已经有了成熟的方案,从虫害监测、化学防治到生物防治,经验丰富。以生物防治为例,科研人员曾经考虑投放青蛙、鸟类等来治蝗。但青蛙和鸟类只能在指定区域完成灭蝗任务。一旦蝗虫转移,无法跟随作战。而鸭子喜欢群居,适合野外生存,“作战能力”更胜一筹,因此鸭子是最好的选择。
但要想把蝗灾彻底控制住,进行国际合作、对周边国家进行支持和援助也很必要。因为我们面临的蝗灾不仅仅在内部,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时有蝗灾发生,会威胁到中国,印巴边境的沙漠蝗有可能侵犯云南。
“以前中国没有力量向外输出蝗灾解决方案,现在中国正在积极帮助国外一些国家对蝗灾进行防治。”张泽华说,中国已经在向非洲一些国家提供比较成熟的防治技术和经验,也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成熟的方案,为对方培养了多名技术人员,显著提高了巴基斯坦对蝗灾的防控效率。
全球粮食安全会受到影响吗
那么,接下来可能发生的蝗灾,会带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东非是此轮蝗灾的重灾区,而该地区并非世界粮食主产区,而是粮食净输入区。实际上,在这次蝗灾发生前,整个东非地区就因长期的干旱和洪涝等灾害,导致近2000万人面临严重食品短缺问题。饱受贫困和冲突之苦的南苏丹已有600万人面临粮食短缺,蝗灾以及接下来潜在的灾害令该地区的状况雪上加霜。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全球饥荒人口大概有七八亿,主要集中在非洲,遭蝗灾肆虐的东非很多国家都在此列。非洲粮食依靠国际援助的局面历来就有,从全球供需格局来讲,粮食供给量和需求量是基本平衡的,不会因蝗灾而发生大的变化。局部上,非洲缺少粮食的国家因蝗灾而面临更为短缺的局面,这意味着国际对非洲的援助面临考验,援助力度相比以前要加强。
有分析称,在当下这个时代,蝗灾基本上很难对全球粮食问题形成较大影响。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国也常遭遇不同程度的蝗灾,但应对蝗灾的能力不会导致出现粮食危机。不过,印度作为世界粮仓之一,小麦、大米等农作物产量居世界前列,蝗灾对印度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
在郑风田看来,蝗灾所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不是供应量的问题,而是价格问题。他认为,灾害有可能带来国际粮价的大幅波动,使得原本接受国际援助的非洲国家购买粮食时更为吃力。“全球粮食价格有一个要命的问题,一有自然灾害出现,市场上一捕捉到一些风吹草动,粮食价格就会暴涨暴跌,导致一些粮食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陷入困境。”
(《环球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