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基于99 名大学生的实验研究
2015-12-02陈新颖
■陈新颖 花 蓉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发展的新成果,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智慧、勇气、正义、仁爱、节制等积极心理品质,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发展自我的原动力。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者开始探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有的研究着眼于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1];有的研究讨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对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影响[2];有的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寻找心理社团发展的新思路[3];还有的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功能、对象内容、方法途径、考核评价等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4]。但是,目前国内的应用研究大多还局限于理论性的研究,实证性研究较少,尤其是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研究更少。本研究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以考查积极心理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一、研究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某本科院校大一年级抽取两个班作为被试,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组。实验组48 人,对照组51 人,每组男女生比例大致均等。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L.R.Derogatis 于1975年编制,该量表包括90 个项目,包含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9 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项目,反映测试者某方面的症状情况。[5](P36-47)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先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集体前测。之后以班为单位对实验组开展以积极心理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围绕“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职业规划”4 个专题进行(表1),每次活动均设置积极心理导向的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每次120 分钟,每周1 次,共4 次。对照组也以班级为单位,主题相同,授课教师也相同,但以传统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进行,即教师围绕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开展教育活动,传授与主题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其间穿插与知识相关的互动,每次也是120 分钟,每周1 次,共4 次。活动结束后再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学生进行后测。
表1 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置表
二、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21.0 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前测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
从表2 可以看出,前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 的10 个因子及总分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时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后测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前测结果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后测结果
由表3 可知,后测时,实验组在SCL-90 每个因子上的平均分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的强迫症状、焦虑2 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其余因子及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说明通过实施不同方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后测时于部分因子上有显著差异。
分别对实验组、对照组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前后测数据进行配对t 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
从表4 可以看出,实验组前、后测数据在SCL-90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其他5 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其余因子及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前、后测数据在SCL-90的各个因子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看,实验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总分),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总分)。这一结果表明,实验组通过实施积极心理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一定改善。
表4 实验组、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前后测结果
三、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实行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均较实验前有了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与前测相比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与传统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更有效。传统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主要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教和问题应对,在教育中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生认识问题及掌握应对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积极心理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教育活动中着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发现与利用自我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加幸福感,最终实现自我目标。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发现个人特长,并利用优势成长,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应用于现实中。
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上,积极心理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传统的专题式教育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打破以问题为中心的消极教育模式,转向以发展为中心的积极教育模式。二是充分关注学生的优势和积极心理品质,利用和发展自身优势和品质。三是积极发掘学生内在潜质,促进学生积极成长。积极心理导向的教育活动不再像传统专题式教育那样,以教授学生识别心理问题为核心内容,而是以发现并利用自我优势为核心内容,在发现优势的过程中提高自尊,在利用优势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教育过程中设置目标导引,引导学生发掘自我潜质并发挥潜质解决问题,一步步实现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成长,在成长中实现自我。
由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前后测数据在SCL-90 的躯体化、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5 个因子上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与教育活动设置有关,这次教育活动只设置了4 个主题,分别为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职业规划,这些主题与自我、情绪、人际等方面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在与自我、情绪、人际相关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等因子上差异显著,而在其他因子上虽然有所变化(后测比前测均数小),但变并不显著。
四、结论
本研究表明,与专题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更显著的效果。另外,今后可有针对性地扩充教育主题,如增加积极应对、积极人生等主题活动,以便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2).
[2]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3]杜锦初.高职院校心理社团管理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学周刊,2014,(11).
[4]李笑燃,陈中永,段兴华.论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