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辍学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建议——基于江西普通高校的调查

2015-04-23许祥云胡春晓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奖助学金民办高校资助

■许祥云 胡春晓

学生因退学、休学、死亡而停止或中断学习(以下简称辍学)已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的关注。为了解江西省大学生的辍学情况、原因及影响因素,我们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收集资料,并设计出《江西普通高校学生 (家庭)付费能力与资助状况综合调查问卷》,于2013年对江西普通高校近十几年来的学生辍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收获有效问卷952份。下面详细分析所获资料和数据。

一、学生辍学情况与原因统计

本文所指的辍学学生,仅包含休学、退学的学生(先休学后退学按1人次统计,违法违纪被开除及被逮捕者一律以违法违纪退学统计,辍学日期按学年计算)。

2001—2013年的13年间,江西高校的大学生数量保持相对较快的稳定增长速度,2005年及以前,每年都比上一年增长30%以上,2006年的增长趋势有所减弱。2007年以后保持相对稳定的低速增长。这13年间,学生的辍学人数也是保持增长,其中2006年的辍学人数增长幅度较大,达到220.91%。辍学率(当年辍学人数/当年在校生总数)最低的是2002年,为3.26‰。从2002年开始,以后逐年增加,辍学率最高的是2006年,竟达到11.25‰,波动比较大的是2006年。在校生人数和辍学人数的增长率情况见表1。

表1 2001-2013年江西高校在校生辍学情况统计

我们把学生辍学原因分为“健康原因、经济原因、学习原因和其他原因”四类进行调查和统计,可以得到表2所示的结果。

从表2的数据分析,导致学生辍学的原因依次是:(1)经济原因占23.82%;(2)学习原因占21.08%;(3)健康原因占15.36%。

“经济原因”主要是贫困或因贫困导致的停学务工(勤工助学),这项占比居第一位。这表明,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学杂费越来越高,一部分学生迫于经济压力而辍学,另一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停学务工(勤工助学),但多数学生在务工(勤工助学)中,因缺课太多而影响学业被迫辍学;有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思想不稳定,无心学习又迫于家长的压力勉强就读,最后成绩不合格,直至自动放弃学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的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但又不愿意放弃学业,只好先办理休学,谋取临时工作赚取薪水,然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学习原因”也是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学习“无信心”、“无兴趣”、“无动力”和“成绩不佳”等四个方面,而这四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学习原因”在各个年份中都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平均达到28.45%,而且随着高校的扩招,这一原因引起的辍学现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健康原因”辍学主要是指学生因患疾病而造成的

表2 2001—2013年江西省高校大学生辍学原因统计

表3 影响学生辍学的自变量及其均值

辍学现象。从纵向看,这一原因导致的辍学增加速度相对缓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国民身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也将进一步好转。因此,因“健康原因”辍学的学生会越来越少。所以下文将不再讨论这一问题。

二、学生辍学影响因素的假设、变量设定与检验

经济学有多种解释学生辍学行为的理论,但所有这些理论主要集中在讨论学习成本、预期的收入水平及就业前景对家庭或个人的影响等方面。[1]与此不同的是,心理学家则认为,学生的偏好和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才是学生辍学的真正原因所在。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因为面对众多可能的选择,学生当然会选择获益最大的选项。另一方面,社会学认为,家庭或个人的社会背景是决定学生是否选择辍学的关键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从事的职业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子女的教育需求,进而影响其职业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地位。

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学校的奖助学金资助寄予很大期望;另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拮据而感觉到学习、生活压力很大;还有一些学生因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或跟不上进度而感到负担重、心力交瘁,以至于无法继续完成学业。另外一些大学生则感觉自己选错了专业;等等。有学者认为,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取决于学生个人特征、学业考试成绩和家庭经济支付能力,家庭的支付能力受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由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经济收入等因素决定的,所以家庭户主的特征直接决定了学生的选择。[2][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学生个人特征”、“学生家庭特征”和“在读学校特征”三个方面假设影响学生辍学的因素。[4](P55-57)本研究中,我们选取学生“能否完成学业的行为”作为因变量Y,选取影响学生辍学的因素作为自变量X。Y=1,表示完成学业;Y=0,表示辍学。根据这一假设和对调查数据的处理,我们得出了“影响学生辍学的自变量及其均值”数据(见表3)。

应用SPSS13.0计量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取的952个样本截面数据“学生是否选择辍学”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处理,利用最大似然估计的参数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的估计结果看,回归模型的-2LL值为200.013。模型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得到的p值为0.218,表明预测概率获得的期望频数与实际频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模型拟合较好,整体检验显著。

根据表4的模型回归结果,从总体情况看,在引入模型的11个变量中,显著影响学生是否会辍学的变量有5个,分别为专业偏好、家庭年总收入、父亲受教育程度、在读学校的属性和学校奖助学金资助情况,其余变量的显著性整体上均未能通过检验。

在“学生个人特征”的4个变量中,仅有学生的“专业偏好”这个变量整体通过检验且极其显著。而“性别”、“学习成绩”和“健康状况”3个变量整体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就说明,学生的“专业偏好”直接影响其“学习兴趣”,对专业不感兴趣直接导致“学习无兴趣”,同时又影响“学习成绩”。这与前文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

表4 学生辍学行为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

在“学生家庭特征”的3个变量中,“家庭年收入”和“父亲受教育程度”这2个变量整体通过检验,且“家庭年收入”表现为极其显著,“父亲受教育程度”表现为显著。“父亲职业”这一变量则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家庭经济支付能力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学业完成有显著影响。

在“在读学校特征”的4个变量中,“学校属性”和“学校奖助学金资助情况”这2个变量通过检验且均表现为极其显著。“学校层次”和“对在读学校的总体评价”这2个变量则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学校属性”和“学校奖助学金资助情况”是影响学生辍学的重要因素。而无论是省内重点本科高校、省内一般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他们的学生是否辍学,与学校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别,学生“对在读学校的总体评价”这一因素对学生是否辍学也没有显著影响。

三、分析与建议

综合前文分析可知,影响学生辍学的主要因素为“学校属性 (即公办与民办的性质)”、“学生专业偏好”、“学生家庭年收入”、“学校奖助学金资助情况”和学生“父亲受教育程度”等5个变量。其中,“学校属性”和“学生专业偏好”可归结为学生的“学习原因”(因为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的“公办与民办性质”和“学生高考专业志愿是否得到满足”两者都直接影响学生入学后的“学习信心”、“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生家庭年收入”和“学校奖助学金资助情况”可归结为学生辍学的“经济原因”;“学生父亲受教育程度”这一变量虽然整体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小学及以下”、“初中和高中”的受教育程度与“大学及以上”的受教育程度相比,学生辍学与否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异,因此对这一问题下文不作讨论。

学生“家庭年收入”和“学校奖助学金资助情况”是影响学生辍学的两个首要因素,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应当在调整奖助学金资助结构和资助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

检验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这一变量对学生是否辍学的影响极其显著。总体来看,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随着学生家庭年收入的提高,学生的辍学率会下降,这与我们实际的认知是相符的。从表5的回归结果看,在其他变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家庭年收入”位于“低收入组”的家庭,其子女辍学的可能性大约是“高收入组”家庭的13倍,“中等收入组”家庭子女辍学的可能性也大约是“高收入组”家庭的3倍。这说明家庭经济支付能力对子女的学业完成是何等的重要。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多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或家中突发变故,难以承受沉重的学杂费负担而导致中断学业。

教育支出已超过医疗等其他支出,成为许多家庭的第一支出。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大学学费在近20年上涨了约25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同期只上升了4倍,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只增长了2.3倍,而此时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是10倍于居民的收入。[5]所以,政府和高校如何确定合理的学费标准,如何让老百姓的子女“能上学,上得起学”,同时又不因沉重的学费负担而辍学,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学校奖助学金等资助情况”这一变量对学生是否辍学的影响也极其显著。从表5的回归结果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校的奖助学金等资助手段,对“可以解决部分经济问题”的这部分学生来说,其辍学的可能性是“根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这部分学生的9%(反过来说,后者是前者的100/9≈11倍),而对“基本可以解决经济问题”的这部分学生,其辍学的可能性却是“根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这部分学生的6%(反过来说,后者是前者的100/6≈17倍)。可见,加大对这些家庭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力度,对降低大学生的辍学率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调查研究还发现,在现行的学生资助体系中,奖学金所占的资源较多,而以支持低收入水平家庭学生为主要目的的助学金、勤工俭学等资助方式的投入却相应不足。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获得助学金的比例虽然高于中、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但资助比例偏小、资助额度偏低的助学金,并不能把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提高到公共资助水平。另外,从总的趋势看,对学生资助的总体幅度并没有与学费上涨的幅度保持同步增长。所以,现行的奖学金、助学金体系对家庭贫困学生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与贫困生资助制度不配套,资助结构不合理,资助额度偏低等,仍然是当前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应当在提高学费收缴额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奖、助学金的总额度,并调整好奖、助学金的结构比例,完善针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奖、助、贷、免等资助体系,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尽可能减少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学生“专业偏好”是影响学生辍学的重要因素,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如何满足学生的专业选择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观”至关重要。从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学生“专业偏好”这一变量整体检验极其显著,这说明在其他影响因素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学生所读的专业是否是其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的专业,是影响学生是否辍学的重要的“个人特征因素”,也就是说,就读的专业与当初第一志愿选择的专业不相符的学生更容易辍学。从回归结果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所读的专业与当初第一志愿选择的专业不相符的学生辍学的可能性,是那些与第一志愿专业相符的学生的3.2倍。访谈中我们发现,这些学生认为自己在高中阶段之所以坚持不懈地学习,就是一心要上他们理想中的大学和专业,但是上大学之后却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希望变成失望,不得不放弃学业。

这提示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在高招录取工作中,录取专业与学生的志愿专业相符,是减少学生辍学的第一道关,做好这项工作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的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在招生专业计划限定的情况下,高校在学生入学以后,如何在整个大学期间连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显得非常关键。然而调查中我们却发现,这项工作在不少高校仍然是薄弱环节,很多高校虽然有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活动,但多数高校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过场,不是走走形式就是缺乏针对性。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学生辍学的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

民办高校学生辍学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公办高校,这不仅折射出民办高校的办学实情,而且也警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鼓励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引导和监管。“学校属性”即学校属于公办或民办的性质。这一变量对学生是否会辍学也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从表5的回归结果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辍学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公办高校,前者是后者的11.3倍。根据对历年《江西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1999年扩招以来,江西高校的大学生数量保持相对较快的速度稳定增长,2005年以前,每年比上一年的增长率都在30%以上,2006年以后的增长趋势有所减弱。然而,从2002年开始,辍学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06年以后的辍学人数增长幅度更大。其中,一些民办高校和公办职业技术院校退学、休学的人数都在显著增多。

调查走访中我们得知,“学校属性”之所以对学生的辍学行为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1)民办高校的高额学费及杂费让学生家庭不堪重负;(2)资助制度的不完善、不规范或完全缺失,无力挽救更多辍学的学生;(3)民办高校招生时的夸大宣传与学生入校后的实际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反差;(4)师资力量薄弱和师资水平相对低下,引发学生和家庭的不满;(5)管理水平相对低下、不良事件频发,让学生和家长不放心;(6)学生进入民办高校学习后,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偏见让学生耳濡目染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上述原因使学生要么失去经济承受能力,要么对学校失去信心,最终只有选择退学。

这就警示我们,政府在核定民办高校学费标准的基础上,必须严格控制其杂费的收取,同时要强力督促其建立健全奖、助、贷、免等资助制度;要对民办高校的招生宣传进行有效监管,对失实宣传进行责任追究;与此同时,要逐步通过第三方评价等手段,严格审核其办学条件,对教学、管理等进行严格评估,以其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核定其招生规模,控制无序膨胀,引导民办高校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

[1]钟宇平,陆根书.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2]S.L.Thomas,L.W.Perna.The opportunity agenda:A reexamination of postsecondary reward and opportunity.In:J.C.Smart(Ed.),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Vol.19, 2004.

[3]沈祖超,阎凤桥.社会分层对于教育分层的影响——西安民办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4]许祥云.中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五”期间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 报 告 [EB/OL].http://www.cycs.org/Article.asp?ID=7895,2008-08-03.

猜你喜欢

奖助学金民办高校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中国银行:云南首个自行研发奖助学金代发系统落地
现行高校奖助学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高校要优化奖助学金的惠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