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型的临床研究

2015-11-29王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舌质肝郁证型

王鹏

(河南省商丘市传染病医院感染科,商丘47610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型的临床研究

王鹏

(河南省商丘市传染病医院感染科,商丘47610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状况、乙型肝炎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成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等证型,观察各证型与病程、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病毒基因分型及复制状况、脾脏大小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多见的证型,肝损害较轻;湿热中阻证以重度肝损害较多;瘀血阻络证伴有轻至中度转氨酶升高,脾大;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CD4,CD 4/CD8均值低于正常。结论正气不足反应了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慢性乙型肝炎;证候分型;黄疸

慢性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属中医学“胁痛”、“积聚”、“黄疸”等的范畴。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虚实交错,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其基本特点不外“湿热余邪残未尽,肝郁(瘀)脾肾气血虚”。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通常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等基本证型,其中以疫毒内伏型、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脾血瘀型较为常见[1]。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型,全部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分会2000年9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医证型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2004年5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分型标准。

1.2 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各证型与病程、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病毒基因分型及复制状况、脾脏大小的关系。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关于《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指导原则》中症状分级量化,按无、轻、中、重分4个等级记分。

2 结果

肝郁脾虚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多见的证型,肝损害较轻;湿热中阻证以重度肝损害较多;瘀血阻络证伴有轻至中度转氨酶升高,脾大;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CD4,CD 4/CD8均值低于正常。见表1。

表1 各证型兼夹证分布情况(例)

3 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肝脏炎症反应长期持续或反复活动为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HBV主要通过血液、生物制品、注射、针刺及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而致病。在慢性肝炎中,大多为乙型肝炎,次为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2]。目前,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代医学认为,HBV所引起的慢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取决于病毒和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3]。尽管HBV在肝细胞内不断地复制,但是其本身并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而是通过宿主的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的损害。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的手段主要为病原学检查,许多患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属中医“胁痛”“黄疸”“癥瘕”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常有肝郁体质或素体脾虚的潜在因素。以湿热疫毒浸淫肝胆,由于脾虚而元气不足,肝血疏泄失常,不能鼓邪外出,以致湿热疫毒留滞体内。肝郁脾虚、肝血瘀阻,甚至脾肾两虚而致本病反复发作,可致癥瘕、臌胀,甚至黄疸、出血、神昏、躁狂、昏聩不语[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1)肝胆湿热型。主证:肢体困倦,或有低热,胸胁胀满,食少纳呆,恶心厌油,右胁部隐痛不适,口干口苦,手热心烦,性情急躁,身目俱黄或不黄,小便黄赤。大便黏腻、臭秽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5]。2)脾气虚弱型。面黄肌瘦,体倦乏力,动则汗出,胁痛隐隐,少气懒言,纳差腹胀,大便溏薄,甚则水肿、贫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3)肝肾阴虚型。主证:右胁部隐痛,劳累尤甚,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纳差腹胀,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月经先期,舌质红,苔薄少,脉弦细。4)肝郁脾虚型。主证:胸胁胀满,精神抑郁,面色萎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或食后较甚,右胁部不适或胀痛、窜痛,肢体困倦,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弦滑[6]。5)肝脾血瘀型。主证:面色晦暗,形体消瘦,身困乏力,右胁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纳差腹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少,脉沉细涩。6)脾肾阳虚型。主证:精神疲惫,面色苍白或晦暗,肢倦乏力,畏寒喜暖,胁肋及胃脘部隐痛不适,腰膝酸软,纳差腹胀,或下肢水肿,大便稀溏,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沉细或沉迟。7)疫毒内伏型。主证:本型见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舌象和脉象均正常,体格检查无明显的阳性体征,检查肝功能正常,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阳性或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检测呈现“大三阳”或“小三阳”。

中医药是我国特有的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经验。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时显示其特有的优越性。目前慢性乙肝的难治性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保持创新意识[7]。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前景广阔,但须注意慢性乙肝的治疗必须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根本,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把辨证分型和西医学的分段治疗紧密结合起来,中医的辨证分型和西医的检测指标相互参照,使中医的辨证分型有一个量化标准,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并结合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最新成果为慢性乙肝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张仲景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实脾法在肝病的治疗中占据着另一个重要的位置。而实脾法的运用存在以下两点重要的意义[8]:1)扶正祛邪。2)调理气血。《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提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更清晰地表明治疗肝炎应该从扶正祛毒着手。现代医学也认为,慢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关键在于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地清除乙肝病毒,致使病毒长期存在,造成肝细胞持续的损伤。总之,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证可在行气活血同时辅以益气健脾类中药以利于保护机体免疫,符合中医“治未病”的原则。

[1]李白雪,张技,吴疆,等.MicroRNA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11:3499-3501.

[2]李蕴铷,谢雁鸣,王卓月.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病住院时间与节气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杂志,2015,1:52-54.

[3]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中医证候诊断标准[J].中医杂志,2015,1:89-90.

[4]霍晓庆.家族聚集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候分型[J].亚太传统医药,2015,1:63-64.

[5]王恩成,唐琳,王健,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39-42.

[6]李菲菲,王蕾,张玮.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5:545-546.

[7]王恩成,唐琳,王健,等.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特征对比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2:499-501.

[8]郭晓霞,叶永安.多元统计方法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证候分类研究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4,4:1014-1015.

Clinical Research of TCM Syndrome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WANG Pe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Shangqiu Infectious Hospital,Henan Province,Shangqiu 4761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syndrome and chronic hepatitis B immune status and hepatitis B virus.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re selected from August 2012 to December 2014.Obser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ndrome and liver function,cellular immune function,viral genotyping and copy status,and spleen size.Results Liver spleen syndrome is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hepatitis B syndromes.Damp heat resistance syndrome has more severe liver damage.Blood stasis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mild to moderate elevations;the average of CD4,CD 4/CD8 in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is lower than normal.Conclusion Lack of righteousness suggested the cell immune function will become lower.

chronic hepatitis B;syndrome classification;jaundice

10.3969/j.issn.1672-2779.2015.06.009

1672-2779(2015)-06-0018-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张文娟

2015-02-09)

猜你喜欢

舌质肝郁证型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电刺激单、双侧迷走神经对肝郁证大鼠模型脑内NE、DA、5-HT和5-HIAA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