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2015-11-28罗建军
罗建军
【关键词】 物理教学;初中;高中;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1—0113—01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无论对教材的理解方面、思维方面、研究物理的方法方面以及完成作业的手段等方面,与初中学习阶段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这些客观存在的差距,就会出现旧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的局面,这无疑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难。可见,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在教学中做好新旧知识的同化可以减少学习困难。教学中,教师应当切实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原有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达到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目的。为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细致研究高中教材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教材曾研究的问题在语言、方法、思维等方面的特点,找出存在的差别和内在的联系,确定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与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如,讲“弹力”,在初中阶段只提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也讲了压力的大小,但都没有涉及产生弹力的原因。而高中教材讲弹力,不仅要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而且还要讨论弹力的大小及方向。这就比初中学习的知识更抽象,难度更大。那么如何促使新知识的同化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再现弹簧伸长与压缩的形式,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然后演示其他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弹力的现象,目的是利用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最后做微小的形变实验,最终得出物体之间产生弹力的条件。这样教学,不仅和初中教学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
二、改进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因此到高中学习时思维方法跟不上。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提高动态思维能力及发散性和辐射性思维能力。笔者是这样做的: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能力。
三、加强直观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物理模型抽象,不好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教师还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整体法”和“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更加简便。
再如,等效法可以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转化为较为简单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来进行研究和处理,其目的是通过转换思维活动的对象来降低思维活动的难度。用等效法研究问题时,并非指问题的各个方面效果都相同,而是强调某一方面的效果相同。因此,一定要明确不同的物理问题在什么条件、什么范围、什么方面等效。在高中物理中,我们通常可以把所遇到的等效分为:物理量等效、物理过程等效、物理模型等效等。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