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论“道”*

2015-11-17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5004卜彦青杜广中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内经素问津液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5004) 梁 琪 卜彦青 李 铁 杜广中

《内经》论“道”*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梁 琪 卜彦青1李 铁2杜广中3

本文通过对《内经》中“道”字进行检索、统计,以定量方式研究其分布、数量、类型等方面所表达的意义,以期对其基本含义及演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为经络研究提供原始文献考据资料。分析显示,“道”字含义有“针灸之道”、“天地之道”、“阴阳之道”、“水道”、“脉道”、“气道”、“血道”、“津液道”、“使道”等。得出结论,“道”字在《内经》时代其一般意义是道路,进而引申为法则、规律、原理,甚至进一步升华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直至道教概念的产生。

道 概念 内经

·文献研究·

经络实质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至今尚没有最终突破,这非常值得总结和反思。我们已经对《内经》中“络”字基本含义及其演变进行了研究[1],对深入理解“经络”概念意义重大,但尚不系统。本文仍采用语言学中基于语料库证据的研究方法[2]对《内经》中的另一个关键字“道”进行检索、统计,以定量方式研究其分布、数量、类型等方面所表达的意义,以了解“道”字的基本含义及其医学专用名词的演变,以期为经络研究提供原始的文献考据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道字在《内经》中的使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单字用法,如“诊病之道,观人勇怯”,本文把这种用法称为单字概念;另一种是与另外一个或多个字组合形成诸如“脉道”、“气道”、“天道”等词组,本文称之为多字概念。

2.样本的建立

《内经》版本很多,我们选取了近年整理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3]和《灵枢经》[4],并依照自然章节制作电子文本,作为本项研究的文件样本。

3.研究工具及运用

运用word文档的查找功能,检索文件,以“道”字为查找内容,共查得《内经》正文“道”字279个,其中《素问》164个,《灵枢》115个,然后摘录全部条文。

为了能够穷尽统计研究对象的出现次数,我们按照单字、双字、多字用法3个层次展开分词工作,完成后整理分词得到的结果并按单字概念、多字概念分别统计数据。

道字在《内经》各章节中的分布

《素问》81篇,46篇记载“道”字。其中见1次者13篇,即:《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五藏别论》、《诊要经终论》、《脉要精微论》、《离合真邪论》、《逆调论》、《风论》、《刺要论》、《针解》、《皮部论》、《标本病传论》;2次者13篇:《移精变气论》、《汤液醪醴论》、《玉版论要》、《三部九候论》、《经脉别论》、《宝命全形论》、《疟论》、《举痛论》、《长刺节论》、《气穴论》、《阴阳类论》、《解精微论》、《本病论》;3次者3篇:《玉机真藏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4次者3篇:《阴阳应象大论》、《太阴阳明论》、《五常政大论》;5次者4篇:《调经论》、《五运行大论》、《征四失论》、《方盛衰论》;6次者2篇:《灵兰秘典论》、《六微旨大论》;7次者2篇:《四气调神大论》、《著至教论》;8次者2篇:《上古天真论》、《遗篇》;9次者2篇:《天元纪大论》、《气交变大论》;10次者1篇:《六元正纪大论》;14次者1篇:《至真要大论》。

《灵枢经》81篇,36篇载有“道”字。其中见1次者8篇,即:《营气》、《周痹》、《病传》、《五色》、《五味》、《百病始生》、《寒热》、《九宫八风》;2次者8篇:《邪气藏府病形》、《官针》、《四时气》、《师传》、《动输》、《忧恚无言》、《岁露论》、《痈疽》;3次者7篇:《经脉》、《经别》、《经水》、《胀论》、《五癃津液别》、《天年》、《五味论》;4次者4篇:《本输》、《根结》、《邪客》、《官能》;5次者2篇:《逆顺肥瘦》、《玉版》;6次者5篇:《九针十二原》、《终始》、《营卫生会》、《五乱》、《外揣》;7次者2篇:《口问》、《刺节真邪》。

由表1可看出,《内经》中道字共现279次,其中《素问》和《灵枢经》出现的频次有明显差异,《素问》较《灵枢经》多49次,说明《素问》更多论述道字内容,这与传统认为《素问》更多倾向理论研究的认识相符。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见14次,占《素问》总频次的8.54%,《内经》总频次的5.02%,为《内经》最高频次篇章,说明该篇是系统论述”道”概念的最重要篇章;而《素问》之九篇大论均见道字,共见76次,从每篇4~14次不等,占《素问》总频次的46.34%,《内经》总频次的27.24%,说明大论诸篇的确是系统论述“道”概念的一组重要篇章,值得进行系统研究。

表1 道字在《内径》中的频次分布

单字概念研究

单字“道”,其意义主要有:(1)道路;(2)法则,规律;(3)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4)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5)方法;(6)治理;(7)说,讲;(12)料,想;(13)犹条,如一道痕;(14)犹得、到,如知道;(15)道教等几种含义[5]。在《内经》中,道字单独用作概念共有12种不同的意义,总计使用频次196次。意义的类型及各类型在文本中的使用次数等情况见表2。

表2 单字“道”在《内经》中的使用情况

表2显示,按照意义的使用域,这12类可归纳为二大类:一是道字的一般意义“道路”及基于本意义的扩展名词“法则、原理”,“世界观、思想体系”,“纲常伦理”和“方法、说明、原因”等。这些概念广泛应用于日常语言交际中。该用法共计166次,占道字总数的59.50%,特别是有关“法则”、“思想体系”以及“伦理”的概念使用,占绝大多数,为107次,占比38.35%,这充分说明《内经》一书的确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绝不仅仅局限为医学专业书籍。二是医学专业意义,其中“气道、津液道”出现6次,系来自其基本意义的医学扩展名词,另有“针道、刺道”来概括针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可以作为医学专有名词。

两类意义中,一般意义占单字道总数的84.69%,专业意义占3.06%,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道字在《内经》中主要为一般意义。在讨论“道”字的使用时,要充分重视其一般意义及其扩展和演变。

多字概念研究

1.分类与统计

在检索、统计中,道字可组成双字或多字概念,见表3。

2.概念分析

针灸之道《素问》见2次,《灵枢经》见15次。可见,《灵枢经》为讨论研究“针灸之道”的重要经典。在有关针灸之道的概念中,《内经》“灸刺之道”概念出现2次,见于《灵枢经·四时气第十九》篇。其中并没有“针灸之道”、“刺灸之道”、“灸针之道”的多字概念出现,更没有“灸道”、“灸之道”的多字概念。相反在《内经》中常见而且被概念化的针灸之道为“针道”、“刺之道”、“灸刺之道”三个概念。另尚有“持针之道”词组出现。那么,何谓“针灸之道”呢?先论“针道”,凡7见,其中《素问》的《调经论》1见,《灵枢》的《九针十二原》1、《根结》1、《逆顺肥瘦》1、《外揣》2、《邪客》1,五篇共6见。其概念涵义系指针刺,尤其是毫针刺的原理和法则:明经脉(《邪客》和《逆顺肥瘦》)、知终始(《根结》)、察九候(《调经论》)、了体质(《逆顺肥瘦》)、方迎随(《九针十二原》)、法外揣(《外揣》,即司外揣内、司内揣外)。

再论“刺之道”、“刺道”、“刺之有道”,凡8见,其中《素问》的《诊要经终论》1见,《灵枢》的《九针十二原》1、《本输》1、《邪气脏腑病形》1、《终始》3、《官能》1,五篇共7见。其概念涵义系指针刺,尤其是毫针刺的法则和针刺方法:针刺要必通十二经脉(《本输》),明知终始(《终始》),知官九针(《官能》),必中气穴(《邪气脏腑病形》),调气、去血脉(《终始》),并明确要求“气至而有效”(《九针十二原》)的得气感,还必须掌握针刺注意事项(《诊要经终论》)。

表3 “道”在《内经》中组成的多字概念分析

另有“灸刺之道”2次见于《四时气》篇,进一步说明灸刺必中气穴,所谓“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天地之道《素问》见16次,《灵枢经》见5次。《素问》较《灵枢经》更多讨论“天地之道”。在有关天地之道的概念中,《内经》有“天道”,“天之道”,“天地之道”,“地道”4个概念。何谓“天道”呢?考《内经》正文共见11次,其中《素问》的《三部九候论》1、《天元纪大论》1、《六微旨大论》2、《五常政大论》1、《六元正纪大论》1,凡6见,《灵枢经》的《终始》2、《经别》2、《外揣》1,凡5见;“天之道”6,全见于《素问》的《六微旨大论》3、《六元正纪大论》1、《至真要大论》2;很明显,“天道”系“天之道”的简称,其概念相同,均系自然界天地运动的法则和规律。“天地之道”凡3见,见于《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1、《天元纪大论》1、《五常政大论》1,其概念与“天道”相同,均系自然界天文、地理运动的法则和规律,系“天道”的全称。以上道字,均系“道”字一般意义的扩展意义,简称“天道”,全称“天地之道”,“法则、规律”中间过渡名词为“天之道”。“地道”概念与上述截然不同,只见于《素问》的《上古天真论》1次,为“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可见此之“地道”系一医学专业名词无疑,考为现代医学之“阴道”概念似乎更为确切。另一有趣的现象是,上述见于《素问》的16个“道”字更集中见于七篇“大论”中的六篇,凡14次,占《素问》87.5%,可见七篇“大论”确系研究讨论天文、地理等自然界运动一般规律的重要典籍,更是传统的医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的代表作,值得我们重视。

阴阳之道《素问》见6次,《灵枢经》见4次。“阴阳之道”5次,其中《素问》凡3次,《阴阳应象大论》1、《天元纪大论》1、《五运行大论》1,均系“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灵枢经》凡2次,《根结》1、《动输》1,前者指法则、规律,后者指本体属性。“阴道”3次,其中《素问》凡2次,《太阴阳明论》2,一指本体属性、一指脉道,《灵枢经》1次,见于《根结》,指阴的本体属性。“阳道”2次,其中《素问》1次,见于《太阴阳明论》,指本体属性,《灵枢经》1次,见于《根结》,指阳的本体属性。总之,在《内经》中,“阴阳之道”多为一般意义的道路及其扩展名词法则、规律,以及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唯有“阴道”一词,还兼有性质属阴的脉道之意,但绝不是现代解剖意义的女性特有的生殖道之“阴道”,该意义在《内经》时代被称为“地道”,已如前述,这需要我们加以注意。

水道“水道”一词,《素问》凡4见,《灵兰秘典论》1、《经脉别论》1、《示从容论》1、《遗篇》1,《灵枢经》凡5见,《本输》1、《经水》2、《五味论》1、《痈疽》1,其中有4条明确指示,“水道”系由三焦来“通调”,然后“下输膀胱”,此之“水道”当指“输尿管”无疑。“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膀胱之下方为“溺道”即“尿道”,与现代之通行称谓相同。

检索《内经》正文,并没有“尿”字出现,而以“溺”、“小便”称之。“溺”字《素问》见21次,有遗尿5次(遗溺4、善溺1)、尿色7次(溺色、赤、黄、白)、溺水2次、尿血1次(溺血)、尿涩2次(水溺涩)、针刺中膀胱后医疗事故之尿溢出于腹腔1次(溺出)、尿道口1次(溺孔)、尿失禁2次(失溺);《灵枢经》见11次,有遗尿6次(遗溺5、喜溺1)、尿色3次(溺色、黄)、尿液2次(溺与气),但并无“溺道”一词。“小便”一词《素问》见21次,有尿色9次(小便色、黄、赤)、尿涩6次(小便不利、涩、不得)、尿闭4次(小便闭)、尿数2次(小便数);《灵枢经》见12次,有尿涩6次(小便不利、利、不得)、尿遗数4次(小便遗数)、尿色1次(小便黄)、尿液1次(小便),但并无“小便道”或“便道”之记载。讨论和使用“溺”和“小便”时,更多与尿相关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有关。可见,在《内经》时代,当时的医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尿液的颜色、尿动力学和尿量与疾病的关系,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由于针刺不慎导致医疗事故也值得我们警醒。

而另外5见,有指上述之三焦通调之“输尿管”者2,见于《示从容论》和《经水》各1;有指地理学之水道1,见于《痈疽》篇;有指“尿道”者2,见于《经水》和《五味论》篇各1。

总之,《内经》之“水道”系现代医学之“泌尿道”,其“道”字为一般意义“道路”在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学进一步规定之后引申出的医学专业概念:运行水的道路即“水道”,也就是现代医学之“泌尿道”。

而“水谷之道”,在《忧恚无言》中所指非常明确,即为“咽喉”,并无其他含义。

脉道“脉道”一词共见4次,《素问》和《灵枢经》各2次。在《素问》见于《玉机真脏论》1、《太阴阳明论》1,在《灵枢经》见于《经脉》1、《口问》1。《经脉》篇对“脉道”概念论述清晰而明了,何谓“脉道”,系“通行血气”的道路,即所谓“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其余三篇从病因病机角度详加论述。若脉道不通,或由“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口问》),或由“急虚身中卒至”(《玉机真脏论》),或由“脾病”(《太阴阳明论》),导致气日以衰,气不往来或血气分离,脉道不通或不利,诸病蜂起。

气道“气道”一词共见5次,见于《灵枢经》的《经水》1、《营卫生会》2、《口问》1、《五癃津液别》1。其概念即为“气”运行的道路,特点在于“通”字,即通行顺畅,其生理功能在《营卫生会》中论述充分,“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并且有运行速度的差异(《经水》)。病理上,则有气道涩(《营卫生会》)、约(《口问》)、不通(《五癃津液别》)的不同表述,表明气道有通行不畅、完全不通的通行程度差异,还有气道缩窄的区别。后一种表述似乎表明,当时医家已经有“管道”概念的萌芽,然检索《内经》正文,并未发现“管”之一字。

气道尚有“营气之道”和“卫气之道”的分类。前者见于《营气》1,后者见于《营卫生会》1,均系依据在气道中运行的不同的气来命名,《内经》全文也只应用2次,看来即便当时也并未普遍使用。

血道“血道”一词只见于《灵枢经·刺节真邪》1次,又检索“血之道”亦无踪迹。该篇论述“血道”只见于“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既没有生理表述,也没有病理讨论,看来在《内经》时代不存在“血道”概念,更没有“血管”一说。

津液道“津液之道”一词有2次,见于《灵枢经》的《胀论》1、《刺节真邪》1,又有“液道”和“液之道”二词各2次,见于《灵枢经》的《胀论》。其概念显系津液运行的道路,即“津液之道”。而其道路又有“上液之道”或直陈“液道”(《口问》),即泪液运行的道路;有“津液之道”(《胀论》),所谓“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何谓“廉泉玉英”?考“廉泉”一词,《内经》凡8见,其中《素问》1见,其《刺疟篇》明确指出:舌下两脉者,廉泉也;《灵枢经》7见,《根结》1、《热病》1、《口问》1、《胀论》1、《五禁》1、《刺节真邪》2,其前2篇明确说明“廉泉”在头面部位,其功能是分泌唾液,即所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口问》),而且“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刺节真邪》)。可以看出:当时廉泉指舌下两条静脉,并且能够分泌唾液,可以点刺放血治疗疾病。《内经》时代把唾液的分泌功能“赋予”舌下两条静脉,是时代局限的结果,但唾液确是津液之一种。“玉英”一词,《内经》凡2见,《灵枢经》的《根结》、《胀论》各1,其涵义不是非常明确,待考。

又有“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刺节真邪》)。何谓“茎垂”?系男性外生殖器之阴茎与阴囊,有以下考证:“茎垂”,凡2见。另见《邪客》:“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十二节,以抱人形。”可见茎指阴茎,垂指阴囊。“茎”字凡6见,尚有4见,《骨空论篇》“其男子循茎下至篡”,《经脉》“循胫上睾,结于茎”,《五色》“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园直为茎痛”,均表明“茎”即阴茎,而《根结》“茎叶枯槁”,显是植物之茎干。“垂”字凡8见,尚有6见于《五运行大论篇》、《五阅五使》、《卫气失常》、《忧恚无言》,均指下垂之形象或悬雍垂,与阴囊下垂之形象同。

使道“使道”一词共见3次,其中《素问》的《灵兰秘典论》1、《灵枢经》的《天年》2。其概念即为“使”运行的道路。何谓“使”?信使也,也就是信息、能量、物质的传输通道。其特点在于“通”字,即通行顺畅。《天年》论述得很充分,“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若“使道闭塞不通”,则“形乃大伤”(《灵兰秘典论》);若“使道不长”,则“中寿而尽也”(《天年》)。难能可贵的是,在论述使道时,出现了“道遂”词组,在《内经》中该词虽仅这1见,似乎体现了“管”状概念的萌芽,值得重视和思考。

虽然《内经》没有明确论述“使道”概念的外延,但从《天年》可以看出,营卫之“气道”和“脉道”理应包括其中。

讨论

基于以上量化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到“道”字在《内经》时代的一般意义是道路,进而引申为法则、规律、原理,甚至进一步升华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直至道教概念的产生。

一般意义的“道”字被引入医学概念后,不管是借用其基本意义“道路”形成的“水道”、“脉道”、“气道”、“津液道”、“使道”等解剖生理概念,还是由其引申义“法则、原理、方法”扩展而成的“针道、刺道”等针灸学的人文医学概念,其概念的产生、演化均符合逻辑。尤其是其中的“水道”、“气道”、“津液道”、“使道”这四个医学专有名词,与现代医学意义不同,值得中医基础医学借鉴、采纳和进一步规定,这对中医现代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古典文献的正确理解必将有益。

[1]杜广中,卜彦青,岳公雷,等.《内经》“络”字的统计分析研究[J].中医杂志,2011,52(3):234-237.

[2]闻永毅,樊新荣.《素问》中“心”字的统计分析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9):646-648.

[3]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217.

[4]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168.

[5]夏征农,陈至立.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08-411.

R221

A

1006-4737(2015)02-0001-05

2015-01-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4CB543100);山东省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3-161)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济南,250014)

2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130117)

3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250012)。通讯作者,E-mail:byqdgzys@ 126.com

猜你喜欢

内经素问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