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研究
2015-11-12王翠平
王翠平
摘 要: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使解决该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从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出发,提出通过推广农业职业资格证来加强食品的管理。通过探讨农业职业资格证作用于食品安全的机理,说明农业职业资格证对抑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农业职业资格证;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57-02
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分段监管为主,辅以品种监管”的监管模式。虽然以分段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各个部门的专业优势和传统力量,但其实质仍是多龙治水,监管效果不理想。最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说明我国目前所实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并没有起到保证食品安全的作用,因此需要对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进行改进。本文从农业职业资格证角度探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创新,希望解决食品品安全问题。
一、农业职业资格证和食品安全关系分析
要运用农业职业资格证抑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就要了解农业职业资格证是什么,其对于食品安全有何意义,它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善食品安机制的。
(一)农业职业资格证概念
农业职业资格证,是指经过政府认定的审核鉴定机构审核,并按照国家所设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者就职资格,对劳动者拥有的技能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科学的审核及鉴定,是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專业知识及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代表着一种职业能力,映射着职业的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从业者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我国农业职业资格证有五种,分别为“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技师”及“高级技师”,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印制,由农业部授权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核发。
(二)农业职业资格证对食品安全的意义
1.农业职业资格证可以从食品产业链源头有效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农业生产者是食品行业原材料的供给者,农业是市场中大部分食品的供给源头,因此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质量状况如何对将来流入到市场中的食品安全与否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可以说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首要因素。所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者食品原材料不安全的生产行为,就为从田间遏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提供了可能。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普遍不高,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使用。由于农业生产者自身的素质不高,无法使先进的农业科技得到利用;因为农业生产者已习惯传统的耕种模式,自然会抵制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最终导致其不安全的生产行为难以得到解决。而农业职业资格证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这是因为考取相关的农业职业资格证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这不仅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者自身的素质,而且也要求农业生产者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生产,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产的不安全行为。可见农业职业资格证提供了一个从食品产业链源头即田间保障食品安全的可能。
2.农业职业资格证可以从食品产业链生产及销售环节保障食品安全。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者拥有与工作相关的职业证书,而职业证书对证书拥有者的工作行为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他们按职业标准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作人员按生产标准进行操作,因此就在食品产业链的生产或销售环节防止了不安全生产行为的发生。如要求从事进货检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安全检验及出厂检验的人员要有相关的农业职业资格证,并建立工作档案,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可以根据出现问题的环节查找相关从业人员责任,并进行相应的惩罚,这就从食品产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降低了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此外,要求食品企业建立产品信息档案,以促使企业在原材料进货、生产及产品出厂环节严格把关。通过建立原材料采购、生产、出厂检验、销售记录的档案,把食品生产和销售不同环节的职责划归到个人,促使其严守自己的职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3.农业职业资格证是食品安全长治久安的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不仅是政府追求的目标,也是亿万人民的夙愿,但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把食品产业各环节责任到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一个监督检查的工具来强化监管,农业职业资格证就可以作为这样的工具,通过加强职业资格证的监管来保证食品安全质量。这是因为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诸如若从业人员负责的环节出现问题可以吊销证书,若干年或终身不得从事与食品生产有关的工作,工作人员要保住这份工作,就要保证食品质量。
二、农业职业资格证对食品行业的作用机理
针对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现象,通过职业准入制度从食品行业产业链的始端就严格把关。根据员工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同,对职业资格证种类的要求也不同,并且持有证书的类别要与其所从事的工作一致,通过职业资格证来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具体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这一机理表明,进入食品生产企业就必须进行安全生产,没有农业职业资格证,就不能从事这项工作。
应用机理是针对食品原材料工作来说的,是进入机理的延伸,是作用机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包括检验检疫)过程中进行安全生产、符合进入机理的原材料则属于正常的应用机理,但是若利用不良或来路不明的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则属于非正常应用机理。正常应用机理和非正常应用机理一般不会同时出现在生产过程中,但可能会出现在生产加工环节的某个阶段。为了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需要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作人员拥有所从事工作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从事乳品加工的工作人员要拥有乳品检验工、乳品加工工等其中一项资格证书,动物饲料加工人员也要有相关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以确保食用动物的质量。作用机理主要作用于食品的包装储运环节,是防止食品在销售流通环节出现问题的,主要保证在食用期内食品不变质。终结机理主要作用于食品的销售环节,是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终点。
三、抑制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对策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
通过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来自控。这是因为培养职业农民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还能解决“怎样种地”的问题,而教育是培养职业农民的有效手段,因而有必要通过资金及政策的扶持来构建涵盖基础教育、中高等农业教育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农业教育系统。通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来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的转型。建立农业生产经营资格准入制度,硬性规定农业从业人员农业生产经营的门槛。
(二)强化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治理
道德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通过善恶准则去评价,并凭借社会舆论及传统文化的力量是能够抑制非道德行为发生的。近年来爆发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性质非常恶劣,社会影响极坏,但究其根由都与道德有关。因此,要预防食品安全问题从源头发生,就必须强化食品行业人员的道德治理。首先,强化道德教育,培養正确的食品安全道德。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来治理食品安全,可以在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及监管的各个环节建成一道道德防火墙。其次,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并完善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管理体制。我国食品行业个别生产经营者的道德滑坡,主要源于经济诚信的缺失。诚信是一种道德要求,其履行不仅需要经济主体的自觉,更需要将诚信道德制度化,即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诚信体系,通过制度的外在强制性来促进食品安全诚信信念的形成。再次,凭借政府、消费者和媒体的力量,为食品安全的道德治理营造舆论监管氛围。食品生产经营者违犯道德的成本比较低廉,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是我国食品领域失德的一个诱因。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道德监督机制,使守德者利益得到保障,悖德者遭受损失。
(三)加强对农业职业资格人员的培训和鉴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按照“信息公开、申请自愿、竞争公平、鉴定择优”的原则,对具有职业培训资格、培训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及教学场地优良、培训质量较高的培训机构进行认定,并给已经认定的培训机构挂牌。针对培训机构设立年审退出机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另外,加强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建设,以及时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各个地区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发展情况,指导各市(县)的劳动保障部门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并成立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经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市(县)职业技能鉴定所在条件符合的培训机构设立考核鉴定点,以便于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技能鉴定的考察。县级的职业技能鉴定所要配置专业人员,保留考核鉴定的相关资料,以备后期的检验和考核。
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育方式包括技能培训、评价鉴定、岗位培训、竞赛甄选、人才交流等多个环节,尤其是在技能培训和鉴定两个环节上。这是因为鉴定可以引导技能培训,而技能培训可以提升人才素质,人才素质又决定着人才的质量。所以要把好质量关,使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能够用得上、用得好,确实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生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应恒,霍丽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3).
〔2〕李长健,张锋.社会性监管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
〔3〕张涵,肖健.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4〕杨道威.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
〔5〕谭德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6〕胡颖廉,李宇.社会监管理论视野下的我国食品安全[J].新视野,2012,(1).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