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好教师研究
2015-10-21王霞王中华
王霞+王中华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开始研究关于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好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如何去判定一个好教师,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美国的好教师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这些年的研究经历了初步研究阶段、深入研究阶段、多样化研究阶段以及精细化研究阶段等过程,而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围绕好教师的定义、好教师的价值、好教师的特征、好教师的素质、好教师的策略、好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目前好教师研究在古代好教师传统研究、比较研究、更多的实证研究、政策和制度研究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好教师研究须要加强好教师的政策法律研究,加强好教师的质性研究,加强对我国传统好教师精神的研究,加强好教师的比较研究,加强好教师的多学科视角的理论研究,加强好教师的一线研究。
关键词 回顾 展望 好教师 不足
2014年教师节时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发言指出,好教师须要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仁爱之心,具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须要树立和秉持高尚的道德情操。[1]习近平的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思考好教师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视角。关于什么是好教师、怎么样成为好教师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一直在探索和思考。从1978年至今,从中国知网上可以搜索到近150篇关于“好教师”的研究。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我们的研究经历了初步研究阶段、深入研究阶段、多样化研究阶段以及精细化研究阶段。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好教师研究涉及到好教师的定义研究、好教师的特征研究、好教师的价值研究以及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等方面。但是,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好教师研究存在诸如对传统好教师研究不足、对好教师的实证研究不够、对好教师的比较研究不足等缺陷。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好教师的理论研究和好教师的实践养成,我们须要进一步加强好教师的政策法律研究,加强好教师的质性研究,加强对我国传统好教师精神的研究,加强好教师的比较研究,加强好教师的伦理研究,加强好教师的时代研究。
一、我国关于好教师研究的阶段
1.好教师的初步研究阶段(1978-1991)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好教师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由于这个阶段对于好教师的理解还不深刻,教育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对好教师的研究停留在初步研究阶段,这个阶段仅对好教师的素质、好教师的特征、好教师的条件以及好教师与差教师之间的区别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这个阶段,好教师研究表现出理论性不够强、实践性也不强的特点。
2.好教师的深入研究阶段(1992-1998)
从1992年开始,对于好教师的研究逐步增多,研究人员从单一的学者发展到理论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等多种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研究范围更加广泛,而研究涉及好教师的价值、好教师队伍建设等更加宽泛的内容。因此,这个阶段的好教师研究表现得更加深入。
3.好教师的多样化研究阶段(1999-2009)
从1999年开始,我国关于好教师的研究逐渐步入多样化阶段,一方面,好教师研究的视角多样化,其从比较研究、农村视角研究、学科视角研究、心理学视角研究等多视角多维度开展;另一方面表现在研究策略多样化。有的学者强调学生是“教”出来的,也有的学者强调好教师是教师自身锻炼出来的。另外,研究多样化表现为研究方法上的多样化,一些学者强调依照理论反思方法进行研究,一些学者重视按照比较方法研究,还有些学者按照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可见,这个阶段好教师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4.好教师的精细化研究阶段(2010至今)
从2010年开始,我国学者关于好教师的研究逐渐走向精细化研究阶段,这个时期主要受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教育政策的影响,以及我国教育理论的研究深入和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的深入,对于什么是好教师、如何成为好教师,以及好教师的专业标准和评价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研究,甚至还借鉴美国等国家好教师的标准来开展研究。因此,这个阶段的好教师研究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人员方面等都呈现出一些非常精细化的特征。
二、我国关于好教师研究的内容
1.好教师的定义研究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对好教师的定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具体有下面一些见解:第一,描述性的定义认为好教师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其中包括了快乐、幽默、善良、热爱真理、渴望自由、诚实、富有同情心等特点。[2]第二,纲领性的定义认为好教师是一个能满足学生的天然欲望和用爱的艺术引导学生成长的人。正如我国学者潘涌指出,好教师要顺应学子放飞梦想的天然欲求并努力满足之,包括生活成长中的求知欲、审美欲、表达欲和创造欲,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就感、荣耀感和尊严感。[3]第三,规定性的定义认为,所谓“好教师”就是指在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的前提下,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4]当然,已有的研究中还有其他方面的定义。
2.好教师的特征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不难发现,好教师的特征主要有:第一,教学方面的特征。有学者认为,一个好教师能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并且具有讲解的艺术与表达的艺术。[5]第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特征。知识与能力是好教师的重要特征,因此作为一个好教师就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与技能,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6]第三,心理方面的特征。表现为人格方面比较高尚,一方面对学生负责,另一方面有激情。正如学者刘良华所言,一是那个教师“对我好”,二是那个教师“有激情”。[7]第四,对待学生方面的特征。好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因此,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是好教师的关键特征。[8]
3.好教师的价值研究
第一,好教师对学校的价值。有些学者认为,好教师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亦具有重要的价值。[9]第二,好教师对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学者范金仙认为,做一个好教师是当好班主任的前提。第三,好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费小娟认为好教师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第四,好教师对现代教育的价值。有学者认为,好教师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如“好教师形象”是现代教育的一座桥。[10]
4.好教师的素质研究
目前,对于好教师的素质研究比较多,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好教师须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研究者认为,好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学者指出,好教师需要具有责任之心、仁爱之心、信仰之心、进取之心。[11]第二,良好的心理素质。研究者认为,好教师在心理方面需要具有良好的成就动机以及人格魅力,具有幽默风趣的性格。好教师要风趣幽默、平易近人。[12]第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好教师是优秀教师,是“用心工作”的教师。[13]第四,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素质。好教师要做好教学教育工作,需要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强调知识和文化对好教师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有文化是好教师的境界。[14]第五,好教师要有追求和远大的理想。一个好教师需要具有追求和理想,能为做一个好教师而不断追求。正如学者钱梦龙所说,好教师要有所追求。
5.好教师的策略研究
第一,好教师需要教师自身的锻炼与养成,在实践中去形成。要以身立教,学习创新,以德立范,为人师表。[15]第二,好教师需要学习与终身发展。有学者认为,在学会学习的视域下,好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景和能力。袁振国指出,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的第二个条件,就是要有终身发展的理念。[16]第三,要具有反思的精神和态度。好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在反思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有学者认为好教师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观。[17]第四,好教师需要具有精神。一个好教师要具有甘于清贫和甘于寂寞的勇气。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好教师喜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与气概,但更看重自己所从事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18]。
6.好教师的多视角研究
第一,心理学视角。学者从心理学视野探讨好教师在心理方面的素质和特点,比如沈祖樾、曹中平从社会心理的视角对好教师进行了相关研究。[19]第二,伦理学视角。有些学者从伦理视角来研究好教师,认为专业伦理作为教师知识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好教师需要好的伦理。[20]第三,比较视角。从比较的视角来研究好教师,如通过对美国好教师的研究来反思和启示我国好教师的理论研究。比如王淑娴、张民选指出,美国正在用优惠补偿以及“选择性证书项目”吸引高素质优秀教师,解决从教人数下降的困境;用“专业发展学校”实践模式发展合格教师,化解合格教师缺乏的矛盾;用“绩效奖励制”留住好教师,解决教师流失的问题。[21]
三、我国关于好教师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1.缺乏对古代好教师传统的研究
在现有的好教师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更多是从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层面来进行研究和思考,或者通过与国外比较来研究和借鉴好教师标准,没有对我国古代好教师作过更多的研究,尽管有过对陶行知好教师思想的研究,如张晔对陶行知好教育和好教师思想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好教育与好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辩证统一。[22]但是,目前对我国传统好教师和好教师的思想的研究还不够。
2.缺少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在好教师研究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比较研究局限于对美国好教师的研究,缺乏国外其他国家好教师与我国好教师的对比。在我国现有好教师的研究中,往往局限于对美国好教师标准的研究,缺少对其他国家好教师理论方面的研究。第二,缺少对传统好教师与现代好教师之间的比较研究。我国历史上不乏好教师,但是,过去好教师与现代好教师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缺乏更多的比较研究。第三,缺少好教师与差教师之间的比较研究,尽管也有学者进行过此类研究,如《中国人才》引用苏联教育家莱恩斯的话语来探讨好教师与差教师的区别,但这只是少数,没有见到其他更多的成果。
3.缺少更多的实证研究
通过这些年的好教师研究发现,尽管有些学者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比如周国华和黎光明通过对664名教师采用自编的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问卷,探讨了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现状特点。[23]但是,一线教师对于好教师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没有对中小学中的好教师进行过更多的实证研究,也缺乏对大学中好教师的实证研究。
4.缺少政策和制度方面的研究
好教师的成长是需要一定的制度和环境的,但是现有缺少对好教师成长环境和制度的研究。从中国知网的150篇论文来看,几乎没有研究成果提及好教师成长的环境和制度,更多是从教师个体方面来思考,从教师的个人素质、个人修养、个人自觉、个人自信、个人反思、个人学习等方面来研究。因此,要加强好教师成长的环境和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
四、好教师研究的展望
1.加强好教师的政策法律研究
前面提到了好教师研究没有更多地从政策和法律方面来展开,那么,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关注好教师成长的政策与法律两方面,通过对政策和法律层面的思考和研究来进一步反思如何理解好教师,如何去培养好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中去形成好教师的理论和培养好教师的形象,并进一步培养教育家。
2.加强好教师的质性研究
从现有的好教师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好教师研究更多地从应然的状态去思考和研究,那么,在教育教学实际过程中,好教师研究需要从“应然”研究到“实然”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样的反复过程,因此,需要加强好教师的实证性研究或者说质性研究。
3.加强对我国传统好教师精神的研究
毋庸置疑,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具有丰富的好教师资源,而这些资源师需要我们进行挖掘。那么,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去思考和研究传统好教师的理论和好教师的思想,从而做到“古为今用”,加强对我国传统好教师精神的塑造。
4.加强好教师的比较研究
纵观现有关于好教师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已有研究者对中国和美国好教师进行了比较。这些学者认为,在中国和美国不同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好教师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徐富明指出,中国好教师的标准是有责任感、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一视同仁、教法生动有趣、容易领悟、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愿意参与学生活动、多和学生接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有组织能力、对学生有耐心。[24]但是,现有的研究没有更多地对其他国家好教师作过探讨。因此,在未来的好教师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他国家好教师与我国好教师的比较。
5.加强好教师的多学科视角的理论研究
关于好教师,已有学者从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但是缺少更多的研究视角。因此,未来的好教师研究过程中,可以加强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视角的审视,从而能更加全方位地进行研究。
6.加强好教师的一线研究
一方面,强调对中小学和大学,特别是中小学教学第一线教师的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好教师的研究。另一方面,倡导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进来,让一线教师对好教师进行理解和进行研究,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好教师。
总之,当前我国好教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须进一步加强,须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这一研究。
————————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9-10(02).
[2] 赵书林.什么是好教师[J].福建论坛,2007(5).
[3] 潘涌.“好教师”新解:“为”与“不为”[J].教育科学论坛,2013(10).
[4] 徐玉珍.论“好教师”[J].课程·教材·教法,1997(11).
[5] 张伟.教师与表达[J].农垦师专学报,1994(4).
[6] 汤婧.大学好教师的标准[J].企业家天地,2010(6).
[7] 刘良华.教育自传中的个人知识:关于好教师的调查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
[8] 汪明帅.好教师的关键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12(24).
[9] 李俊,李光辉.好教师成就名学校[J].企业家天地,2003(5).
[10] 肖虹,孙亚玲.“好教师形象”是现代教育的一座桥[J].科教导刊,2012(8).
[11] 宋瑞卿.好教师的四个维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3).
[12] 王丽,马建富.中小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特征[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
[13] 冯大鸣.谁是今日美国的好教师?[J].中小学管理,2004(1).
[14] 齐健.有文化:好教师的境界[J].当代教育科学,2003(24).
[15] 吴凤琴.怎样做个好教师[J].中国培训,202(11).
[16] 袁振国.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J].中国德育,2009(12).
[17] 方勤华.从自我的角度探析好教师的情意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18] 赵同宇,张超军.好教师的品格[J].中国德育,2006(7).
[19] 沈祖樾,曹中平.对当前中学生心目中好教师形象的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1998(2).
[20] 朱水萍.好教师的伦理实现——基于教师发展的重要维度[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21] 王淑娴,张民选. 美国联邦政府的期望:吸引、发展与留住好教师[J].全球教育展望,2005(11).
[22] 张晔.陶行知“好教育与好教师”教育理念的辩证解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3] 周国华,黎光明.“谁是大学好教师?”[J].教师教育研究,2009(4).
[作者:王霞(1981-),女,青海乐都人,铜仁学院讲师;王中华(1979-),男,湖南祁阳人,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