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剪纸在美术课堂中的现代传承
2015-10-21唐彦静
唐彦静
[摘 要]剪纸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代表着我国文化的精髓,如果忽视,意味着文化的断层,意味着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质的综合提升。因此,我们应重视剪纸艺术,在传统文化浸润中关注儿童视角,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童趣童味,在剪纸作品评价中改变单一的褒贬模式,在校本课程应用中提炼教学策略。
[关键词]剪纸 课程资源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63
剪纸从记录人类劳动的场面到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它的易操作性成为寻常人家最喜爱的装饰艺术之一。国家不应该忽视传统剪纸艺术,如若不然,我们忽视的不仅是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本身的传承,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质的综合提升。将这门传统艺术演绎成学校艺术教育的亮点,这是美术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经过近几年来对剪纸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笔者对此有了以下认识。
一、在传统文化浸润中关注儿童视角
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在“2+1项目”艺术技能标准的设置中列出了“民间美术类”,在民间美术类所规定的七项内容中,剪纸也包含其中。民间美术对儿童来说是非常可贵的校本课程资源,而具有乡土气息的江苏南通剪纸艺术对南通地区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直观形象、贴近生活的特点,是美术教学中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较为便利的课程资源。南通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美术课程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开始重视南通剪纸这一民间工艺美术资源,挖掘了大量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文化经典个案,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术价值以及教育价值,发展南通剪纸地方美术的内涵。
课题的应用将南通剪纸的文化资源转化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将南通剪纸的课程资源效率最大化。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传承传统剪纸原有的民族性、地域性,更要让其富有儿童视角,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传统剪纸的精美,要让儿童懂得欣赏。现代剪纸的趣味性,也要让儿童去体验、探索。
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童趣童味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以其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剪纸制作工具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剪出极其生动的形象。从开始准备剪纸到一张剪纸作品的完成,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了解到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弘扬了民族文化。
对剪纸教学,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剪纸,包括剪纸的历史及其发展,剪纸的特点、种类,剪刀的使用。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剪纸知识、基本技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剪纸的课堂教学主张以技法为基础,以地方童谣为创新的依托,力求让学生在懂得基本的剪纸技法外,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多充满童趣童味的艺术作品,并将创新意识延伸到生活中。
三、在剪纸作品评价中改变单一的褒贬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美术学习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在剪纸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绝不是单一的剪纸技法,而应该是多个维度美术学习能力的表现。现今,美术课堂教学从单一技法传授逐渐转变为综合美术能力的呈现,所以在评价模式上也从衡量学生的单纯技法学习水平慢慢转变为多元化评价。江苏省南通市教学改革“十二字方针”提到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剪纸教学课堂自然少不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小伙伴们的见解,正确面对小伙伴之间的评价。课堂上可以评出“最佳合作伙伴”,这样一来更能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四、在校本课程应用中提炼教学策略
剪纸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堂应用,将剪纸技艺的传授化难为简,从南通剪纸的地方特色基本元素入手,将南通剪纸的形式、内容、规律一一呈现,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课堂实践的角度尝试在中小学美术课中进行剪纸教学;让学生找到剪纸的元素符号、制作方法、构图模式,由眼中有物到心中有物,再发展从眼中有物到剪物成形,便于小学美术教师掌握与实施,通过剪刀表现生活中的事与物,多维度地发展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更好地进行有学校特色的美术教育。传统剪纸校本课程的完整构建与完善,需要更多美术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付出辛劳,对具有南通地方特色的剪纸内涵进行更为深入浅出的教与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传统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剪纸艺术的课堂里,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视角,允许他们质疑与解惑;我们应该亲近儿童的心理,引导他们探索与发现;我们应该创设充满童趣的创作氛围,指导他们实践与创造;我们应该提供多元的舞台,鼓励他们自评与互评,让他们在剪纸艺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学会表现,学会创造,用儿童的纯与真体味中华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承。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