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2015-10-21陈丽静

当代经济 2015年13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创新驱动

陈丽静

【摘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宁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抢占国际经济竞争新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依靠创新驱动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健康发展 创新驱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出台后,宁波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海洋高技术、生命健康、创意设计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国内经济新常态下,依靠创新驱动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对宁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抢占国际经济竞争新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义。

一、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

1、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优势产业逐渐凸显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优势产业逐渐凸显。201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产值3304.5亿元,同比增长(下同)2.46%,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5.83%;实现全部增加值576.1亿元,增长7.1%,其中工业增加值519.0亿元,增长6.2%。八大产业中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装备产业优势逐渐凸显。2013年,上述四个产业分别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111.6亿元、833.1亿元、405.1亿元、400.6亿元,累计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比重达77.74%;分别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90.5亿元、93.6亿元、73.9亿元、55.7亿元,累计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79.7%。

2、投资规模持续增加,整体效益稳步增长

随着国家、省市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系列扶持政策的落实,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规模持续增加。201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24.9亿元,增长40.31%,明显高于全市工业投资30.30%的增长率。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其整体效益稳步增长。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03.7亿元,增长2.85%;利润总额152.2亿元,增长13.59%;利税总额242.1亿元,增长12.63%;全年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增速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实力不断增强。

3、专业园建设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初步形成

专业园是围绕特定产业中某一细分领域,相关企业、机构在某一相对狭小的地理空间上集中,并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氛围和共生的产业链条关系的专业化产业区。专业园建设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2012年,宁波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2013年,进一步提出以宁波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模式促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和高端化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培育,2014年全市已认定宁波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液晶光电专业园(保税区)、宁波市新能源专业园(望春工业园区)、宁波市高性能金属材料专业园(杭州湾新区)、宁波市新装备专业园(江北投资创业中心)、宁波市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专业园(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宁波市合成材料专业园(万华工业园)、宁波市创意设计专业园(和丰创意设计广场)、宁波市新整备专业园(小港装备产业基地)、宁波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信息专业园(余姚市阳明科技园区)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和7个高新区“一区多园”专业园,同时还筹划建设40个左右的专业园。

4、研发投入显著加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1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56.8亿元,增长7.07%,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4.2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32.70%。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产品产值993.8亿元,增长21.99%,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的33.80%;新产品产值率达30.07%,增长1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22.97%。2014年,全市专利申请量58530件,其中发明专利12957件,增长32.1%;专利授权量4328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32件,增长26.1%。

5、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截至2014年年末,全市共有企业研究院5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84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972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8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和创新型企业15家,省级创新型示范和试点企业56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20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0家,市科技型企业950家。培育创新型初创型企业5134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4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家。全市人才总量达167.8万人,其中博士4069人,海外人才5804人,高技能人才26.3万人。院士工作站累计77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累计407家。

二、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关键核心技术缺乏

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大多从国外引进技术与装备,仍处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跟踪或后续开发环节,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大多仍走低水平组装加工路线,呈现出“高端产业、低端制造”、“两头在外”的特征,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仍锁定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2、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技术的先导性和创新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研发经费投入、高素质人才和创新能力必须与之相匹配。但目前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研发投入、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都明显不足。首先,研发投入较低。从R&D投入占GDP比重来看,2012年,宁波R&D投入占GDP比重为2.04%,低于西安(5.25%)、深圳(3.8%)、南京(3.41%)、厦门(3.18%)、杭州(2.92%)、武漢(2.66%)、青岛(2.61%)等副省级城市。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来看,2013年,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7.07%,低于浙江全省平均水平(13%)。其次,高素质人才缺乏。2008—2012年,宁波科技活动人员从6.6万人增加到9.59万人,R&D人员从3.42万人增加到7.3万人,但不论总量规模还是层次结构,都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最后,创新能力不强。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与授权量,是衡量科技产出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2012年,宁波发明专利量为2065件,占专利授权总量的3.49%,远低于长春(31.59%)、西安(29.3%)、深圳(26.93%)、南京(23.72%)、武汉(23.62%)、沈阳(23.62%)、哈尔滨(20.4%),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最低。

3、产业链有待拓展和完善

完整的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宁波市尽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进行了规划,也着手专业园建设,但专业园分散布局在不同区域,且多以产业链中的组装和制造环节的中小企业为主。由于核心技术缺乏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未能有效地向中高端产业链拓展和延伸,导致高精尖产品较少,部分行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和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甚至比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值低(何建平、张志坚,2011)。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制定、中试和检测平台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产业链不完整,集聚效应不明显。

4、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产学研结合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目前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虽与浙江大学、兵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但大多以技术咨询或技术转让为主,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或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较少。虽有部分产业构建起以大院大所为龙头、研发中心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但未能较好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与经济未能有效融合。

5、体制机制存在障碍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的产业,其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的投融资政策支持和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而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制却存在障碍。首先,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目前,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以政府投资为主,风险投资尤其创业投资规模小,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够完善。政府投资大多投入大中型企业,而真正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获得支持力度小,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其次,科技体制机制存在障碍。目前,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与科技体制机制障碍不无关系。由于现行的科技体制机制使得技术成果所有权不够明确,限制了高校科研院所将其具有科研和知识优势的技术成果、先进设备和人才向企业有效转移;企业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中,科技成果所有权、科学技术的转移以及利益分配方面还缺乏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规范。

三、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建议

1、战略思路

经济新常态下,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健康发展,突破“高端产业、低端制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既要积极引导、加快培育,又要统筹规划、有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相结合,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业链创新相结合,坚持政策完善与体系建设相结合。

2、对策建议

(1)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科技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尤其要坚持创新引领,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此,宁波首先应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优势领域,强化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科学编制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其次,应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聚焦产业技术瓶颈和突破点,布局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强包含外延、应用产品以及配套原材料、设备等关键环节、关键部件、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产品的技术攻关,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再次,要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关键性、突破性的核心技术,努力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再创新。企业要加快产品品牌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

(2)创新产业链管理,构建完整的创新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还要按照产业链发展的需要,突破一批辅助性技术,包括相关专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检验检测服务技术等。首先,应通过政府引导,以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联系上下游配套企业创新产业链管理,促进不同产业领域和环节、不同创新要素和单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和完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产业链,推动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其次,应完善专业园基础设施配套,搭建信息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相关的生产、生活、人才和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促进企业间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动。

(3)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协同创新。只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紧密配合、分工合作、联合攻关,才能有效克服单个企业创新资源有限、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和健康发展。因此,宁波政府首先要强化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新型研发组织。其次,应完善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数据等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长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和体系,推进科技资源开发共享。最后,应强化创新人才和平台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团队,选拔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创新苗子,打造一批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深化体制機制改革,促进科技经济有效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阶段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强化市场配置创新要素的决定性作用,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首先,应深化财政科技投入改革,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的经费投入,推进种子基金、股权投资、信贷产品、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科技投入方式创新,建立融政府、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生产销售企业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与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前沿积聚,结合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尽快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其次,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应以科研院所改革为重点,推进科研院所与产业创新深入对接,联合建立新型研发组织;推进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完善激励政策,深化科技奖励改革,保护科技成果及其收益权。最后,应从立法、规章制度、税收优惠与R&D资助方面制定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以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的积极性,加强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结合,从机制上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度。

(注:本文是宁波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A1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刚: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五个关键问题解析[J].中国科技财富,2011(15).

[2] 郭险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12(28).

[3] 王其中: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4(9).

[4] 赵长轶、胡园园、顾新: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府新论,2013(3).

[5] 何建平、张志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方路径[J].浙江经济,2011(5).

[6] 刘春香、胡惠萍、李建花: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12).

[7] 华弼天: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经济丛刊,2013(2).

[8] 曾繁华、王飞:技术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跃迁机理与对策——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3).

[9] 宁波市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处: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度发展报告[EB/OL].http://www.nbdpc.gov.cn/cat/cat172/con_

172_34460.html,2014-05-29.

(责任编辑:刘冰冰)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创新驱动
效能监察助推企业健康发展的探讨
绿色生态,课堂构建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众创空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阳光管理 规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