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开展 研究性学习探微
2015-10-17李海花
李海花
【关键词】 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开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7—0044—01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有效方式,是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活动。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一、 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1.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情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质量也高;主动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就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需求。
2. 尊重学生的选择。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样的问题存在疑惑,想去研究。其次,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让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面对一个未知领域,学生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尝试一番。而对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知识,会理解得更加深刻。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强化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二、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强烈,他就愈能积极地进行主动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如,讲“线性规划”时,可介绍“优选法”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实现最优化目标的巨大作用,并介绍它在建筑、艺术、语言、生物等方面的奇巧应用,使学生惊叹数学无所不在,神通广大,进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如,在讲授“排列应用题”时,可以这样引入课题:现在老师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6位同学,每人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们积极思考,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甚至拿出6本不同的书试着分一分,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出:这一问题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掌握了解题方法问题很容易解决。这样尽管这节课的内容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计算,学生在课堂上却是兴趣盎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在“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命在于运动,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在于运动。数学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性逐步完善,自学能力增强,能独立思考,能自我评价与调控学习;自觉能动性得到发展,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目的与计划意识较强;具有积极创造性,开始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总之,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