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赋体文本的教学探讨
——以《赤壁赋》为例

2015-10-15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史俊

语文知识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赋赋体主客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史俊

高中赋体文本的教学探讨
——以《赤壁赋》为例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史俊

《赤壁赋》是文赋,所以高中阶段对它的教学设计一般是作为“文”进行的,即使涉及“赋”,也只是在简介时说,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有老师可能还会再根据教参多介绍一些:赋有三个特点,一是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是语音上要求声律谐调;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然后就开始作为古文来进行读背赏析了,至于赋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体,直到文本学完,学生可能还没有感性认识,更没有清晰的认识。本文观察分析了《赤壁赋》的文体特点,尝试探讨将其作为赋体进行教学。

一、《赤壁赋》虽是文赋,但却是典型的赋

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比较概括地说明了赋的演变过程。汉代的赋是古赋,一般篇幅较长,动辄上千字,以四六字句为主,韵文中夹杂散文,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行文构思,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六朝的赋是俳赋,又叫骈赋,比古赋更讲究骈偶和用典,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例如江淹的《别赋》。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比骈赋更追求对仗工整,并注意平仄和押韵。文赋是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产生的,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例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后《赤壁赋》。

对照上述的介绍,笔者观察发现,《赤壁赋》虽是文赋,但却是典型的赋。

《赤壁赋》在形式上具有以下特点:

语句上,仍以四、六字句为主,并注重骈偶(见表格)。《赤壁赋》自然标点的句数有99句,其中四字句34句,六字句24句,四六字句共58句,骈偶句23对46句。四字句如1段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段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3段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4段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5段的“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等。六字句如1段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段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段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段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等。骈偶句更是俯拾即是,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等。

骈偶句数第1段20 7 4 11 14第2段16 5 4 9 4第3段34 13 10 23 16第4段23 5 6 11 12第5段6 4 0 4 0小计99 34 24 58 46标点句数四字句数六字句数四六字句数

语音上,虽然不大讲究平仄,但仍注意押韵。每段一韵或五韵不等,而且每次换韵大都是文义的转变。如第1段的韵脚是“间”“天”“然”“仙”;第2段“桨”“光”与“方”押韵,“慕”“诉”“缕”与“妇”押韵;第3段的“稀”“飞”“诗”押韵,“昌”“苍”“郎”押韵,“东”“空”“雄”押韵,“鹿”“属”“粟”押韵,“穷”“终”“风”押韵;第4段的“往”“长”押韵,“瞬”“尽”押韵,“主”“取”押韵,“月”“色”“竭”“适”押韵(邻韵相押);第5段的“酌”“藉”“白”押韵。

文辞上,辞采华丽,但清新自然,用词不偏不冷,不堆砌不藻饰,如信口言出却精当典雅,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风曰“清”,来则“徐”,水波则不“兴”;“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船乃曰“舳舻”,满江则曰“蔽空”,饮酒则曰“酾酒”,握矛乃曰“横槊”;人生短暂曰“天地之蜉蝣”,人之渺小曰“沧海之一粟”。讲究用典,但不刻意追求,且化用时不留痕迹。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典出《诗经·陈风·月出》;“冯虚御风”典出《庄子·逍遥游》;“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典出《楚辞》;“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典出曹操《短歌行》;“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

形式上,采用了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开篇记叙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并赋笔写景,然后苏子歌以抒情而客以箫和,赋笔写箫声,然后苏子问而客答,赋笔写客之悲由,最后苏子曰以开导客,阐明人生观,揭示主旨。

总之,作为散文赋,《赤壁赋》打破了俳赋、律赋的四六字的句式束缚,打破了声律束缚,摆脱了藻饰和典故堆砌;但是作为赋,与其他的文赋相比,它更多地保留了汉大赋的特征,如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四六字的句式、押韵、典雅的文辞及用典等。

其他文赋怎么样呢?像《阿房宫赋》,没有了主客问答,句式上四字句虽多但缺少六字句,俳句多但偶句少,有押韵但换韵太多,更像是一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磅礴的史论散文。《秋声赋》《后赤壁赋》结构上虽有童子和客出现,但不起主客问答作用,句式上更是灵活自由,《秋声赋》侧重于议论抒情,《后赤壁赋》侧重于写景叙事,它们更像散文。

二、基于赋体的教学内容的确定

王荣生老师主张教学内容的确定要考虑文本的体式,他说:“阅读实际上是一个体式的思维,不同体式的文章、作品,阅读方式应该是不一样的。”

笔者深受启发,觉得《赤壁赋》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确定为:作者要表达被贬黄州后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苦闷,并进而自我解脱,那么请问他为何要采用赋体,还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而不是像屈原《离骚》和欧阳修《秋声赋》那样直接抒情?

内容决定形式,东坡先生选择主客问答的赋体是有其原因的。笔者以为,这和他被贬黄州的处境及心情有关,也与他的才情及个性有关。

乌台诗案,苏轼受陷害。有人(朝中的李定等人)拿他的诗词说事,攻击他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苏轼因文字获罪,被捕入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亲友极力营救,加上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被贬黄州。

苏轼有才气,22岁参加科举考试,录取进士388人,他名列第二,他的“高考”限时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入《古文观止》,名震京师。苏轼有才能,考中进士后,历任陕西风翔府判官、史馆(国家图书馆)人员、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所到之处勤政爱民,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展露出超凡的政治才能。苏轼骨子里是儒家思想,有忠心有志向,积极入世,自觉以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为典范,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凭这样的才能志向,有这样的耿耿忠心,现在却因文字获罪被贬,虽然他生性豁达,能随遇而安,生活上看上去是悠闲自得,但他内心深处还是苦闷的。对无端获罪的愤激,对君主不明的埋怨,对自身命运安全的担忧,对重获重用的渴望,对怀才不遇、志不得展的感慨,有时还会涌上心头。他忍不住要表达,要写出来。他写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夜深人静的古寺里我们看到一个独徘徊的幽人和一只“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不肯随便栖息的孤鸿。他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看到了一个神游古战场、追慕周瑜、早生华发的“多情”人。但这些作品的情感表达都很含蓄,也很笼统,他不能一吐为快。

他要完整、痛快地表达自己的复杂内心和人生态度,怎么办?要他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那样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吗?苏轼做不到,他还想着“事君”做官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再说他也不是李白那种“狂妄之人”。要他像屈原写《离骚》那样吗?他还真的想了,并做了。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实,苏轼之作《赤壁赋》,亦自怨生也。赋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歌声,还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其中的“怨”“慕”就是东坡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但东坡不能像《离骚》那样直接抒情,那样直白地怨小人、怨君主,他有因文获罪的担忧。有此担忧不无道理,想想刚从京城逃出来,捡回一条命,他应该心有余悸,像唐代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也是“恒惴栗”呢。据记载后来他的友人傅尧俞(钦之)索求此文,东坡即叮嘱“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他害怕此文一出,会生出事端,招灾惹难,再次蒙受乌台诗案之类的文字狱。由此可见,在这篇文章里苏东坡自有他不便轻易告人的隐忧。情感是要表达,但要含蓄些,巧妙些,安全些。还有,他也不只是表达内心的“怨”“慕”,当“怨”“慕”无用的情况下,他还要寻找一条人生之路,那就是融入大自然,他还要阐明自己的人生态度,那就是得失随缘。

既要表达情感,还要寻找人生之路,阐明人生态度,表达情感还要含蓄巧妙安全,再加以天赐之才情,于是东坡先生便选择了文赋这种文体。在赋中,他描写了景物、江、山、水、月、风,便于交代人生之路,阐明人生态度。主客问答的形式,使记叙、描写、抒情、说理自由了许多,灵动了许多,也给了东坡安全的空间。借歌声和箫声含蓄而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慕”的内心,借“苏子问”后的“客曰”表达了自己生命短暂、功业无成的“悲”,然后“苏子曰”以变与不变、有尽与无尽的哲学思考来开导客人其实是自我开导,我等亦永恒,长江又何羡,人生于世,得失随缘,不可强求,还是投身自然吧。

三、作为赋体的《赤壁赋》教学

赋体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辉煌灿烂过,特别是汉赋,它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各领一代风骚,我们应该知道它,了解它,品读它,汲取其营养;即使是后来的六朝骈体赋和唐宋的散体赋,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值得我们去品读。还有,赋体文学那淋漓尽致的描写、那极尽夸张的铺叙、那相互问难答辩的构思、那末尾画龙点睛的议论、那语言上的流畅清新而又典丽藻饰等等,也都是值得我们今人借鉴的。所以,当我们邂逅了《赤壁赋》这篇典型的赋的时候,我们怎能轻易地放过它?怎能只是把它当作一篇文言文来教学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和背诵?怎能只是把它当作一篇散文来教学作者感情的变化,教学苏轼的人生观,教学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的写法?

我们可以以《赤壁赋》为样本,让学生观察文本,总结出赋在句式上、文辞上、声律上、构思上的特点,对赋有一个感性认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句式的变化和韵脚的更换,理解文意和情感的变化,进而划分层次,有助于诵读和记忆。

我们可以以《赤壁赋》为支点,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汉大赋,比如《子虚赋》《上林赋》《二京赋》,让学生对赋有个更深刻的印象、更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体味什么是铺陈描写,什么是夸张,什么是辞藻华丽,什么是鸿篇巨制,什么是繁荣奢华,让学生体味铺陈夸张基础上的劝谏主旨。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六朝俳体赋,如江淹《别赋》,吴均《与朱元思书》,体会对偶和用典;引导学生阅读抒情小赋,如张衡的《归田赋》、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闲情赋》等,体会什么是文情并美。

我们可以以《赤壁赋》为原点,将汉大赋、六朝抒情小赋、唐宋其他的散文赋拿来与它作比较,加深对赋的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可以将屈原的《离骚》、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本人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拿来和《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思考苏轼为什么采用赋的主客问答式,而不是散文,而不是直接抒情。

也许有人会说,像这样处理太烦琐,会占用太多的时间。笔者觉得,首先,语文同仁早就有共识——语文教学是个慢活,急不得,快不得。不能赶进度,应该重实效;不能为考试,应该为素养为人生为民族。像《赤壁赋》这样的经典篇目,无论是从文言上,还是从文章上、文化上,都值得我们慢慢走,去欣赏,甚至停下来,去探究。其次,如果老师选文精当,指导到位,学生不走弯路,也不会花太多时间。然后,教学本就该是以一篇带出一类,让学生触类旁通。还有,从大语文的观点,从整个语文的学习来看,我们此时在这里用力了,慢了,那么彼时那里学生就会省力,就会快。

总之,《赤壁赋》的教学,我们可以也应该尝试着从赋这种文体出发,去确定教学内容,去寻找切入点,找准支点。

猜你喜欢

文赋赋体主客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崇礼与游乐:汉代畋猎赋的双重导向
经验与存在
器乐考级的历史演进及主客认同
“陆机巧而碎乱”辨
《文赋》对当下写作教学与实践的启迪
“述客主以首引”成因新探
陆机《文赋》的抄本及译本考述
词章与经义
论赋韵批评与写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