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诠赋》“虽合赋体,明而未融”辨
2023-09-28李瑞珩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云南大理671006
⊙李瑞珩[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6]
刘勰论赋①,首先释名以章义,指出赋体之命名出自《诗》,他认为《诗》之“六义”之“赋”与辞赋之“赋”为枝与干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源头,后者是前者的流变或发展,所以刘向“明不歌而诵”,班固“称古《诗》之流”。在论说完《诗》、“赋”关系之后,引二例说明“赋”从短韵到长章的发展历程:“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结言短韵,词自己作,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者也。”②其中“虽合赋体,明而未融”抽象概括了“赋”从《诗》到《骚》③这一过渡阶段的特点,但也因其概括、抽象在理解、阐释上有难度。集二十家注本来看,“虽合赋体”一句的阐释与后句“明而未融”相较,被多数注家省略。注家多将重心放在“明而未融”之上,如范文澜、詹锳、杨明照等。只有陆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龙译注》和祖保泉的《文心雕龙解说》为“虽合赋体”单独注释。另还有一些注本对其进行通句全译。各家对“虽合赋体,明而未融”的理解阐释还存在着歧义,有辨析的必要;且此句之理解亦涉及赋体起源问题,有厘清的必要。
一、篇章结构辨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讨论了篇、章、句间的相互关系:“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砧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刘勰将文章内部的各个层次作为整体看待。从二十家注本来看,“虽合赋体,明而未融”二句暂无文字校勘问题,歧义主要在文字训诂及文义理解方面,需辨析好篇、章、节、句之间的关系。
(一)积章成篇
《诠赋》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 讲“赋”之得名、起源及其与《诗经》《楚辞》的关系。第二章讲“汉赋”的创作盛况及大赋与小赋的特点。第三章列举了战国、两汉、曹魏、两晋时期从荀况、宋玉至郭璞、袁宏等十八位杰出作家,标举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色。第四章讲写作赋的要求和原则,提出“立赋之大体”,也就是敷理以举统,雅义与丽词相结合。末章赞语总结作赋应“风归丽则,辞剪美稗”。
“虽合赋体,明而未融”二句位于全篇首章;第一章从《诗经》《左传》,到灵均唱《骚》、荀子的《礼》《智》,列举的都是先秦时代的作品,此句应在这个时间范畴之内。从赋体文学的发展线索来看,首章由《诗经》六义之“赋”始到荀况的《礼》《智》,“命赋之厥初”,属于赋体文学的起源阶段。此句亦当属此一阶段,以荀况的《智》《礼》二赋、宋玉的《风》《钓》二赋为标志,赋体文学区别于诗,被正式命名为“赋”。
(二)积节成章
首章可分为三节:第一节释名以章义(从“诗有六义”到“班固称古诗之流也”);第二节讲述了赋从短章到长章的发展历程(从“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到“拓宇于楚辞也”);第三节总结主旨,追溯赋体来源,划清诗赋分野(从“于是荀况《礼》《智》”到“命赋之厥初也”)。此章以时间为线索梳理“赋”的得名、形成过程。“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则指的是“赋”由短章过渡到长章的阶段即春秋到战国时期。从“赋”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第一层刘勰从两方面说明“赋”的名义,文辞表现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延续《诗》之六义,故可称“古《诗》之流”;口头表达是不歌而朗诵,故区别于《诗》,“明不歌而颂”。第二层“赋”由《左传》中的短章发展为《离骚》的长章。“虽合赋体,明而未融”描述了从短章过渡到长章时的“赋”的过渡阶段,承上启下,一方面已经具有了赋体文学的文辞表现和口头表达特征;另一方面,尚未出现第三层中荀况、宋玉提名为赋的作品,赋体文学之名尚未正式确立。故“虽合赋体”一句中的“赋体”若直接理解为赋体文学是不恰当的,还需明确此二句的句子结构才能阐明句义。
二、“虽合赋体”辨
(一)辨“虽”
杨树达《词诠》所列“虽”义项有四,其三释“虽”为推拓连词:纵也。⑤另《马氏文通》⑥将“虽”字归类于推拓连字,还注意到“虽”作连词使用时的匹配框架。通检《文心雕龙》,含“虽”字的语例凡119 条,可概括出以下“虽”类连词匹配框架,为了行文方便,使用符号来表示。“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属于“虽”类连词单用形式,即“虽A,B”,119 例中有34 例属于这种搭配形式,较为常用。
从结构上分析“虽A,B”型句,选取以“虽”处于句首位置的句子加以讨论,发现两个分句中侧重于强调后一分句,前一分句只是作为后一分句的一种条件或是一种铺垫出现。如《谐隐》第十五:“虽有小巧,用乖远大。”可译为:“虽然细致巧妙,作用却背于远大的意旨。”强调重心落在“用乖远大”上。又如《章表》第二十二:“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可译为:“虽然有华丽和朴实的不同风格,但都是表文中的代表作。”重心仍在后句。则“虽合赋体,明而未融”的强调重心也应在后一分句,“虽合赋体”之释义应与“明而未融”相贴合,并服务于“明而未融”。
注家释“虽”可简要归纳为两类:
1.释“虽”为“虽然”。
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这种作品虽然接近后代所说的‘赋’,可是还没有成熟。”⑦
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虽然符合赋的体裁,但是还不成熟,就像早晨太阳刚刚出来一样,还没有升高照亮四方。”⑧
2.译“虽”为“尽管”。
冯春田《文心雕龙阐释》在赋论部分讨论“虽合赋体,明而未融”译为:“尽管符合赋的体式特点,却并未能由此而形成赋体。”⑨
《现代汉语词典》:“虽然: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①0即承认“虽合赋体”是事实,释为“虽然”,但“明而未融”并不因为“虽合赋体”而不成立,句子侧重强调后半句。也就是承认赋体文学尚未成熟,算不上真正的“赋体”,只是符合“赋”的一些大貌。冯春田用“尽管”实则注意到了两句间存在的一些矛盾之处,“尽管”表示姑且承认符合赋的体式特征,但是实际上还未能形成赋体文学。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理解的难处在于对“赋体”的理解,若将之等同于后世辞赋,则“虽合赋体”就解为虽然符合辞赋,则与“明而未融”的未成熟状态矛盾。解决此矛盾有两种解决方式。
(二)辨“合”
1.解决方式一,“赋体”仍作赋体文学解,对于“合”释义,不解为“符合”,而是调整“合”的释义,使之与后文不矛盾。如陆侃如、牟世金释“合”为“接近”,接近后代的赋就说明不是后世的“赋体文学”,只是接近,所以还没有成熟,语义通畅,逻辑合理。
2.第二种解决方式是“合”仍作“符合”解,调整“赋体”的释义。各注家中出现了两种方式来调整“赋体”释义,从而化解“虽合赋体”与“明而未融”在理解时容易出现的矛盾。
(1)“合”仍解为“符合”,对于“赋体”的释义增加定语,使之与后世成为一种文体的赋体文学相区别。如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译为:“虽然合于不歌而诵的赋的体裁,只是还没有成熟。”⑪释义时加上“不歌而诵的赋的体裁”,将这句话中的“赋”与后文中作为一种文体的赋相区别,从而化解了“虽合赋体”却“明而未融”这句话在理解上带来的矛盾。
(2)“合”仍解为“符合”,“赋体”释为“赋的体式特点”,或是“文体之赋的特点”,这样翻译实际上是将“体”从“赋”中剥离出来,作特点来讲也就意味着只是符合文体之赋的一部分特点,具有了赋体文学大概的样貌,仍有尚不成熟的因素。
戚良德《文心雕龙校注通译》译为:“虽然都是自己创作,因而具有作为文体之‘赋’的特点,但还不能说是成熟之作。”⑫
将“赋体”解为赋体文学的体式特点,也就是认为已经具有了赋体文学的大体形貌。詹锳在《体性》篇中道:“《文心雕龙》中作为专门术语用之‘体’,含有三方面之意义,其一为体类之体,即所谓体裁;其二为‘体要’或‘体性’之体,‘体要’有时又称‘大体’‘大要’,指对于某种文体之规格要求;‘体貌’之体,则指对于某种文体之风格要求。”⑬这里“虽合赋体”之“体”可理解为赋体文学之大体规格要求或是大体特征。
综上,“虽合赋体”可以释为:“虽然符合赋体文学的大体特征。”如此释句,一方面承认“庄公赋大隧”“士蒍赋狐裘”虽然只是短韵,但已经符合了作为文体的赋的一些大致特征;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还没发展为长章,所以尚不成熟,还没以“赋”为名,还算不得真正的赋体文学。
三、“明而未融”辨
上文已明确“虽A,B”型句强调后一分句,但前一分句“虽合赋体”并不因“明而未融”而不成立。此节着重讨论“明而未融”的释义。相较“虽合赋体”,各注家释义都集中于“明而未融”,或征引《诗经》释义,或征引《左传》释义。
诸家“明而未融”释义大体一致,都指一种日出有光,尚未大明的状态,以此比喻“赋”之发展尚未成熟。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⑭、张立斋《文心雕龙订注》⑮征引《诗经·齐风·东方之日》为证。郑笺曰:“日在东方,其明未融。”诗序曰:“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毛诗义为刺无节也。此“日在东方”指太阳未升高,天尚未大亮的状态,以此比喻“赋”之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未成熟。
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⑯引《诗经·大雅·既醉》:“昭明有融。”诗序曰:“太平也,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昭明有融”指融长朗明也,此以光明之道使之长有高明之誉。突出“长”的特点,说明光照未长,以此喻赋体尚未成熟。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⑰,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⑱,陈拱《文心雕龙本义》⑲,征引《左传》,“昭公五年,《明夷》之《谦》,明而未融”,以卦象喻赋体之发展,生动形象。尚未大盛喻尚未成熟。
从征引的三种来看具体对“融”字的理解,《诗经·齐风·东方之日》:高;主要言太阳尚未升高,故明而未融。《诗经·大雅·既醉》:长;主要言太阳光照未长,以此喻赋体尚未成熟。《左传》昭公五年:朗;主要言太阳高升之后普照大地的盛朗。此三者并无矛盾,更是相辅相成。太阳高升故而光照万长,光照万长故而普照大地。范文澜折中取其意,“融”既取高又取长,“日高而光照万长”,“未融”就是指“日之旦明未高,故以喻不明也”,较为周密合理。
另,“明”与“融”区别在于:“明”指日出有光,“融”指太阳升高光明普照。从程度上来说,“融”较之“明”的程度更深、更高。换而言之,“未融”也就是明。以“明而未融”比喻赋体虽然具备了一些大体的特征即“明”,但由于还未发展成长章,也未以“赋”为名,所以尚未成熟。
以上,从篇章结构来看,赋体文学之名尚未正式确立。故“虽合赋体”一句中的“赋体”若直接理解为赋体文学是不恰当的。次节,主要释“虽合赋体”,从“虽”字入手讨论《文心雕龙》中“虽”作连词时的匹配框架,“虽合赋体,明而未融”一句为“虽A,B”型,强调后一分句。结合各注家释义,分别考察这几个词在《文心雕龙》中的用法,则“虽”或释为“虽然”;“合”释为“符合”;“赋体”则释为“赋体文学的大体特征”;“虽合赋体”即“虽然符合赋体文学的大体特征”。最后,释“明而未融”,抓住征引不同文献中“融”的“高”“长”“朗”三个特征,说明“明而未融”比喻赋体虽然具备了一些大体的特征,但由于还未发展成长章,也未以“赋”为名,所以尚未成熟。
综上,“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可释为:“虽然符合赋体文学的大体特征,但就如日之初生,尚未大亮一般,还处于未成熟状态。”
① 本文以“赋”指尚未确立“赋”之名时期的赋,以“赋体文学”指称正式命名后的赋。
② 文中所引《文心雕龙》原文皆出自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③ 本文所指的《骚》指代表赋体进入长章阶段的屈原的《离骚》。
④ 这里的篇指诠赋篇,章指文中的一个段落,节指段落中划分出的层次,句指语言中的一个停顿。
⑤ 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36页。
⑥ 吕叔湘、王海棻编:《〈马氏文通〉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页。
⑦ 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89页。
⑧ 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5页。
⑨ 冯春田:《文心雕龙阐释》,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⑩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08页。
⑪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6页。
⑫ 戚良德:《文心雕龙校注通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⑬⑰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0页,第275页。
⑭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9页。
⑮ 张立斋:《文心雕龙订注》,(台北)正中书局1967年版,第70页。
⑯ 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⑱ 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7页。
⑲ 陈拱:《文心雕龙本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