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语言的计量语体分析
2015-10-08赵雪顾晓玉
赵雪++顾晓玉
摘 要:本文以《新华日报》、《中央日报》为样本,采用语料库、计量和对比的方法,从标题长度、词长、词型例比、词汇密度、词类的角度,对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进行了探讨。其中,标题长度、词长、词型例比以及词汇密度上的特点,表明了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凝练、庄重典雅,是书面化程度较高的报纸新闻标题体;词类分布上的特点则反映了该时期报纸的时代背景以及报道者的态度。
关键词: 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计量语体分析;词类
中图分类号:H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5-0114-06
一、引言
报纸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主要用于概括、评介新闻内容,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新闻。新闻标题可以分为主题、引题、副题等等。
计量语体分析指采用计量的方法来研究语体。计量语体理论认为,确立一种语体的特点体系,可以通过统计某些成分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频率而得以实现。[1]从语体的角度来看,标题语言属于标题体。对于标题体,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计量的方法来研究。
学界对报纸新闻标题的研究,主要从语法、修辞、语用、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写作等角度展开。例如白丽娜的《作为亚语篇的报刊新闻标题》(2014)、李春林的《广州地区报纸新闻标题的修辞研究》(2008)、楚军和周军的《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研究》(2006)、辛斌的《中文报纸新闻标题中的转述言语》(2013)、曲蕾的《英文报刊新闻标题中名词化隐喻分析》(2013)、王海的《英文报刊新闻标题的制作策略》(2008)等等。从文献来看,虽然报纸新闻标题语言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有关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语言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从计量语体分析的角度,对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极少,因此,在这个领域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谨以此文纪念为抗战做出过贡献的将士及报人。
二、语料及研究方法
我们以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中央日报》上的新闻标题为例,采用语料库、计量和对比的研究方法,从标题长度、词长、词型例比、词汇密度以及词类分布的角度,对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进行计量语体分析。我们采用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资源网传媒语料库”的在线分词标注系统,[2]按照粗颗粒度①对文本进行分词和词语标注,提取语体标记的数据。
本文语料包括两类样本:一类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和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1938-1945年)新闻标题语言的样本,总计1393条;另一类是《人民日报》新闻标题语言的样本。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2014年10月至11月期间《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作为对比样本,总计1272条。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我们将从标题长度、词长、词型例比、词汇密度、词类分布这几个方面,探讨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语言的语体特征。
(一)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长度
标题长度是对新闻标题语言进行计量语体分析的重要参数。我们对语料中标题的长度进行了考察,统计了标题的平均字数以及每行的平均字数。详见下表:
从表1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平均字数略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46;每行的平均字数也少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3.11。标题长度上的差异也许和报纸的语相有一定的关系。语相(graphology)是文体学中的术语,“指语言的书写系统,如手写系统和印刷系统,以及与书写的媒介相联系的特征,如标点符号、段落划分、空格等。”[3]抗战时期的报纸新闻标题大多采用直排的排版方式;而《人民日报》则采用横排的排版方式。例如:
(4) 习近平同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会谈
——《人民日报》2014-11-2
(5)中国援助埃博拉疫区医疗物资抵达科特迪瓦
——《人民日报》2014-11-2
例(1)和例(2)为《新华日报》中的新闻标题,例(3)为《中央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它们均采用了直排的方式;例(4)和例(5)为《人民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它们都采用了横排的方式。直排时,标题的平均字数和每行的平均字数都不宜过多,这是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语言凝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词长分布
我们对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词长分布进行了统计,并将其与《人民日报》新闻标题的词长进行了对比,详见下表:
从表2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单音节词占比约为49.33%,《人民日报》中单音节词占比约为33.77%,二者的差值约为15.56%;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双音节词占比约为44.44%,《人民日报》中双音节词占比约为55.08%,二者的差值约为10.64%;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词占比约为6.23%,《人民日报》中三音节及以上的词占比约为11.15%,二者的差值约为4.92%。
单音节词在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所占比例较高,我们认为这可能与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有较多的文言词有关,而文言词大多是单音节词。我们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4]对抗战时期报纸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里单音节词中的文言词进行了统计,详见下表:
从表3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单音节文言词共出现了294次,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的单音节文言词仅有40次。表3中的数据证实了我们的推论。我们认为这是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语言凝练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在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双音节和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词所占比例均低于《人民日报》,一方面可能与汉语词汇的复音化有关,另一方面也许与《人民日报》新闻标题多用惯用语有关。“惯用语是口语中形成的表达一种习惯含义的固定词组。”[5]我们对抗战时期报纸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的惯用语进行了统计,详见下表:
从表4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惯用语仅出现了26次,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的惯用语共出现了180次。表4中的数据证实了我们的观点。
词长分布上的差异表明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比《人民日报》更庄重典雅,而《人民日报》的语言则更大众化。
(三)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词型例比
词型例比(type to token ratio)是词总次数(词例)与词种类数(词型)之比。词型例比越低,词汇越丰富,“书面语体一般比较舒展、严密,词汇量也较口语丰富”。[6]词型例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词型比例=(公式1)
按照这个公式,我们计算出《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新闻标题中的词型例比约为3.56,《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的词型例比约为3.54,二者的差值约为0.02。
这说明在词数相同的情况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词汇丰富度与《人民日报》新闻标题相差无几,它们都属于报纸新闻标题体。
(四)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词汇密度
学者Ure(1971)将词汇密度定义为文本实词数与文本词汇总数之比。[7]她的研究表明,英语口语体的词汇密度在40%以下,书面语体的词汇密度则高于口语体。词汇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词汇密度= (公式2)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计算出《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新闻标题的词汇密度约为86.51%,《人民日报》新闻标题的词汇密度约为91.60%,二者的差值约为5.09%,表明二者的词汇密度较为接近,词汇密度均较高。这说明抗战时期的报纸新闻标题和《人民日报》一样,都是书面化程度较高的报纸新闻标题体。
(五)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词类分布
词类是可量化考察的语体标记之一。词类选择和使用频率上的差异往往反映了语体的差异。
按照黄伯荣、廖旭东(2003)[8]的词类划分的标准,我们将语料中的词划分为12个类别,并对这12个词类的分布进行了考察,详见下表:
从表5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代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15%;动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3.72%;副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93%;数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02%;助词的比例也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40%。
表5的数据还表明,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名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5.49%;形容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30%;区别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38%;量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20%;介词的比例也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17%;连词的比例也同样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14%。
从分布上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与《人民日报》相比,差异较大的是名词、代词、动词、副词和量词。下面我们分别讨论这5类词。
1.名词。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名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按照黄伯荣、廖旭东(2003)[8]的名词分类的标准,我们对语料中名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详见下表:
从表6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普通名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4.21%;而时间名词的比例则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78%;处所名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37%;方位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2.06%。
名词分布上的差异与报纸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抗战时期报纸的话题集中在对战争的报道上,而《人民日报》的话题较广,涉及的领域较多,因此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普通名词的比例较低。由于该时期的报纸在报道战争时,需要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因此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和方位词的比例均较高。
2.代词。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代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按照黄伯荣、廖旭东(2003)[8]的代词分类的标准,我们对语料中代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详见下表:
从表7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人称代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4.86%;指示代词的比例略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95%;而疑问代词的比例则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5.81%。
在抗战时期的报纸和《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中,疑问代词的比例均低于其它两类代词,主要原因是疑问代词多用来表示疑问、设置悬念。而报纸新闻标题则多为实题,其特点是叙事,即直接概括地标明新闻事实,[9]因此报纸新闻标题较少使用疑问代词。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疑问代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这也许与该时期报纸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关系。抗战时期,人们最关心、最急于了解的是战况,因而新闻标题要一目了然。
3.动词。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动词的比例较高,这是因为报纸新闻标题重在陈述新闻事实,即叙事。按照黄伯荣、廖旭东(2003)[8]的动词分类的标准,我们对语料中动词的分布情况进行考察,详见下表:
从表8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表示存在、变化的动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35%;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05%;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01%;表示判断的动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07%;表示能愿的动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12%;表示趋向的动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05%;形式动词的比例也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05%。
从分布上来看,在抗战时期报纸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表示存在、变化动词的差异较为明显。这也许是因为表示存在、变化的动词,能够与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交代战斗的地点。例如:
例(6)是《新华日报》中的新闻标题,例(7)为《中央日报》中的新闻标题,这两例中的动词“有”分别与表处所的名词及名词短语“西线”、“沿江两岸”组合在一起,交代了“炮空战”、“炮战”的地点。例(8)为《中央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其中的动词“发生”与处所名词“瓜岛”组合在一起,交代了“海战”的地点。
4.副词。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副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按照黄伯荣、廖旭东(2003)[8]的副词分类的标准,我们将语料中的副词分为7类,并对这7类副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详见下表:
从表9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时间副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5.28%;处所副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0.32%;肯否定副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5.57%;语气副词的比例也高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2.25%;而程度副词的比例则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6.87%;范围副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08%;情态副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二者的差值约为15.47%。从分布上来看,在抗战时期报纸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时间副词、肯否定副词、程度副词以及情态副词的差异较为明显。
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时间副词的比例高于《人民日报》,是因为该时期报纸的报道大多与战争进程有关。例如:
例(9)为《新华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其中的时间副词“正在”分别修饰谓语“庆祝捕杀”和“痛歼顽寇”。例(10)为《中央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其中的时间副词“正”修饰谓语“坚抗入侵德寇”。
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肯否定副词、语气副词的比例均高于《人民日报》,这与时代语境以及报道者的态度有关。当时我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为了鼓舞民众,报纸新闻标题多用肯定副词“必”“必定”等修饰谓词性成分,以表明报道者的主观态度;该时期的报纸新闻标题还多用语气副词“岂”“竟”等修饰谓词性成分,表示对法西斯势力的强烈不满。例如:
例(11)为《新华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其中的肯定副词“必”,表明了报道者的态度;例(12)和例(13)都是《新华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其中的语气副词“岂”“竟”表达了报道者的强烈不满。
程度副词、情态副词在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比例较低,这也许与报纸的语相有一定的关系。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采用直排的排版方式,所能容纳的字数较少。程度副词多用于修饰动词,承载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加之版面有限,所以较少使用。
5.量词。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量词的比例低于《人民日报》,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的偏正短语较少使用量词。例如:
例(14)和例(15)均为《新华日报》中的新闻标题,在这两例中的偏正短语“多人”“三报馆”“一官吏”中,均未出现量词。
我们对语料中“数+名”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详见下表:
从表10来看,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数+名”的比例约为59.13%,而《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数+名”的比例约为43.24%,二者的差值约为15.89%。我们知道,在古代汉语中,“数+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中的“三人”。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中“数+名”的比例较高,表明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言色彩。
结 语
我们从标题长度、词长、词型例比、词汇密度以及词类分布角度,对抗战时期的报纸新闻标题体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平均字数以及每行平均字数较少,且采用直排的排版方式;单音节词的比例较高,双音节和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词的比例较低;词型例比较低,词汇丰富度较高;词汇密度在80%以上。上述特点表明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凝练、庄重典雅,是书面化程度较高的报纸新闻标题体。
第二,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的词类分布中,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和方位词的比例较高,因为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多用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和方位词来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表示存在和变化的动词的比例较高,而其它类别动词的分布则相反,这与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需要交代战争发生的地点有关;疑问代词的比例较低,这与该时期报纸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肯否定副词以及语气副词的比例均较高,表明该时期报纸新闻标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闻报道者的态度。上述特点反映了该时期报纸的时代背景以及报道者的态度。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本文挂一漏万,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我们所选用的语料样本数量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其次,由于受到时间和语言处理工具的限制,我们尚未提取句法层面的语体标记,因而我们未能揭示出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在句法层面上的语体特征。
今后,我们将扩大语料规模,对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在句法层面上的语体特征进行探索。
注释:
①粗颗粒度与细颗粒度切分标准请参看《面向语言监测的自动分词标注规范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何淑琴.谈英语文体的定量分析[J].外语研究,2005,(1).
[2]http://ling.cuc.edu.cn/cucseg/.
[3]胡壮麟,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辞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5]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梁奇,郑方,徐明星等.基于trigram语体特征分类的语言模型自适应方法[J].中文信息处理,2006,(4).
[7]Ure J.1971,Lexical density and register differentiation. In G.E. Perren & J.L.M. Trim(eds.). Applications of Linguistics: Selected Paper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Linguistics[C]. Cambridge: CUP. 443-452.
[8]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彭朝丞.新闻标题制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A Computational Stylistic Analysis on Language of Newspaper News Headline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Exemplified by Xinhua Daily and Central Daily News
Zhao Xue Gu Xiaoyu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anguage of the newspaper news headline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employing the methods of corpus, computation and comparison. Taking data from Xinhua Daily and Central Daily New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following features: headline length, word length, type/token ratio, lexical density and word classes. Among those features, the first four showed that language of news headlines in that period were concise and refined, which were relatively typical of written registers; while the frequencies of word class reflect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newspapers and reporters' attitude of that period.
Keywords: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Newspaper news headlines; Computational stylistic analysis; Word classes
责任编辑:翟 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