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2015-09-17李霁昕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9期
关键词:痉挛性肌张力痉挛

李霁昕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317)

中风患者在恢复期常见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出现肌张力过高引起的痉挛性偏瘫,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是阻碍患者独立生活、回归社会的主要障碍。笔者选取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临床研究对象为2013年7月~2014年8月我院就诊的60例患者,诊断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恢复期。按纳入先后顺序依次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透刺组)30例,对照组(康复治疗组)30例。两组在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性别(例)男 女病程(月)发病次数(例)首次发病 再次发病治疗组30 61.47±8.98 17 13 2.87±1.46 22 8对照组30 65.73±7.96 15 15 3.32±1.51 19 11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2]。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出血或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经头颅CT扫描或磁共振(MRI)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死者。②40~75岁,病程在2周~6个月;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配合治疗者。③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肌张力增高症状,且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标准,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级在Ⅱ~Ⅳ级。④中风次数少于3次者。⑤知情同意者。

治疗方法

治疗组(透刺组):采用透刺针刺法。(1)选穴:①头针:颞三针(定位:以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为第l穴,水平向前、向后各旁开1寸为第2、3穴)。②体针。上肢:肩髃透极泉、曲池透曲泽、外关透内关;下肢: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透悬钟。(2)操作均取患侧:患者取仰卧位。针灸针具:东邦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0.32mm×25mm~0.32mm×50mm(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常规75%酒精局部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体针主穴针刺至穴位有酸胀、麻痛等得气感后,向对侧穴位方向透刺,行提插补泻手法。头针穴位常规针刺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法,捻转角度小于180°,提插幅度小于0.5cm,余穴随证加减。

对照组(康复治疗组):康复治疗方案[3]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进行偏瘫肢体功能训练、牵伸躯干肌、坐位平衡训练、立位平衡训练、步行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由康复治疗师予康复训练,1次/d,每次30min。其余时间由家属或陪护人员辅助训练30min。

疗程:共治疗21d,每周治疗5次,休息2d再继续针刺。疗效观察:在治疗前、治疗后14d、21d采用简化FMA评分法、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对两组进行评定。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见表2、表3、表4、表5。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MA评分比较 (±s)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MA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14d后,●P<0.05;治疗21d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4d 治疗21d治疗组 30 32.03±7.24 39.97±8.52● 46.43±8.97▲△对照组 30 32.67±8.21 36.07±8.55● 41.5±8.96▲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MA评分比较 (±s)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MA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14d后,●P<0.05;治疗21d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4d 治疗21d治疗组 30 20.57±4.49 25.23±4.72● 27.87±3.82▲△对照组 30 20.6±4.43 23.63±4.58● 25.43±4.28▲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身FMA评分比较 (±s)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身FMA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14d后,●P<0.05;治疗21d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4d 治疗21d治疗组 30 52.6±11.57 65.2±12.86● 74.3±12.45▲△对照组 30 53.27±12.14 59.7±12.77● 66.93±12.79▲

表5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CSI比较 (±s)

表5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CSI比较 (±s)

注: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4d后,●P<0.05;治疗21d后,▲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4d 治疗21d治疗组 30 12.33±1.95 9.97±1.81● 8.83±1.51▲对照组 30 12.53±1.98 10.17±1.80● 9.03±1.63▲

讨论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后最主要的后遗症,是中风致残的首要原因,中医称为“筋痹”。《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提出肢体拘挛的病因是经脉阴阳不调。透刺法的特点是一针两穴,甚至一针多穴,能使脏腑与经络、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之间的经气快速沟通,调和通畅。用于“筋痹”的治疗,可通调阴阳经脉,改善阴阳经气不调。此外,透刺法能作用于多经多穴,对穴位产生强刺激,交通经脉气血,增强针感,加大刺激量。取穴精简,与单穴治疗相比,刺激量更大,刺激范围更广,同时减少了多穴针刺的疼痛感。本研究在操作中上肢取阳经穴位透刺阴经穴位,下肢取阴经穴位透刺阳经穴位,以求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康复训练是改善肢体瘫痪的有效疗法,而过高的肌张力给康复治疗的介入带来极大的困难[4]。目前西医治疗药物主要有运用肌松药及肉毒素注射手段缓解骨骼肌张力[5,6]。针刺治疗中风有几千年的历史,大量临床经验及实验证明,针灸对降低肌张力,减少后遗症,改善预后有肯定疗效。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痉挛优势主要为上肢屈肌群及下肢伸肌群,上肢伸肌群和下肢屈肌群肌张力相对较小,为拮抗肌。透刺疗法一针多穴,先以毫针深刺拮抗肌肌腹部穴位,通过本体感觉神经启动牵张反射引起相应的拮抗肌收缩,使痉挛侧亢进的肌张力降低,达到抑制痉挛的目的[7],获得针感后,再刺入对应痉挛肌群,达到痉挛拮抗侧同时取穴的效果,能平衡两侧肌张力,缓解各肌群的失衡状态。

本研究从FMA评分结果观察,治疗14d及21d后,两组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较前升高,且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经治疗后运动功能均好转。且治疗21d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透刺法对全身运动功能恢复疗效较康复治疗组为佳。

从CSI评分结果观察,治疗14d及21d后,两组与治疗前对比,CSI评分均较前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可减轻肢体痉挛状态。两组组间比较,两组改善痉挛状态程度相近(P>0.05)。

由此可见,透刺法能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减轻肢体痉挛,值得临床推广。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南登崑 .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5-295.

[4]李积荣,苗建亭,宿长军,等 .脑卒中患者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的肌张力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58-59.

[5]吴方萍.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581.

[6]姚金荣,王东生,倪新宝,等 .巴氯酚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14-1815.

[7]赵敏,韩群英,袁宇红,等 .针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6):57-58 .

猜你喜欢

痉挛性肌张力痉挛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