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东扩后“南北关系”整合研究
2015-09-10彭刚李逸浩
彭刚 李逸浩
【摘要】欧盟东扩实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南北关系”盟内化,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成为欧盟前行所亟需面对的问题。中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也需要实现与其他经济体竞争与合作同步进行。文章从欧盟东扩后内部整合与外部竞争视角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影响,以期给中国未来的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欧盟东扩 区域经济一体化 南北关系
【中图分类号】F116.7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欧盟实现第六次东扩,成员国数量达到27个。在东扩之初,大多数观点认为欧盟东扩将实现由西欧发达国家带动东欧发展中国家,但事与愿违。2009年年底,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相继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当年危机蔓延的势头仍未得到根本遏制汹涌、影响巨大,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命运引发举世关注。欧盟东扩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的进行整合,顺利实现“南北关系”盟内化成为欧盟现阶段亟需面对的问题。中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也需要面临与其他经济体实现竞争与合作的同步进行。本文从欧盟东扩后的内部整合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与整合,以期给中国未来的实践提供借鉴。
欧盟“南北关系”整合现状
20世纪后半期,以区域贸易集团和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区域主义成为一股强劲的国际潮流。它的发展经验表明,成功的区域整合能促进区域内国家的经济贸易给区域成员带来巨大收益;而失败的区域整合却能导致区域内国家的对立,甚至带来严重冲突。同样,在欧盟一体化的进程中,时刻伴随着欧盟经济整合。近年来,欧盟一体化的进程加速,截至2014年,欧盟成员国由最初6个扩展到现在的28个。而在这过程当中,欧盟经济整合并没有及时有效的匹配欧盟一体化的进程,由此,引发了欧债危机,让欧洲经济陷入低谷。
2004年欧盟第五次东扩以来,欧盟一体化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欧盟深化,具体而言就是一体化过程中“南北关系”经济整合问题。在东扩以前,欧盟内部合作基本都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而东扩后的中东欧国家基本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水平、经济制度和发达国家都有着较大差距,如何整合好新入盟成员国,是欧盟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最为急迫的事情。拥有欧盟21%人口的中东欧仅占欧盟GDP总量的7%,但2004到2014这十年间,中东欧新入盟国家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西欧等老成员国,给欧盟经济带来了活力。中东欧入盟还促进了欧盟内部市场更明确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推动老成员国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欧盟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
从劳动力市场来看,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可以知道,2012年欧盟各成员国的就业率普遍较低,其中克罗地亚最低,为50.7%;瑞典最高,为75.7%,平均就业率为64.1%,相比较而言,同期美国的就业率为67.1,日本为70.6%。尤其看来,欧盟的就业率水平较低。此外,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小时劳动成本差距较大。平均为23欧元左右,其中最高的是挪威,接近50欧元,而最低为保加利亚,不足4欧元,相差十倍之多。尽管很多学者认为劳动力的流动会给欧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在2004年欧盟东扩之时,西欧等多国决定坚持2年至7年内不批准东欧人移民当地。2005年关于特定职业可以在欧盟实现自由就业的法律草案也遭到多国一致反对。因此,劳动力市场整合在未来有待进一步加强。
欧盟经济整合下的制度建设
欧盟要进行差异化整合,必须做好制度建设,目前而言主要包括欧盟自身的制度建设和中东欧新入盟国家的经济建设。
欧盟经济整合制度建设。首先是三大基金的使用。欧盟对于区域差异问题主要通过结构基金、团结基金和入盟前援助基金三大基金来进行调整。结构基金主要用于援助欧盟的落后国家或地区,团结基金主要用于援助欧盟最贫穷的国家或地区,入盟前基金主要用于援助中东欧入盟的申请国。结构基金作为三大基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主要内容为支持基础设施、生产性投资以及人力资本。欧盟结构基金的资助,减少了欧盟不同地区在基础设施禀赋方面的差异,教育水平也得到提高,尤其是在落后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提高欧盟整体竞争力。团结基金和入盟前援助基金也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其次是金融市场整合。欧盟大部分国家都已经使用欧元,但金融市场却存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市场分割较为严重等特征。在欧盟东扩后,欧盟积极推进金融市场的统一,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经济规则和法律框架等。一系列举措给欧盟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西欧国家扩大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中东欧国家则引进了先进的金融高技术,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再次是税收制度整合。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税收制度差异也限制了欧盟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由于统一使用欧元,各国货币政策失灵,因此税收成为调整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2001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统一公司税税基草案》,拟在欧盟范围内统一公司税税基,其后又发布了征税指令等一系列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来增加经济活力、刺激企业发展。
最后是福利制度建设。西欧国家以高福利著称,这种高福利对于新入盟的国家来说,显然压力过重。而西欧国家本身也因为高福利引发了欧债危机,但由于政治等诸多原因,高福利政策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转变,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欧盟所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中东欧成员国经济制度建设。西欧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及发达的经济管理对中东欧国家必然带来深远的影响。2008年欧债危机的发生让人们质疑中东欧各国的经济制度建设成效。但总的来说,从2004年欧盟第五次东扩以来,中东欧成员国在经济制度建设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私有经济比重大幅度提高。在苏东剧变之后,中东欧各国纷纷开始寻求欧盟帮助,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到2010年,爱沙尼亚、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私有部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0%,除了塞尔维亚的私营部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60%)以外,其他国家私营部门的比重都达到了70%。私有经济已经占到了国家发展的主导地位。
其次,经济效率大幅提高。中东欧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决策较为集中,经济效率较低。在经济改革之后,这些国家开始缩小政府规模、减少经济干预、完善法制等一系列举措,让经济效率大幅提高。同时,中东欧国家的资源配置实现市场化,运用价格来调节经济当中的要素配置。
最后,建立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中东欧国家在入盟之后不断完善统计、会计和审计制度,建立了现代的税制、银行体系和股票交易所,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趋于完备。
欧盟的内外部贸易整合与竞争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国际经济格局开始逐步发生变化。在区域经济体内部,因为关税同盟、统一货币等政策,使得竞争格局变弱,但另外一方面,对于区域经济体外部而言,竞争则变得更为激烈。
东扩后的欧盟内部贸易。欧盟东扩之后, 要素在新老成员国之间进行流动从而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在贸易创造的同时,欧盟内部也存在着贸易转移。通过对欧盟内部贸易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欧盟东扩后的内部经济整合效果与对外的竞争改变。根据统计数据②,欧盟2006年到2010年这五年来,内部贸易变化较小,从总贸易额来看,2006年总贸易额2.49万亿欧元,到2010年为2.53万亿,增幅较小,但占据了欧盟贸易的比重较大。就具体类别而言,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据了较大比重,在2005年,该类别的贸易占到了欧盟内部贸易总额的38.8%,到2010年,虽然有小幅下降,但也占到了34.9%;其次是化工业和工业制成品,在2010年,分别占到了16.4%和15.7%的份额。通过欧盟27国内部贸易指数可以看出,在以2000年为基数的统计中,同样可以看出,欧盟的贸易额变化并不大。但相对于贸易数量而言,单位价值却有了一定的提升。当然,这主要取决于能源价格的上涨,在7大类中,其他各类的单位价值十年间涨幅不超过25%,但能源的单位价值超过了90%。
因此,一方面,欧盟内部贸易额较大,不但占据了欧盟贸易的较大比重,在世界贸易总额中也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份额;但另一方面,欧盟的成员国内部交易结构变化较小。这种变化较小不是基于成熟完美的市场机制背景之下的。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诸多问题,还这些问题并没有通过欧盟东扩,完善深化而逐步降低。欧盟的贸易结构反映了各成员国的经济结构,在欧盟一体化过程中,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多,而一体化深度并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只能加重欧盟的潜在危机。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之后,在对欧贸易结构上,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从大类上看,2002~2005年,在加入欧盟的起始阶段,中东欧国家在欧盟市场上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能源、机械运输及其他方面。在此期间,中东欧国家在欧盟市场上的工业制成品(第6~8类)贸易占大多数比例,大约为85%~89%,但是这个比例连年递减,到2005年为85.91%。初级制成品贸易所占比例只有大概10%左右,金额相对较少,但是其初级制成品在欧盟市场上的总贸易额所占的比例显示出连年增长的势头。在中东欧与欧盟的双边贸易中,中东欧国家的优势产业与产品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阶段,而欧盟老成员国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工业制成品上,两者的贸易出口结构正好是互补的。中东欧国家在加入欧盟之后,对外贸易额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是欧盟一体化条件下贸易创造效应的表现。③
在欧盟深化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有效的互补经济,各个国家都需要有所侧重,结合自身优势,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达到有效的贸易,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目前而言,中东欧国家自加入欧盟以来,贸易额不断上升,呈现出积极的态势,但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则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可以是未来欧盟深化努力的方向。
东扩后的欧盟对外贸易。从欧盟成立之初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欧盟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增长。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根据IMF数据表明,欧盟的进出口量总体高居榜首,其中出口量长期居世界首位。近些年,由于新兴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欧盟的进出口份额正在逐步减少,但总量依旧保持增长的趋势。2008年的欧债危机对欧洲冲击相对较大,其进出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之后就出现了回升。根据2010年的数据,欧盟的出口额约等于排名第二的美国和排名第四的日本两者之间的总和。同时,欧盟的FDI规模超过两百亿欧元,占据世界之首。欧盟占据了全球直接外资流量的25%到30%,从外国直接投资数量状况凸显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地位。
从欧盟的进口情况来看,欧盟主要的进口产品包括矿产品、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纺织品及原料,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国,美国和俄罗斯其次。从欧盟的出口来看,美国是欧盟最大的出口国,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3年1~12月,欧盟27国货物进出口额为4546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4%。其中,出口23103.2亿美元,增长6.3%;进口22361.6亿美元,减少3.3%。
欧盟在国际贸易当中也有大量的贸易纠纷,但就反倾销案件来看,欧盟反倾销案件达到95件,仅次于印度,要远远高于中国。外部竞争加剧的同时,欧盟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欧盟的进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总额依旧占有很高比重。
结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与经济全球化并肩的时代浪潮。区域经济合作的加深对民族国家与国际经济格局都有着重大影响。国家之间的合作竞争以区域经济体的形式出现;“南北关系”实现盟内化;成员国之间的竞争从外部转移到区域体内部的主导权。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其对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其实,早在18世纪,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就论证了国际贸易的最终格局是“双赢”而不是“零和博弈”。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在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彼此交换,对所有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说”。同样,在现阶段,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全球经济竞争,但只要积极做好应对,加入到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就会达到某种双赢。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让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削弱,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开始逐步演变成区域经济合作为主体的国际经济格局。WTO的多边贸易谈判也迟迟受阻,究其根源,主要是WTO众多成员国的利益需求达不到妥协。当成员国数量过多时,谈判成本往往会变得比收益更大。就中国建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言,由于东亚国家诸多的其他方面原因导致目前的进度缓慢,此外迫于中国崛起的压力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多国采取与美国达成经济合作以有效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因此,中国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必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同时注意区域经济整合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的今天,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会让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最终阶段就是经济全球化,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于欧盟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份额,欧盟一体化对全球化的贡献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来影响,一方面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示范效应加速全球化的进程。欧盟第五轮东扩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差距较大,如何进行欧盟深化,加速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整合,提高一体化的经济收益,成为欧盟下阶段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欧盟建设的好坏不但关乎欧盟本身,更关乎世界经济未来的走向。
中国当前提出的“一带一路”新战略,以及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等等都无疑显示中国正在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通过欧盟经济整合的案例可以知道,在推进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不但要加强广泛的合作,更需注重深度的整合。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XNH046)
【注释】
②数据来源:External and intra-EU trade :A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1958 - 2010.
③周天欣:“中东欧国家入盟的贸易效应分析”,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