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高效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2015-08-27黄维磊
黄维磊
【关键词】 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4—0103—0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构建初中高效数学课堂呢?下面,笔者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隐含在数学知识当中,伴随知识的丰富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只能逐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以知识、例题为载体,向学生有机地渗透数学思想,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组织学生类比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来理解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上进行迁移,在主动参与、探索交流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类比思想。
二、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利用悬念型问题创设情境。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对此感到好奇,很快就展开激烈的讨论。此时,教师指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实践证明,以此导入新课,学生会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 利用生产、生活问题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这样能起到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如,在讲“合并同类项”这一节时,我们利用最常见的“狗”和“羊”来创设这样的情境:1只羊+1只羊=2只羊,1只狗+1只狗=2只狗,那么1只羊+1只狗=?第三个算式能相加吗?为什么?
再如,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的人民币混到了一起,要数一数这些钱,你会怎样数?学生一般会想到先把它们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三、精心设计例题,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新课标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有效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1. 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易混易错知识,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而且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讨论来区分、掌握。
2. 根据学生不同程度设计分层练习。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布置作业也是如此,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
3.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恰当地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讲究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1. 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发问时要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预设的还是即兴生成的,都要有针对性,都应有联系性和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2. 提高问题的思维容量。教师的提问应该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回答问题后,只要无原则性错误,教师就不能否定,应该抓住思维的闪光点,继续引导,进而提高问题的思维容量。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