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5-08-27冯晓娟
冯晓娟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4—0096—01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当学生一旦对某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而在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就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最后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价值的数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利用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例子设计问题,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从实际活动中去感知人民币的各项功能。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跟着家长去逛一次商场或者去超市购物,并且记住所交易物品的价格,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告诉大家是怎样购物的,并且再次模拟购物的过程,从实际当中感受到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及其用途,学会人民币运用和换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三、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引入中有动力作用,在转折处有启迪作用,在思维的转折点上有催人更上一层楼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处巧设悬念,以疑激趣。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露出的三角形的一个角,去判断被遮掩的三角形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设疑导入新课:“为什么看到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就可以判断被遮掩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则无法判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两个充满悬念的问题,自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从而经历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四、巧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动手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达到理解掌握新知、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贴、撕、装、拆证明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都相等。通过搭拆框架证明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并且有三组长度相等的棱,正方体的十二条棱都相等。通过贴、撕、装、拆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而且通过动手操作,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学习兴趣以及动手能力。
五、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因为成功会给学生产生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性地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得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就能学好数学。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