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2015-08-27付有国
付有国
【关键词】 语文课堂;自主意识;参与;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4—0095—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从单纯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转向情感、能力、审美情趣的同步发展,既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恰恰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走进新的教学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让语文课的形式多样起来,让语文课充满活力和生机。
一、驾驭导学案,唤醒学生自主意识
“导学案”就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作为语文学科来说,很多文章以其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具的章法,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驾驭导学案的过程中要灵活多变,把导学案备活、用活,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善思质疑的好习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精美散文,也是一篇传统课文。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四个赏析话题: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欣赏文章的景物之美、鉴赏文章的结构之美、探究文章的意境之美。学生在课堂上对其他三个问题很快达成一致,但对“鉴赏文章结构之美”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特别是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文章第12段有什么作用呢?”教师没有拘泥于导学案预设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作者的情感几个方面再次进行讨论并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一个超出 “预设”范围但很有意义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恰恰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中对文本语言产生了新的认识,增长了智慧,提高了能力。
二、鼓励讨论,唤醒学生参与意识
课堂讨论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与同伴讨论中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认识自已,培养自我意识;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学会尊重别人,倾听别人意见,并用恰当的语言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学会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教师先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明白了林黛玉初到贾府的谨慎、小心翼翼,再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为什么林黛玉会如此谨慎?如果你们到外婆家去,会像林黛玉一样吗?对这几个问题,学生很有兴趣,同时教师又及时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进入情境,这样学生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心理就有了体会。这样的问题讨论,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讨论与思考中得到提高。课堂也因此活跃了起来。
三、感悟品味,激活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新课程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语文教材犹如一部百科全书,凝结着人间真情,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就不能只是讲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还要有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向学生提供着知识信息,还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理解作品,品味作品的情境美、韵律美。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作品,需要我们把教师的讲解、启发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去感悟、体味。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通过字、词、句的教学,让学生透过语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深入,咀嚼、品味、理解文句中蕴含的美。如对荷花的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作者用生花妙笔,细腻描绘了荷花,而学生认真研讨,既使课堂摆脱了单调沉闷,又能够通过联想、想象,真正地领会了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和艺术美。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