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2015-08-27孙喜忠
孙喜忠
【关键词】 课外体育;心理疏导;家庭因素;情绪;自信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4—0025—01
农村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如何利用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来疏导学生的心理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笔者作为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双重身份,以我班的住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相关问卷调查、调研、观察其心理,并采取了课外体育活动干预学生心理的方法,结果表明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对调节学生心理有一定的效果。
一、原因探究
1. 内因
生物遗传因素。一个人的躯体特征、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疾病会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心理发育,导致心理的障碍。
心理活动因素。心理活动即心理状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也会影响心理发育或导致心理障碍。
2. 外因
家庭因素。在农村家庭中,家长的文化水平整体较低。他们只关心孩子能否考上好大学,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不与孩子沟通、交流,亲子关系疏远;也有些家长整天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心理关注少,一些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以后对孩子不管不问,还有的父母双双出去打工,与孩子有效心理沟通缺失;还有不良家庭环境(父母离异,死亡,分居等;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气氛冷漠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心理行为异常。
学校因素。对于住宿学生而言,学校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学校的环境和氛围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教育部提倡,要注重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在农村的中学,关注的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排名,这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是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能力重要依据。学生成绩的好坏就直接关系到对教师的评价,使原本该属于教师的压力却无形中转嫁到学生的头上。导致农村高中生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症状等方面出现问题。
住校生与父母接触相对少了,因而来自家庭的情感、生活支持也明显减少。住校后,学校的教育管理、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等需要有效处理。一旦这些关系处理不当,有了问题,他们往往就会感到紧张无助,心理产生压抑、精神紧张、焦虑等。其次,寄宿制学校教师既要承担保障寄宿生人身安全和照顾其生活起居的重任,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往往使他们对寄宿生的心理状况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引导。
在农村高中,为了缓减学习压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落实不到位。有些课程就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设却从未正式上过。尤其是心理健康辅导课,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没有正式上过。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无人敲门。学生整天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却无从发泄和排遣,导致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低。其次,教师的心理专业知识有限。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无法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
二、结果分析
1. 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情绪。体育锻炼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尤其是参加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得到快乐和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2. 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紧张,恢复体力。金卫东先生认为正常人经剧烈锻炼后感到原有的焦虑、抑郁或愤怒减轻,特别是定期有氧锻炼可以减少正常自主反应引起的紧张,而这种自主反应被认为是焦虑等一系列情绪的生理基础。运动可以改善为心肌提供营养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运动还可以调节人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提高各个内脏器官的功能。表现为运动后精神愉快,思维敏捷,体力恢复良好。
3. 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际关系。随着高中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社会的联系和人际交往的时间愈来愈少。而体育锻炼和竞赛为他们交流搭建了平台。在活动中互相竞争、团结协作互相交流,使人与人之间、队于队之间的的人际交往频繁化,这样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了孤独感。
4.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信。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特别是参加个人擅长的运动项目,能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过程中,在与同伴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斗智斗勇的拼搏中,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获得自我满足,提高自信心。
5. 体育锻炼可使学生获得释放的快感。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疏导过剩精力。高中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而体育活动可使过剩的精力释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做、有乐趣,使他们保持充实、愉快的心情,从而避免因空虚无聊而想入非非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课外体育对农村高中寄宿学生的心理疏导具有积极作用,但毕竟有限。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共同关注,将有效的资源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高中寄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