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莎剧的动物比喻研究
2015-08-19谢世坚孙立荣
谢世坚,孙立荣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作为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动物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从日常的生活会话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动物词汇都是人们凝结思维和构造语言的重要手段,常常体现为比喻辞格。汉语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俯拾皆是,例如,人们用“胆小如鼠”来形容行为怯懦的人,以“力大如牛”描绘人的力气非凡。英语同样有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这些比喻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形式,更加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也反映了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动物在人类语言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陆长缨[1]50-57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探讨了动物名词在两种语言中联想意义的比较;喻云根、张积模[2]55-58在对比英汉两种文化中动物词汇寓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动物词汇英汉互译的策略;苏筱玲[3]84-86则从隐喻认知的视角分析了英汉动物词汇的隐喻认知及语域投射。此外,张光明[4]和崔显军[5]探究了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比喻,分析了两种文化中动物寓意的差别和构成比喻的主要手段。概括说来,国内动物词汇研究数量较多,成果丰富,但这些研究选择中的语料缺乏系统性,难以说明动物词汇使用的全貌,同时文学作品中的动物比喻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国内多数研究局限于英、汉语之间动物寓意的简单对比和动物文化词语的互译策略,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莎士比亚的修辞一直是莎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学者们把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引入了这一研究领域。其中,概念隐喻理论在研究莎剧的比喻修辞及其认知机制与戏剧效果上具有较强的解释 力。 Hasle[6]389-401、 Freeman[7]1-18、 Chamberlain[8]306-322、袁宪军[9]98-105、唐韧[10]91-94等人,运用概念隐喻等认知理论系统地阐释了莎剧中的多项隐喻,研究范围包括与戏剧主题相关的隐喻系统以及语句语篇中的隐喻表达。这些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价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莎剧中有关动物的隐喻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根据Spurgeon的研究,莎剧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生活习俗中的意象。动物(尤指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是自然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11]44-49。Clemen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意象在推进戏剧情节、阐明事理、增添戏剧语言魅力、传达文化内容方面发挥的重要的作用。意象是莎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意象的预示功能在悲剧中更为重要,亦更为微妙,它预示即将发生的事情,把观众的想象力引向某一方面,从而营造舞台气氛,使观众产生期待,而这正是戏剧效果得到完美体现所必需的[12]89。我们的统计结果显示,在莎剧尤其是四大悲剧中,动物词汇往往以修辞尤其是比喻辞格的方式出现。通过比喻,动物词汇的寓意才得以充分地传达,其重要性也得以体现。下面,我们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为考察范围,先探究动物比喻的分类及其构成方式,再以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对这些动物比喻的隐喻认知进行分析。
一、莎剧中的动物比喻
本文所讨论的动物比喻,是指以动物为喻体来比喻说话者的话题。在四大悲剧中,莎士比亚使用的动物词汇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四大悲剧中比喻修辞所涉及的动物,有神话传说的虚构动物,更多的是现实存在的哺乳类、鸟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共计61种,如表1所示。
表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动物意象统计
家禽类鹅goose;母鸡hen/dam鸡雏儿chicken;鸽子各2例各1例鸟类pigeon/dove鸟bird;鸢各3例野禽类kite麻雀sparrow;鹅(pelican)各2例杜鹃cuckoo;秃鹫vulture;翠鸟 halcyon;渡鸦raven;乌鸦 crow;山鸠woodcock;孔雀pajock;老鹰eagle/haggard;天鹅swan;凤头麦鸡lapwing;鸟类的一种wagtail 各1例昆虫类 苍蝇fly 3例甲虫beetle;幼虫worm;飞蛾moth;水苍蝇water-fly 各1例爬行类 蛇serpent/snake/adder/asp/viper 10例蝎子scorpion;鳄鱼crocodile各1例两栖类 蟾蜍toad 2例青蛙paddock 1例水生类 螃蟹crab 淡水鱼crap①各1例总计 61种121例
在四大悲剧中,61种动物的比喻具体体现为121例比喻句。以下一一考察这些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有哪些本体,并对这121例比喻进行分类。
1.动物比喻中的本体
崔显军在考察以动物为喻体的隐喻时,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属性隐喻。指通过隐喻所表达的是一种属性,这种属性可以是人的,也可以是事物的;另一类是方式隐喻。指通过隐喻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方式或手段,这种方式或手段可以是人使用的,也可以是事物或状态的存在方式[5]298-305。本文借鉴崔显军的分类方法,根据动物比喻的本体,把莎剧的动物比喻分为两类:一是以人为本体、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二是以事物为本体、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下面分别举例讨论。
(1)以人为本体的动物比喻
在莎剧中,这种动物比喻的本体包括人的性格、情绪或表情。如:
例1 Lear Peace,Kent,
(King Lear,1.1.122 -123)②本文所引用的例证均出自阿登版莎士比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例证中涉及的动物比喻均以下划线标出。
还有以人的身体部位(King Lear,2.2.348-350)、所说的话语(Othello,4.1.128 -130)、做事的方式为本体的比喻(Macbeth,1.2.33 -37),也包括将人视为一个整体作为本体的比喻(Macbeth,4.1.90 -94)。
(2)以事物为本体的动物比喻
在四大悲剧中,这种动物比喻的本体分为两类:一是事物的属性,二是事物存在、发生的方式。如:
Their drenched natures lie,as in a death……
(Macbeth,1.7.69 -70)
例3 Othello:
2.动物比喻的语言结构
和常见的比喻相似,莎剧的动物比喻也分为三种形式,即明喻、暗喻和借喻。以下我们分别考察这三种比喻的语言结构。
(1)明喻
陈望道认为,明喻是分明用另外事物来比拟文中事物的譬喻。在正文和譬喻两个成分之间,常有“好像”“如同”“仿佛”“一样”或“犹”“若”“如“似”之类的譬喻语辞绾合它们[13]74。王希杰指出,明喻就是说清楚这是在打比方。明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常常用“像”“好像”“如”“如同”“好比”“似的”“一样”“一般”“犹如”“像……似的”“像……一样”等词语来联结[14]382。综合以上两家的说法,本文认为,明喻是本体、喻体及喻词均需出现的一种比喻形式,是用另外事物来比喻说话者意在描述的事物的一种修辞,常用“像”“如”“好比”等词作喻词。英语的simile与汉语的明喻基本相同,其基本格式也是“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
在四大悲剧中,以动物为喻体的明喻,其语言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Sb.does sth.like/as animals…此种明喻将人的做事方式比作动物的做事方式,如《李尔王》中,奥尔巴尼以动物自相残杀喻指人类的残忍和无情。
例4 Albany Humanity must perforce prey on itself,(King Lear,4.2.50 -51)
第二种,Sth.does as animals… 如《奥赛罗》中,奥赛罗在得知自己送给妻子的手绢落在凯西奥手中时,气极败坏,这件事“就像乌鸦飞绕遭瘟的房顶”,总是盘旋在自己的脑海。如:
例5 Othello:By heaven,I would most gladly have forgot it!
第三种,Animals+people+…动物名词作定语,修饰与人有关的名词,如人的身体部位、人的性格等。如:
例6 Macb.:The devil damn thee back,thou cream -fac’d loon!
(Macbeth,5.3.11 -12)
第四种,Animals-ish/ly/-like+sb./sth.动物名词后接-ish、-ly等形容词词缀,构成相应的形容词作定语,意为“…….般的….”。如:
例7 Lear: Never,Regan:
(King Lear,2.2.348 -350)
例8 Edmund:An admirable evasion of(King Lear,1.2.126 -128)
(2)暗喻①为了避免与概念隐喻相混淆,本文将修辞格中的“隐喻”称为“暗喻”。
汉语中,暗喻又被称为隐喻,其基本格式为“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因而与明喻相比,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暗喻常用“是”“作为”“变成”“等于”“当作”等作为喻词。英语metaphor,一般译作“隐喻”或“暗喻”,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却比汉语隐喻更广泛,具有汉语隐喻、借喻和拟物等三种辞格的特点[15]134。在四大悲剧中,以动物为喻体的暗喻主要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属性。依据喻词的不同,其语言构成形式分为以下几种。鉴于例子繁多,每种仅举一例说明。
一是以be为喻词。如:
例9 Gloucester He cannot be such a mon-(King Lear,1.2.94)
二是以相当于汉语借喻中的“成为”“证明是”“变成”等喻词的英文动词为喻词。如:
例10 3 SERNVENT Ifshe live long And in the end meet the old course of death Women will all turn monsters. (King Lear,3.7.109 -111)
三是以动词词组为喻词。如:
(Othello,3.3.183 -186)
四是借助虚拟句构成暗喻。如:
例12 Othello Villain,be sure thou prove my love a whore,
(Othello,3.3.362 -366)
五是省略式。该形式是指在暗喻中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只保留了作为喻体的动物,形式类似借喻,但喻体在比喻句中充当的是称谓语。依据上下文推断,其完整形式应为sb.be+animals。如:
例13 Lear [to Goneril] Detested kite,
My train are men of choice and rarest parts
That all particulars of duty know,
And in the most exact regard support
The worships of their name.
(King Lear,1.4.254 -258)
(3)借喻
借喻,是本体不出现,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的比喻[14]384。换言之,“比隐喻更进一层的,便是借喻”[16]80。在借喻辞格中,没有本体和喻词,仅有喻体。在莎剧中,以动物为喻体的借喻修辞,相比明喻和暗喻而言,语言构成形式比较单一,仅以单个动物词作为喻体。有时,动物词语前会冠以形容词或人称单词加以修饰,如例1中的“the dragon and his wrath”,又如下例:
例14 Iago You are
but now cast in his mood,a punishment more in policy than in malice,even so as one would beat his
二、动物比喻的隐喻认知分析
“隐喻不仅是语言使用中的修辞手段,也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有力认知工具。”[5]莎士比亚利用动物词汇,通过明喻、暗喻、借喻等修辞手段,将戏剧中的人物和关键事件比作动物,让读者通过一个个生动而具体的动物比喻深刻理解剧中角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英语中,作为修辞的隐喻包含了汉语的暗喻和借喻两种修辞[15]134,二者的不同在于是否在比喻中保留了喻词,其基本的工作机制是相同的。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不仅适用于分析以动物为喻体的暗喻,自然也可以对以动物为喻体的借喻进行解释。此外,古希腊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因此,隐喻与明喻本质上是一致的[16]2。束定芳在阐述隐喻的主要种类时也指出,隐喻中的显性隐喻,即一般人们所说的明喻”[16]51。从认知角度而言,明喻和隐喻的工作原理具有一致性,即本体和喻体之间都是通过相似性连接在一起的,区别在于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合关系,而明喻中本体和喻体则为相似关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借助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明喻的工作机制。换个角度来说,在认知层面上,莎士比亚借助动物词汇对人物和事物进行隐喻性的思考,这些隐喻思维外化为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修辞,具体又体现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格。
1.概念隐喻理论
纵观国外隐喻学的发展历史,隐喻研究经历了从修辞层面、语言层面到认知层面的划时代进步。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最早对隐喻进行比较系统研究的人。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这就是隐喻学的“对比论”[16]2。而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则提出了隐喻的“替代论”,认为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然而,无论是“对比论”还是“替代论”,都是将隐喻研究停留在修辞和语言层面,认为隐喻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从理查德开始,隐喻的研究逐渐开始向认知领域发展。他认为,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17]93。后来,布莱克对隐喻“互动论”进行了发展,使其成为自“对比论”和“替代论”后第三种最有影响的隐喻解释理论。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隐喻研究者将隐喻看作一种思维活动和认知方式。但真正确立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却是1980年出版的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18]111。在这本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阐述:隐喻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我们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也是隐喻性的[19]3。在人类思维层面上,隐喻是作为一个个概念存在的,即概念隐喻,如“Time is money”“Argument is war”。通过这些概念隐喻,人们得以组织思维和语言,进而认识理解和认识事物。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19]5。隐喻中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应该是构成隐喻的基础[16]14,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重释目标域特征的目的[16]43。
在莎剧中,莎士比亚根据人的身体、精神状态特征或行事方式与动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将戏剧中的人物比作动物,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读者生动展示剧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及性格特征。同样,莎翁还借助人们所熟知的一些动物习性来喻指复杂的事物,从而达到理想的戏剧效果。
2.动物比喻的认知机制
如上文所述,在四大悲剧中,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共有121例,分为两类,即以人为本体的比喻和以事物为本体的比喻。其中,以人为本体的比喻118例,以事物为本体的比喻4例,具体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四大悲剧中动物比喻的本体及其出现频率
从表2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体的动物比喻占据了总数的96%。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似性,即人的性格、情绪、表情、身体部位、做事方式等多个方面与动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是喻体(动物)到本体(人)之间的映射形成的基础,通过明喻、暗喻、借喻等语言层面的修辞手段,动物的部分特点得以映射到作为本体的人的身上,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人的各种特点。下文将以《李尔王》中以人为本体的动物比喻为例,探究动物比喻背后的概念隐喻。
(1)以人为本体的动物比喻的认知机制
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例子:
例15 Servant: If she live long
And in the end meet the old course of death,Women will all
(King Lear,3.7.99 -101)
例16 Lear:I have another daughter,Who I am sure hear this of thee with her nails She’ll flay thy
(King Lear,1.4.297 -300)
例17 Kent:A sovereign shame so elbows him.His own unkindness That stripped her from his benediction,turned her To foreign casualties,gave her dear rights To his…
(King Lear,4.3.43 -46)
例18 Albany: Wisdom and goodness to the vile seem vile;
(King Lear,4.2.39 -41)
从这几个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描述的对象(亦即本体)是李尔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时,相对应的喻体往往是恶魔(monster)、狼(wolf)、狗(dog)、虎(tiger)等。要透过句子表面意思去理解这些动物词语的深刻涵义,就需要运用隐喻认知的知识对其加以深层分析:例15中,格罗斯特因背着李尔两个女儿将李尔送到多佛避难,残酷地遭到里根挖眼。剧作家将里根与恶魔相提并论,观众(读者)就自然而然地将恶魔身上的残酷、凶狠、毫无人性等特征映射到里根身上;例16中,以wolvish visage来刻画李尔大女儿高纳里尔邪恶、凶狠的嘴脸。饿狼在面对食物或遭到敌人进攻时,会暴露出凶狠的目光,与敌人残酷拼杀。高纳里尔在接收了父亲丰厚的馈赠后,却不念父女之情,将自己的老父亲视为会危及自己财产、破坏自己幸福的敌人,以凶恶的行为回报父爱。本体与喻体之间在本性上的相似性,使得喻体中的特征系统地转移到本体上,使得人们可以按照狼的特性来理解高纳里尔的残酷。
隐喻意义是喻体和本体互动的结果,喻体的特征通过映射转移到本体上,但并不意味着喻体所有的特征都会映射过去,本体的本质特征决定着喻体哪些特征可以转移[16]80。例17中的动物词语“狗”有“忠诚”“可靠”“勇敢”“聪明”等褒义,而作为贬义词时,狗则表示“狡猾”“忘恩负义”[4]160-162。例18中的动物词语“狮子”有“威武”“强大”“残暴”之意[4]173-174。结合这两例比喻的具体语境,显然狗的“忠诚”和狮子的“威武”都无法映射到本体上。相反,狗的“忘恩负义”和狮子的“残暴”的特征被凸现出来,并映射到本体上。李尔大女儿和二女儿凶恶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喻体“狗”和“狮子”的哪些特征被选择、映射。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以彼喻此,两者部分相似,非全体浑同。”[20]41
综上所述,在动物比喻中,本体即李尔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被喻为恶魔、狼、狗、狮、虎,喻体中被选择的特征都是基于本体“邪恶”“违背人伦”“凶狠”等本性。通过对上述动物比喻的分析,不难看出隐藏于这些动物比喻背后的认知机制为People are animals的概念隐喻。
和《李尔王》一样,《哈姆雷特》《奥赛罗》及《麦克白》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动物比喻。在四部悲剧中,动物比喻的本体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如《哈姆雷特》中的克劳迪斯弑兄篡位,《麦克白》中的麦克白贪图权力、谋杀国王篡夺王权,《奥赛罗》中的伊阿古搬弄是非、阴险邪恶,以及《李尔王》中的高纳里尔和里根残忍冷酷。刻画这些阴险、狡诈的人物,莎士比亚选择了一些寓意相同或相近的动物对这些丑恶嘴脸进行生动刻画,如serpent(Hamlet,1.5.39)、viper(Othello,5.2.282)、monster(King Lear,4.2.64)、scorpions(Macbeth,3.2.36)等。对于剧中愚笨、痴傻的人物,莎士比亚在刻画时往往选用 ass(Hamlet,2.2.571;Othello,1.1.46;King Lear,1.4.154)、goose(Macbeth,5.3.12;King Lear,2.2.81)、fly(Othello,2.1.169)、woodcock(Hamlet,1.3.112)等含有愚蠢寓意的动物词汇。而在刻画剧中人物淫荡、好色时,则选用goat(Othello,3.3.183;King Lear,4.3.46)、monkey(Othello,3.3.406)、wolf①阿登版《奥赛罗》中的 longer notes(3.3.406-407)指出,wolf含有“淫荡”之意。(Othello,3.3.407)等动物词汇。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可以看出,这些动物比喻背后的概念隐喻均为People a re animals,其映射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概念隐喻“People are animals”动物比喻映射
在这个映射图中,作为源域的动物,本身包涵着很多寓意,但基于目标域中人的特征以及认知主体基于语境的理解,喻体中只有“愤怒”“狠毒”“好色”“愚蠢”“纯洁”“勇猛”“可爱”“胆怯”“虚伪”“凶猛”等特征,被作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所具有的或创造出来的相似性关系[21]423即喻底(Ground)被选择出来,再以相同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中,由此,语句便产生了隐喻义,进而本体相应的属性得以生动刻画和深刻理解。
(2)以事物为本体的动物比喻的认知机制
如上文中表2所示,四大悲剧中以事物为本体的比喻仅有4例,这里仅举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加以说明。
例 19 Macb.:There’s comfort yet;they are assailable:
The shard-born beetle,with his drowsy hums,
Hath rung Night’s yawning peal,there shall be done
A deed of dreadful note.
(Macbeth,3.2.39 -44)
例19是借助蝙蝠飞翔的场景来描绘黑暗到来前的恐怖气氛。在英语文化中,蝙蝠常常和吸血鬼联系在一起,进而被赋予“丑恶”“凶狠”等含义,西方人对蝙蝠既害怕又讨厌,在以吸血鬼为主题的小说和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吸血鬼在残害人类、谋划罪恶时都是在夜晚,常常是成群的蝙蝠在黑暗中起飞,场面令人不寒而栗。麦克白心中早已谋划好除掉班柯父子的手段。在“蝙蝠完成它黑暗中的飞翔以前,……将要有一件可怕的事情干完”,麦克白深知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是可怕的,就像吸血的蝙蝠一样让人恐惧,但为了稳固自己的王位,他却要逆天而行,正是他的野心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悲剧。显然,在这里,“蝙蝠”的“邪恶”特征被挑选出来,映射到“a deed of dreadful note”这一可怕事情之上,其背后的概念隐喻是Things are animals。
3.动物比喻的认知功能
在四大悲剧中,莎翁巧妙地运用一个个生动的动物比喻,这些比喻不仅是表现戏剧主题的手段,而且是刻画人物性格的工具,在戏剧中有着重要的认知功能。
(1)作为表现莎剧主题的手段
以悲剧《李尔王》为例,该戏剧讲述的主题之一是女儿对父亲的不孝。戏剧中存在着大量概念隐喻“People are animals”的语言形式。如李尔原本是万人之上、暴怒无常的“dragon(King Lear,1.1.123)”,在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分给了大女儿和二女儿后却遭到两个女儿无情的虐待,最终沦为一只可怜的“pelican(King Lear,3.4.74)”(塘鹅用鲜血喂养子女,直至鲜血流尽,丧失自己的性命)。而李尔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是长着金鳞的毒蛇(gilled serpent),她们用自己的毒牙(serpent tooth,King Lear,1.4.280)和毒舌(serpent- like tongue,King Lear,2.2.350)不断伤害李尔。在李尔看来,她们就是长着狼一样凶狠面孔(wolvish visage,King Lear,1.4.300)和恶狗之心(dog - hearted,King Lear,4.3.43 -46)的凶残恶棍(brutish villain,King Lear,1.2.76 -77),她们像狐狸(King Lear,3.6.22)般狡猾,用甜言蜜语骗取了他的财产和王国,又如同杜鹃(cuckoo)般忘恩负义,将抚养自己成人的如麻雀(sparrow)善良的老父亲赶出家门(King Lear,1.4.205 -208)。
大女儿和二女儿对待李尔的行为如同秃鹫般凶残(unkindness like a vulture,King Lear,2.2.323),连大女儿的丈夫都认为李尔的女儿是凶悍的老虎(tiger)。她们对父亲的不孝行为如同深海的恶魔,自相残杀(prey on itself like monsters of the deep,King Lear,4.2.50 -51)。这些生动而形象的比喻使得李尔两个女儿凶残的本性一次又一次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侧面烘托出李尔不幸的遭遇。这些生动的动物比喻,使戏剧的主题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2)作为刻画人物性格的工具
莎翁借助人们相对熟悉的动物的习性和特点,塑造剧中的人物或难以描绘的、人们不熟知的事物,从而达到语言简洁、形象生动的效果。如:
例20 Iago: O beware,my lord,of jealousy!
(Othello,3.3.167 -169)
例21 Emilia:But jealous souls will not be answered so:
(Othello,3.4.159 -162)
借助伊阿古和艾米丽两个角色之口,莎翁将嫉妒之心比作绿眼恶魔,使人丧失理智,自我毁灭。奥赛罗的悲剧在于其轻信伊阿古的捏造,理智被嫉妒所控制,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酿成悲惨的结局。将奥赛罗的嫉妒之心比作恶魔,为奥赛罗的悲剧结局作了铺垫。
又如,在《奥赛罗》中,当苔丝狄蒙娜发觉自己被奥赛罗冤枉后,勇敢地向丈夫表明了自己的忠贞,但失去理智的奥赛罗却认为自己妻子所谓的贞洁其实就是夏天肉铺的苍蝇,不仅肮脏,而且让人发呕(Othello,4.2.66-68)。奥赛罗没有直接否认妻子的忠贞,而是将其忠贞比作苍蝇,这样的比喻不仅表明了奥赛罗怀疑自己妻子,同时也表明他厌恶自己、憎恨妻子的内心情感。
三、结语
本文考察了莎剧中动物比喻的使用情形。研究表明,在莎剧中,动物意象往往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段完成其戏剧功能,这些修辞具体体现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比喻形式。在分析了三种比喻形式的语言呈现特点后,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对三种比喻进行了解读,总结出隐藏这些比喻背后的概念隐喻,即People are animals和Things are animals。剧作家正是通过思维层面的这两个概念隐喻组织了相关的认知活动,表现了戏剧的主题。至于这些比喻产生的原因及修辞功能,限于篇幅,本文未能作深入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莎剧作为戏剧文学经典,通过比喻方式使用了数量可观的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意象不仅丰富了莎剧语言的表现形式,更反映了剧中人物认识世界的方式。从修辞、认知的角度探究这些动物比喻,有助于我们感受莎剧的语言魅力,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戏剧的主题。可见,莎剧中的动物比喻值得莎学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研究。
[1]陆长缨.英汉动物名词联想意义的比较研究[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5(3):50-57
[2]喻云根,张积模.英汉动物词的比较与翻译[J].外语研究,1992(3):55-58.
[3]苏筱玲.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认知与语域投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84-86.
[4]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5]崔显军.语义功能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Hasler,J.“The serpent’s tongue”:Shakespeare and the actor[J].English Studies,1979,60(4):389 -401.
[7]Freeman,C.D.“According to my bond”:King Lear and recognition[J].Language and Literature,1993,2(1):1 -18.
[8]Chamberlain,G.P.The metaphorical vision in the literary landscape of William Shakespeare [J].The Canadian Geographer,1995,39(4):306 -322.
[9]袁宪军.哈姆雷特“to be,or not to be”的隐喻性[J].外国文学评论,2007(2):98-105.
[10]唐韧.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身体和自然概念的认知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 -94.
[11]Spurgeon,Caroline F.E.Shakespeare’s Imagery and What It Tells U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5.
[12]Clemen.Wolfgang.The Development of Shakespeare’s Imagery[M].London:Methuen,1977.
[1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5]李亚丹,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研究简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7]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18]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9]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0]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