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2019-05-24王鑫孙毅
王鑫 孙毅
(1.西安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陕西 西安 710128;2.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0 引言
隐喻和明喻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亚氏认为隐喻和明喻并无二致,两者唯一的区别仅在于“明喻比隐喻多了一个喻词而已”(Chiappeet al., 2003: 86),因此隐喻逐渐沦为明喻的缩略形式(孙毅 等,2018:5)。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兴起,Lakoff et al. (1980)创始了现代隐喻学,将隐喻提升至认知层面,并明确提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还是重要的认知方式;我们的所思、所行从根本上讲都是隐喻性的。不过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分割隐喻和明喻,而是将隐喻看作一个上位范畴,把隐喻和明喻全部置于该范畴之中。然而,隐喻和明喻的区分还是有必要的(彭宣维,2007)。从形式上看,二者呈现差异。隐喻与直义范畴化陈述一致,明喻与直义比较宣称吻合。例如,隐喻 “love is a journey”在表达上与范畴化陈述 “a peach is a fruit”相仿,明喻 “love is like a journey”在表达上同比较陈述 “a peach is like an apricot”类似。此外,从内容上看,隐喻并不仅是省略喻词的明喻。关于隐喻和明喻所表内容,有如下三种模型:比较模型 、范畴化模型和隐喻生涯模型。比较模型判定隐喻和明喻表达的均为比较宣称,彼此可以互换。范畴化模型 (Glucksberg et al., 1990;Glucksberg et al., 1993;Glucksberg, 2001)提出隐喻表达不是比较宣称,而是一种范畴化陈述,其喻体具有双重指代:既可指本义,也可指上义范畴。在隐喻中, 喻体指上义范畴,本义是上义范畴的原型,因而被用来转指上义范畴, 明喻表达的是比较宣称。例如,在隐喻 “music is medicine”中,喻体 “medicine”既指本义“治病的药物”,也指上义范畴“任何具有治疗作用之物”。由于 “music”是上义范畴的典型成员(原型),因而被用来转指该范畴,此喻表达的是一种范畴化陈述,即“音乐有疗效”。与之对应的明喻表达 “music is like medicine”中,喻体 “medicine”指本义“治病的药物”,该喻将“music”和 “medicine”两相比较,表达一种比较宣称,即“音乐像药物一样有疗效”。隐喻生涯模型 (Bowdle et al., 2005;Gentner et al., 2008)将比较模型和范畴化模型整合起来,指出新奇隐喻表达的是比较宣称,而规约隐喻表达的是范畴化陈述或比较宣称。
既然隐喻和明喻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差异,那么对于同样的本体和喻体,是何因素促使人们选用隐喻或明喻形式呢?比较模型将隐喻和明喻看作同样的表达。因此,隐喻 “my job is a jail”被降为明喻 “my job is like a jail”的简化形式,除了简洁性的考量之外,二者并无任何差别。范畴化模型认为,恰当性 (aptness)在隐喻的择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恰当性关涉喻体对本体特征的捕捉,捕捉的特征越多,恰当性越高。例如, “life is a valuable gift”中的喻体 “a valuable gift”抓住了本体 “life”的一些重要特征:宝贵、拥有其是幸运的等。然而,该喻并没有 “life is a journey”恰当,因其没有后者捕捉的特征多,比如,生命有目标,有终点,过程充满起伏曲折,有同伴等。隐喻生涯模型认为规约度 (conventionality)在隐/明喻的择选中起关键作用。该模型区分规约隐喻和新奇隐喻。规约隐喻的喻体既有本义也有隐喻义,如 “a gene is a blueprint”,而新奇隐喻的喻体只有本义,尚不具固定喻义,如 “science is a glacier”。隐喻生涯模型认为,新奇喻句偏好明喻形式,规约喻句偏好隐喻形式,随着新奇喻句渐向规约喻句演化,使用者的选择偏好也会随之改变。除规约度和恰当性两个因素外,Chiappe 等 (2001)还发现相似性和熟悉度对隐/明喻的择选影响同样重大。本体和喻体相似性越多,隐喻选择的可能性越大;同样,熟悉度越高,隐喻选择的可能性也越大。他们认为,虽然相似性和熟悉度都对隐/明喻的择选施加影响,但相似性比熟悉度更重要,熟悉度通过相似性产生影响。Chiappe 等(2003)探讨了恰当性和可理解性对隐/明喻的选择偏好,发现恰当性和可理解性都能预测隐/明喻的择选,但恰当性的预测性更强。
这些研究具有不菲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然而,纵观现有文献,我们发现先前研究往往只关注单一或双重因素,且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具体而言,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除个别研究外 (Roncero et al., 2016),已有研究大多只考虑两种因素对隐/明喻选择偏好的影响,比如恰当性和规约度 (Chiappe et al., 2003;Bowdle et al., 2005; Jones et al., 2006; Haught, 2013),恰当性和可理解性 (Chiappe et al.,2003),相似性和熟悉度 (Chiappe et al.,2001),而很少同时将两种以上的因素考虑在内,因而无法全面探明决定隐/明喻选择偏好的因素;其次,研究结果之间亦有抵牾之处。Zharikov et al.(2002)、Gokcesu et al.(2003)、Bowdle et al.(2005)、Gentner et al.(2008)、Thibodeau et al.(2011)等认为规约度而非恰当性是影响隐/明喻偏好的关键因素,而Kennedy et al.(1999)、Chiappe et al. (2003)、Jones et al.(2006)、Glucksberg et al. (2006)、Haught (2013)、Roncero et al.(2016)等发现恰当性而非规约度是影响隐/明喻选择偏好的关键因素。再次,先前研究选用的均为英语语料,受试都是本族语者,鲜有考虑二语学习者;最后,部分研究受试量过少,如Bowdle 等(2005)和Chiappe 等(2001)的受试都只有16个,样本量的不足制约着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有鉴于此,在前人基础上,本文拟通过实验方法,聚焦于恰当性、规约度和熟悉度,以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为受试考察此三种因素对隐/明喻选择偏好的影响,以期更加全面地探明隐/明喻选择偏好全过程。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恰当性、规约度和熟悉度对隐/明喻的择选是否有重要影响?(2)如有影响,哪种影响因素更加重要,换言之,哪种影响因素对隐/明喻的择选预测力更强?
1 实验方法
本实验旨在调查规约度、恰当性以及熟悉度三个维度在隐/明喻选择偏好中的作用。实验采用问卷形式。受试、语料和实验程序描述如下:
1.1 受试
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二语的某综合类大学2016级英语专业本科生121人(年龄19-23岁),其中,30人参加恰当性等级评定,50人参加规约度等级评定,41人参加正式实验。
1.2 语料的等级评定
用于评定等级的语料中名词性隐/明喻共79对,全部采用“名词A is/are (like)名词B”的形式。语料直接源自或改编自前人的文献 (Ortony et al., 1985; Gentner et al. 1997; Chiappe et al.,1999;Chiappe et al., 2003;Jones et al., 2006)。一组大学生对语料的恰当性评定等级,另一组进行释义语料,还有一组对语料予以规约度等级评定。具体如下:
1.2.1 恰当性等级评定
Chiappe 等(2003)及Roncero 等(2015)的研究显示,隐/明喻句的恰当性评定呈高度正相关(分别为r=+.85和r=+.82),因此,所有语料均以隐喻的形式出现。30名受试对随机语料的恰当性进行等级评定。恰当性指喻体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本体的重要特征 (Chiappe et al., 2001: 254; Chiappe et al., 2003: 52; Jones et al., 2006: 19; Thibodeau et al., 2011: 206; Roncero et al., 2015: 804),或曰,使用者将喻体的特征施加在本体之上的容易程度 (Ashby et al., 2018: 162)。恰当性等级评定为1-7级,1代表“毫不恰当”,7代表“特别恰当”。研究者告知受试在恰当的喻句中,喻体能抓住本体的许多重要特征,如 “kindergartens are (like) zoos”,不恰当的喻句如 “colleges are (like) zoos”。
1.2.2规约度等级评定
Therefore,whenthe column ofbecomes equal to zero.In this case,drops rank and the determinant ofis zero.Thustheestimation problem offrequency parameterscan be converted into a peak searching problem,which is given by
首先,请20名受试用一句话写出其对上述隐/明喻对的理解。然后,由两名老师从出现频率最高的释义中提取出喻体的典型喻义,采用 “anything that X” 的句式。例如,喻句 “lectures are (like) sleeping pills”的喻体 “sleeping pills” 的典型喻义是 “anything that puts you to sleep”。最后,请30名受试根据所提取的典型喻义对喻体进行规约度等级评定。规约度指喻体及其典型喻义之间的关联强度 (Gentner et al., 1997: 341;Bowdle et al., 2005: 204;Jones et al., 2006: 18;Roncero et al., 2015: 805)。例如,“money”的典型喻义是“任何重要的、有价值之物”,受试需判断 “money”与该喻义间的关联度。规约度等级为1-7级,1表示“毫不规约”,7表示“高度规约”。
1.3语料的选取
79对语料经标准化处理后,我们最终选取32对隐/明喻对作为刺激语料并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是恰当性高的隐/明喻对16对,另一组是恰当性低的隐/明喻对16对,每组又各分为规约的和新奇的隐/明喻对各8对。4组隐/明喻对的规约度和恰当性的平均值见表1。
规约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t (30)=6.383, p<0.0005, 表明规约喻体 (M=5.99, SE=0.067)确比新奇喻体 (M=5.37, SE=0.069)的规约度高。对恰当性进行2(规约度)x 2(恰当性)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3, 28)=1.494, p>0.05,这表明各组数据代表的总体方差相等,适合进行方差检验。恰当性的主效应显著,[F(1, 28)=121.748, p<0.0005], 表明恰当性高的喻句 (M=4.73, SE=.08)确比恰当性低 (M=3.44, SE=0.08)的喻句更加恰当,其他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表1 4组隐/明喻对的规约度和恰当性的平均值
注:括号里的是标准误。规约度等级为1(毫不规约)到7(高度规约),恰当性等级为1(极不恰当)到7(十分恰当)。
1.4实验程序
实验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请41名受试给32对喻句的熟悉度赋分。熟悉度不同于规约度。熟悉度指受试对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搭配的熟悉程度 (Blasko et al.,1993; Jones et al., 2006: 19; Roncero et al., 2015: 805)而规约度是指喻体及其典型喻义间的关联强度。因此,熟悉度对整个喻句而言,而规约度只针对喻体。一个喻句可能是熟悉的,但不一定是规约的,如“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也可能是规约的,但却不一定熟悉,如 “pawnshops are goldmines” (Chiappe et al.,2001:260; Bowdle et al., 2005: 204)。熟悉度等级有7级,从“1”(毫不熟悉)到“7”(非常熟悉)。在第二部分中,32对喻句同时以隐喻句和明喻句的形式出现。隐喻句和明喻句分居两端,中间用1-7级的量表隔开,二者左右排列的顺序随机。同样的受试判断是隐喻表达还是明喻表达更加自然,然后勾选相应的量表等级。受试被告知越是偏好左边的表达式,评分越靠近1,越是偏好右边的表达式,评分越靠近7。实验的两个部分交叉进行,一半受试先做第一部分,另一半受试先做第二部分。
2 结果与讨论
首先,我们考察恰当性和规约度对隐/明喻选择偏好的影响。恰当性、规约度与隐喻的选择偏好的平均值见图1。
图1 隐喻偏好等级评定
从图1可见,在规约喻句中,恰当性高的喻句的隐喻偏好等级评定 (M=3.90,SD=1.49)高于恰当性低者 (M=3.56, SD=1.08),在新奇喻句中,恰当性高的隐喻偏好等级评定 (M=4.21, SD=0.79)亦高于恰当性低者 (M=3.37, SD=0.82)。
隐喻生涯模型 (Bowdle et al., 2005)认为隐喻的选择偏好受规约度影响:规约喻句多用隐喻,新奇喻句多取明喻,然而在本实验中,规约句的隐喻偏好等级评定 (M=3.727, SE=0.318)甚至比新奇隐喻 (M=3.788, SE=0.223)还低。对数据进行了2(规约度)x 2(恰当性)方差分析,规约度和恰当性都是被试内和项目间变量,隐喻的选择偏好是因变量。结果显示(见表2),规约度的主效应在被试内和项目间均不显著,[Fp (1,40)=0.264, p=0.610], [Fi (1, 28)=0.026, p=0.873],表明规约喻句和新奇喻句的隐喻偏好等级评定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本实验结果与隐喻生涯模型不一致,规约喻句并不偏好隐喻表达;相反,规约喻句和新奇喻句都偏好明喻表达,即无论是规约喻句还是新奇喻句,明喻表达都较隐喻表达更加自然。范畴化模型认为,恰当性对隐/明喻的选择偏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恰当性越高,越偏好隐喻表达,恰当性越低,越偏好明喻表达。在本实验中,恰当性高的喻句的隐喻偏好等级评定(M=4.05)高于恰当性低者 (M=3.46)。换言之,受试认为恰当性高的喻句使用隐喻表达更加自然,而恰当性低的喻句使用明喻表达更加自然。恰当性的主效应在被试内显著,[Fp (1, 40)=20.885, p<0.0005], 在项目间不显著,[Fi (1,28)=2.358, p=0.136],表明恰当性高的喻句和恰当性低的喻句在隐喻偏好评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该发现支持了范畴化模型。规约度和恰当性的交互作用在被试内显著,[Fp(1, 40)=5.271, p=0.027],在项目间不显著,[Fi(1, 28)=0.428, p=0.518]。
表2 规约度恰当性的被试内和项目间分析结果
规约度和恰当性的交互效应显著,说明规约度如何起作用要受恰当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规约度和恰当性这两个因素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简单效应指一个因素在另一个因素水平上的变异(舒华 等,2008:94),结果见表3。
表3 规约度和恰当性的简单效应
表3显示,在高规约度水平上,恰当性的简单效应显著,[F(1, 40)=4.71, p=0.036];在低规约度水平上,恰当性的简单效应亦显著,并且显著性水平更高,[F(1, 40)=21.58, p<0.0005]。这些结果表明,恰当性效应受规约度高低的影响,同规约喻句相比,在新奇喻句中,恰当性的效应更强。
然后,我们接着审视熟悉度对隐/明喻选择偏好的影响。对熟悉度的等级评定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熟悉度的平均值M=4.41, 标准差SD=0.866, 标准误SE=0.0153。为了厘清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之间及其同隐喻偏好等级评定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
从表4可见,规约度和隐喻偏好等级评定的相关系数r=0.073 (p=0.689),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恰当性和隐喻偏好等级评定之间的相关系数r=0.413 (p=0.019),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恰当性高的喻句更偏好隐喻形式;熟悉度和隐喻偏好等级评定之间的相关系数r=0.459 (p=0.008),说明二者之间亦存在高显著相关。因此,熟悉度高的喻句更偏好隐喻表达。恰当性与熟悉度的相关系数r=0.820 (p<0.0005),说明恰当性与熟悉度具有高显著相关:恰当性高的喻句熟悉度也高,反之亦然。恰当性和熟悉度的显著正相关与Blasko et al. (1993)、Chiappe et al.(2000)、Jones et al.(2006)、Thibodeau et al.(2011)以及Roncero et al.(2015)相呼应。
从相关性分析不难看出,恰当性和熟悉度都与隐喻偏好显著相关,同时二者之间亦具有高显著相关。因此,恰当性和熟悉度都对隐/明喻的选择偏好施加重要影响。然而,单从分析结果我们还是无法洞悉恰当性和熟悉度中哪个因素影响更强。为了厘清恰当性和熟悉度哪个对隐喻偏好的效应更大,我们又对恰当性和熟悉度做了回归和共性分析(见表5)。通过共性分析,我们能够得到熟悉度和恰当性对隐喻偏好贡献的独有方差和共同方差并能解决恰当性和熟悉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共线性问题。
从表5可见,熟悉度和隐喻偏好的相关系数的R2(决定系数)为0.211 (p<0.01), 也即熟悉度能解释隐喻偏好21.1%的方差。21.1%的方差又可分解为4.4%的独有方差和16.7%的共同方差,亦即和恰当性共同解释的方差。恰当性和隐喻偏好的相关系数R2(决定系数)是0.171 (p<0.05),即是恰当性能解释隐喻偏好17.1%的方差。17.1%的方差又可分解为0.4 %的独有方差和16.7%的共同方差,也就是和熟悉度共同解释的方差。由此可见,隐喻偏好被解释的方差中大都是熟悉度和恰当性共有的,但熟悉度比恰当性的贡献更大。
表4 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与隐喻偏好的相关性分析
注:**p< 0.01 * p<0.05
表5 回归和共性分析结果
从以上结果可知,规约度不能预测隐/明喻的选择偏好,而恰当性和熟悉度均具有预测功能。因此,一方面,隐/明喻的选择与喻句的恰当性有关,恰当性高的喻句更倾向于隐喻表达,这一发现与Chiappe et al. (1999)、Chiappe et al. (2003)、Chiappe et al. (2003)、Roncero et al., Martin et al.(2016)相吻合。另一方面,隐/明喻的选择还与使用者对喻句的熟悉度有关。熟悉度越高,隐喻选择的可能性越大,熟悉度越低,明喻选择的可能性越大,该发现印证了Chiappe et al. (2001)的结论。虽然恰当性和熟悉度均对隐/明喻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但熟悉度比恰当性的作用更加凸显。恰当性唯有通过提高熟悉度才能对隐/明喻的选择偏好产生影响。喻句越恰当,其本体和喻体的特征就越容易被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经过反复使用变得越发为人所知。恰当性的作用正在于增加喻句的使用频率,提高其熟悉度 (Roncero et al., 2015)。因此,只有当恰当性对熟悉度施加影响时,才对隐/明喻的选择偏好产生重要的预测作用。这一结论与Chiappe et al. (2001)中的结果不甚一致。他们认为尽管熟悉度影响隐/明喻的选择偏好,但其只有通过相似性才能起作用。换言之,相似性而非熟悉度是影响隐/明喻选择的主要因素。然而本文的研究发现,熟悉度的影响更大。
以二语学习者为受试,在对大量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发现首先是熟悉度,其次是恰当性对隐/明喻的选择偏好施加显著影响而规约度的影响并不显著。该结果与比较模型和生涯模型不符,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范畴化模型,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现实参考价值。
3 结语
隐喻和明喻的选择并非任意,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本文聚焦于恰当性、规约度和熟悉度对隐/明喻选择偏好的影响,尝试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恰当性规约度和熟悉度对隐/明喻的选择偏好是否有重要影响?哪种因素的影响居于主导?恰当性关涉喻体对本体主要特征的捕捉,捕捉的特征越多,恰当性越高;反之,捕捉的特征愈少,恰当性愈低。规约度主要指喻体及其典型喻义之间的关联强度,关联强度越高,规约度越高;反之,关联强度越低,规约度越低。熟悉度指人们对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搭配的熟悉程度。本文发现:(1)规约度对隐/明喻的选择偏好不具备显著影响,而恰当性和熟悉度却起着关键作用;(2)熟悉度比恰当性对隐/明喻偏好的选择更为重要。
该发现与隐喻的比较模型和生涯模型不一致。比较模型认为隐喻是简化的明喻,人们选择隐喻只是出于简洁性的考量,所以,恰当性或熟悉度等因素对隐/明喻的选择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生涯模型认为规约隐喻表达的是范畴化陈述,新奇隐喻表达的是范畴化陈述或比较宣称,规约度在隐/明喻的选择偏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对隐/明喻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规约度的考虑。规约度越高,越可能选择隐喻;规约度越低,越可能选择明喻。但本研究显示:规约度对隐/明喻的选择偏好并未施加显著影响,规约度不能预测受试对隐/明喻的选择偏好,规约度高的喻句并不偏好隐喻表达。本研究结果支持了范畴化模型,认为隐喻表达的是范畴化陈述,明喻传递的是比较陈述,恰当性是影响隐/明喻选择偏好的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恰当性与隐喻的选择偏好呈显著正相关:随着恰当性的提高,隐喻偏好也随之提高。除恰当性外,熟悉度也是关键性因素,熟悉度高的喻句偏好隐喻形式,低的偏好明喻形式。这是因为对于不熟悉的喻句,我们一般会通过比较本体和喻体来描述本体的特征,而对于熟悉的喻句,我们则不需要经过比较的过程,而直接把本体当作喻体的一个范畴成员进行表达 (Chiappe et al., 2001: 253)。这表明,隐/明喻的选择是本体和喻体交互的结果,而规约度只是关乎喻体,对本体的考虑不够 (Jones et al., 2006: 20),因而影响甚微。相反,恰当性和熟悉度都是既关乎本体又涉及喻体,所以影响显著。不过,尽管恰当性和熟悉度都是预测隐/明喻选择偏好的重要指标,但回归和共性分析表明,熟悉度对隐/明喻选择偏好的预测作用更大。因此,熟悉度而非恰当性是影响隐/明喻选择的主要因素。恰当性能够提高熟悉度。恰当性高的喻句更易被人反复使用和识记,逐渐为人所知,习焉不察,并最终影响隐/明喻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恰当性并不单独起作用,而是通过熟悉度对隐/明喻的选择偏好产生间接影响。
总之,本研究的结果与比较模型和生涯模型不相吻合,而与范畴化模型基本一致。我们发现:恰当性和熟悉度在隐/明喻的选择偏好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熟悉度比恰当性的作用更大。与此同时,恰当性和熟悉度只能解释隐/明喻选择偏好一部分的方差,说明影响隐/明喻选择偏好的因素远不止于此,还需考察其他因素,比如相似性、抽象度等。此外,本文并未将语境涵盖在内,而语境对恰当性施加着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充足的语境信息可以提高恰当性 (Gibbs, 1994),因此,在有上下文语境的情形下,一些不甚恰当的喻句也可能会变得恰当。那么,在特定语境中,恰当性高是否仍然意味着隐喻偏好也未可知 (Chiappe et al., 2003: 65)。语境及其他因素的作用究竟如何,笔者将另文再叙,以期最终勾勒诱发隐/明喻选择过程的制约因子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