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探析

2015-08-15张永刚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干部人事干部队伍干部

张永刚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其中,关键在人,就是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把握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对实现党的十八大安排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干部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一、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思想

1.按“四化”方针培养选拔干部。用什么人,选拔什么样的干部,是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文革结束后,我国干部队伍存在思想混乱、干部文化层次低、管理能力差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邓小平根据毛泽东确立的德才兼备标准以及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着眼于当时我国实际,提出要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形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干部“四化”方针。“四化”方针的提出和确定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1980 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对毛泽东提出的“德才兼备”观点给予了新的注解。他说:“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2]同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他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3]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按照“四化”方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是干部“四化”方针首次写入中央全会文件。随后,被写入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多次强调必须根据“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原则,将那些德才兼备的人选进党的各级领导班子。由此可见,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干部队伍建设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干部队伍建设理论。实践证明,这种创新符合我国实际,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要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建设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是邓小平极度重视的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要从确保党的政治路线长期不动摇,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以及社会主义事业万古长青的高度,把建设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工作当作各级党委头等大事去抓。邓小平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解决干部年轻化问题。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培养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我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搞起来。“一定要真正把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上来,快点提拔上来。提拔干部不能太急,但是太慢了也要误现代化建设的大事。”[4]在谈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时,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始终保持党和国家活力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目标,活力与年轻化息息相关。针对当时党内有人担心年轻干部经验不足,提拔到重要岗位可能不能胜任,邓小平深情地谈到:“同志们回想一下,我们中间许多人当大干部、做大事,开始的时候还不是二三十岁?应该承认,现在一些中青年同志的知识,比我们那个时候并不少。经过的斗争考验少一点,领导经验少一点,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放在那个位置上,他们就会逐步得到提高。”[5]培养干部要走台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来,这对广大干部更全面的了解国情,熟悉专业,以及更全面的对干部进行考验是需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固守所谓走台阶的思想,特别是当发现一个好苗子时,尤其是年轻干部中出现的好苗子,要敢于突破,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6]实践证明,邓小平培养年轻干部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向前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人才保障。

3.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革是邓小平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脉络,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中,从原因、原则以及如何做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通过对比西方国家干部制度,邓小平指出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弊端,强调要通过学习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大力推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7]对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邓小平明确指出,要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干部能上能下,进口和出口通畅的管理机制,积极营造一个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8]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方向,邓小平认为:“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 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的情况,作出适当、明确的规定。”[9]在邓小平的推动下,1982年,党中央正式作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为了扩大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各级人事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中央出台并实施了“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党的十三大确立了我国干部人事分类管理的原则,提出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改革目标。与此同时,在干部的选拔、任命、交流、考核以及如何培养年轻后备干部等单项改革方面进行了试点。

4.要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工作。我国的干部数量多,如何有效的监督管理干部,是邓小平长期思考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因为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党内有些同志会因此居功自傲,脱离群众,党内会出现官僚主义,“为此,党除了应该加强对于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10]1957 年,在西安召开的干部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再次强调:“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接受监督。”[1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鉴于党的执政环境发生的新变化,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要管党,关键是要管好干部,就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的监督、管理。对于如何才能有效实现对干部的监督管理?邓小平认为不断发展党内民主非常重要。邓小平说:“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的传统作风……”[12]要通过不断建立健全法规体系,为有效监督管理干部提供制度保障;要改进监督管理干部的方式方法,形成上下联动的监管体系。就此,邓小平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他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13]

二、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实践经验

1.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重视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党管干部是党做好干部工作的核心抓手,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和灵魂,是保持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多次强调,只有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我国干部人事工作才能坚持正确方向,党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领导才能得到落实;要根据环境和任务的变化,在干部管理的具体体制、机制以及管理程序等问题上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干部管理工作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适应、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我们党坚持这一原则不动摇,通过不断调整、完善党管干部的方法,使党管干部逐步向管方向、管方法、管程序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干部管理体制的调整上,建国初期,我国采取了分部、分级的干部人事制度,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管理权限过分集中,中央管的太多,管的太死的情况。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及时对此进行调整,采取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方式,重新划分干部管理范围,将传统往下管两级干部调整为往下管一级,为干部管理松绑。事实表明,这种调整增强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活力,更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2.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提高干部队伍推进改革开放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干部人事工作必须与党的政治路线保持一致,要服务和服从于党的政治路线,这是邓小平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基本做法和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为了适应这个重大转变。邓小平及时对党的干部人事建设工作进行了重大调整,强调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服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适应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邓小平提倡在干部选用方面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改进干部选拔任免、考核考察以及监督管理措施。实践表明,邓小平提出的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不断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既使干部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广大干部推进改革开放的能力和水平。

3.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和完善干部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4]我国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根据党的执政环境的变化,坚持解放思想,不僵化、不教条,敢于开拓创新,积极探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改革创新是促进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工作取得成就的强大力量。正是在若干次的解放思想过程中,一些束缚人们思想的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被打破,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人事管理制度才得以建立。另外,邓小平还告诫我们,社会发展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变化,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要求,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个任务的提出,是坚持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的结果,同时,这个任务的实现仍然需要解放思想。

4.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规范化法制化。鉴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改革开放以后,在推动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时,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邓小平认为,所有问题“都要当作制度问题、体制问题提出来”,并且,要“考虑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基于此,邓小平从制度入手,提出了通过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最大限度地解决现存制度中的弊端。他指出,必须“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15]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 《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 和《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为了推动干部交流工作的制度化正规化,党中央又出台了《关于县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从制度方面对干部选拔任用予以规范。同时,邓小平非常重视制度的执行,把制度的执行作为重点问题加以考虑。根据他的要求,在一些原则性、指导性强的制度出台后,有关部门及时跟进,拿出具体的贯彻实施细则。正是由于邓小平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我国干部队伍规范化法制化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

[2][3][4][5][6][7][9][13][14][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6、361、324、324-325、324、225、331、332、143、326.

[8]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9.

[10][11][12]邓小平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5、270、215.

猜你喜欢

干部人事干部队伍干部
基于体制改革视角下的国有企业干部人事管理研究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弘扬石圪节精神 锤炼干部队伍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多措并举 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水利系统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探讨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探究
加强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全面促进人事管理创新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