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胡锦涛的国家利益观

2015-08-15秦正为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利益国家发展

秦正为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作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代表,胡锦涛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利益观,并且根据时代的新变化,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实践,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观。胡锦涛国家利益观既秉承了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又发扬了邓小平、江泽民国家利益观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而具备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鲜明特点。

一、胡锦涛国家利益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开始了其长达10年的主政时期。在这10年中,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胡锦涛的国家利益观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与这些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一) 以超级大国美国为主轴的西方国家的衰退和以中国为标志的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1.美国地位下降,世界进入不稳定的“无极化”时代,西方其他国家也逐渐出现颓势。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曾经一度踌躇满志、傲视天下,将其国家利益扩展至全球,大肆推行其新的全球霸权主义。1998年12月,美国推出《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大肆宣扬美国的目标是“领导整个世界”,决不允许出现向其挑战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美国在欧洲搞北约东扩,以至发动对南联盟的侵略战争,在亚太强化美日军事同盟,都是它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重要步骤。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赤裸裸的进攻性、侵略性、冒险性的军事扩张继续恶性发展。自然,美国的全球国家利益观和这种继续发展的冷战思维也遭到了各种力量的挑战。但是,“9·11”事件后,美国并没有接受教训,反而以“反恐”为名,继续发动、支持或参与了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2011年利比亚战争,并且炮制或参与伊朗核危机、朝鲜核危机,结果自己也被拖入了旷日持久的困境之中。与此同时,美国还大肆以输出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软控制”,实行永无时空限制、永无停息的“文化侵略”和“人权外交”。更为严重的是,2008年开始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经历了比1930年代大危机甚至更为惨痛的创伤。面对危局,尽管奥巴马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设法扭转局面,包括调整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但是,受到美国内外诸多矛盾的制约,如今成效甚微,进退两难。正因如此,有专家指出,新世纪头10年里,西方有“十个没料到”:一是没料到昔日所谓冷战的“胜利者”成为今日的“失落者”。二是没料到苏东剧变后,却“反常地标志着西方阵营的困境及在世界领导地位下降的开始”。三是没料到俄罗斯会“抵抗西方势力和西方价值观”,最后弃西方而去。四是没料到新兴大国如此快速进入世界舞台中心。五是没料到中国非但没有跟着苏联“垮台”反而“横空出世”。六是没料到“历史终结论”成为“历史乌托邦标志”。七是没料到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质化的幻想被打破。八是没料到“美国模式”、“华盛顿共识”遭遇“声誉扫地”之困。九是没料到这10年成为“美国焦头烂额的十年”和“西方失去的十年”十是没料到“世界对美国的改变远远超过美国对世界的改变”。[1]

2.新兴大国群体的迅速崛起。无论是人们热议的所谓“金砖四国” (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还是“希望五国” (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以及其他种种说法,都是对新兴大国崛起的标志性、形象性描述。随着新兴大国的群体崛起,即使原来发达大国所操纵的国际组织,如“七国集团”等似乎也在逐渐让位给“G20”。特别是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大国风范,令世界惊叹,使“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奇迹”更加引人瞩目。当然,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继续发展形势下,美国“独一无二”的地位并未改变,西方国家也不甘心其没落式微,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仍然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以及所采取的国际战略也会更加微妙。如何定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在发展好自己的同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如何为全人类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世界”?成为胡锦涛国家利益观形成的外在因素和国际判断。

(二) 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 美元,“黄金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继续快速发展。2003年,我国人均GDP一举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则越过了2000美元的关口,2008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节点,即有可能进入“黄金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很可能是“矛盾凸显期”,各种矛盾的激化,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乃至崩溃。这两种迹象和相关特征,不可避免地在中国有所表现。

1.中国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进入这个10年时,亚洲金融危机余波未平;10年结束之际,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然而,中国依然在2003年到2007年间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长,并通过果断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率先走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并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动力。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2001年至2008年间,中国在20国集团国家中不仅经济增长率最高,而且经济波动系数最低。特别是随着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7年超越德国、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神七飞天,2010年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世界在惊叹“中国奇迹”的同时,也发现中国的大国形象正逐渐耀眼。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大的“稳定器”。在影响乃至左右世界局势的“G20”、“G2” (中、美)、“金砖四国”、“三大力量中心”(欧盟1号、以俄罗斯为首的欧盟2号、中华联盟)、“三大帝国”(美、中、欧) 等新兴组合中,都闪亮着中国的名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势头。

2.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2003年,“非典”的肆虐以及此后持续不断的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成为这些问题和矛盾积累爆发的代表,特别是对长期以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提出了严重挑战和质问。

2004年,重庆万州事件;2005年,安徽池州事件;2006年,浙江瑞安事件;2007年,四川大竹事件;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2009年,湖北石首事件等代表性群体事件,反映了新时期新阶段社会利益的分化、社会关系的紧张、政府管理的不足等问题。

2000-2008年,陈水扁时代的“台独”;2008年,拉萨“3·14”事件为代表的“藏独”;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为代表的“疆独”等分裂活动,仍然对国家的统一安定构成严重威胁。2007年,重庆、济南的雷暴;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西南大旱等自然灾害,一直在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抗险能力。

2000年,毒大米事件;2003年,金华火腿事件;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6年,瘦肉精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10年,地沟油事件等公共食品安全问题,给中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提出了持续不断的重大课题。

陈良宇、田凤山、陈同海、朱志刚、程维高、刘方仁、张国光、李嘉廷、韩桂芝等一大批高官的落马,在验证和锻炼着我们党反腐防变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各种问题的涌现,加之国内外各种势力的介入,意识形态的斗争和争论此起彼伏,如从2006年的“西山会议”主张到2007年的“民主社会主义救中国”热潮,再到2008年的“普世价值”热以及所谓的“零八宪章”,如中国“威胁论”、“崩溃论”、“背离论”、“神话论”、“责任论”、“替代论”、“阶段论”、“失衡论”、“对立论”、“领导论”等等论调,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思,从而坚决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彻底回答“六个为什么”。如何更好地让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亿万人民?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安宁?成为胡锦涛国家利益观形成的基本要素和现实基础。

二、胡锦涛国家利益观的主要内容

胡锦涛的国家利益观,贯穿体现在胡锦涛的众多论述和中国的内外政策之中,尽管内容博大精深,但其主题却极其突出,特色极其鲜明。

(一) 坚持人民利益为上,实行亲民政策

胡锦涛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和面对时代要求的基本原则,始终强调“相依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2]为此,逐渐形成了新阶段以“三大意识”(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三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民主体观和群众利益观。

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刚结束,胡锦涛就率领新当选的中央书记处全体成员迎着飞雪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并要求全党“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3]。此后,胡锦涛始终一贯地多次或充满深情、或意味深长地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政治立场。”[4]“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5],要“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为群众诚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6]“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7]“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8]由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

胡锦涛“以人为本”的群众利益思想具体表现为: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此基础上,新一届党中央实行了“爱民、为民”、重在民生的亲民政策。如领导出行要简朴,公开报道重民生;非典流感、冰冻旱涝、地震泥流,天地无情党有情;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全面覆盖;连续多年的三农“一号文”,多予、少取、放活,中国农民逐渐实现了“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犯愁”;等等。“胡温新政”,是人们对这种亲民政策的亲切称谓和由衷认同。

(二) 坚持经济建设中心,实现科学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当代中国发展确定的主旋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核心。对此,胡锦涛始终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0]2011年,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今后,我们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11]

这就说明胡锦涛的国家利益观是建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础之上的,特色在于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12]

对于“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科学发展”的关系问题,尽管胡锦涛讲得非常清楚,但是,由于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围绕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产生了不少争议。很多专家认为,简单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法解决中国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未来中国应转向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并且近年来在中央重要文件中几乎从未缺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并没有被写入。加之近期中央密集提及“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似乎社会建设有取代经济建设的势头。不过,胡锦涛的“七一”讲话再次提出“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同时强调“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回应了公众关切,再次澄清了二者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胡锦涛早就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13]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坚持科学发展,二者并行不悖,实现“五个统筹”,努力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方式上下功夫,切实维护各个方面的发展利益,这是胡锦涛国家利益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突破和极大丰富。

(三) 坚持综合利益协调,构建和谐社会

近10余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也使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处于易发多发期。“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14]特别是就业、腐败、分配不公、社会治安等,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利益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15]

特别是在统筹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方面,要做到综合考虑、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要统筹兼顾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统筹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统筹兼顾群众在不同方面利益需求,增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全面落实;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统筹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使社会群体利益尽量和谐发展;统筹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的群体与得益较少的群体的利益,使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得到合理补偿,让发展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多数群众所共享,让社会不同群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特点和优势。

(四) 坚持互利合作共赢,建设和谐世界

面对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崭新理念。2005年4月,胡锦涛在雅加达亚非峰会的讲话中提出,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第一次向国际社会表达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愿望。2005年7月,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l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演讲,同年12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法国作了题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就“和谐世界”的理念内涵作了深入阐述,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渴望和平发展、愿做负责任大国,并希望与其他各国共建和平、繁荣、和谐世界的信息。

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是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冷静观察世界变化,深入思考全人类发展利益的重大战略构想。因为,联合国成立“六十年来,尽管世界发展还很不平衡、贫穷和饥饿仍在不少国家肆虐,但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减少贫困、促进发展的目标,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日益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是联合国的重要宗旨,也越来越成为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重要途径。”[16]此后,胡锦涛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这一理念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关于如何构建“和谐世界”,胡锦涛认为,要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要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也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要坚持包容精神,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要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应该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转让技术,增加援助,减免债务。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发展,广泛开展南南合作,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国将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17]

正因如此,“和谐世界”,是一种充满民主精神和大局意识的国际安全观,它真实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期待,它向世界昭示了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大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所做的价值思考和人文关怀。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和谐世界的理念实际上涵盖了中国迄今陆续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以及新环境观。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也是对国际社会关于中国今后走向的普遍关切的基本回应和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的坚决回击,更是对全球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前途命运的根本解读。在此基础上,“和谐地区”、“和谐亚洲”、“和谐非洲”等的渐起回应,正显露出“和谐世界”的价值所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普遍繁荣,不但符合各国的具体利益、共同利益,更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与其他国家利益观的根本不同所在。

三、胡锦涛国家利益观的历史意义

(一) 胡锦涛的国家利益观是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

1.求真务实是胡锦涛国家利益观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去做、去实践。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的根本特征和价值考量。因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就是关注实实在在的利益、扎扎实实地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恩格斯曾经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18]这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起点,也恰恰是人们最为现实、最为关注的利益问题。

2.胡锦涛对“求真务实”作了系统全面的阐释。2004年1月,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求真务实,并将其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起并列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他谈到,“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19]这不但把求真务实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而且以“四求”、“四务”概括了新时期求真务实的主要内涵,并提出了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根本依据和根本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

3.群众利益无小事,再小也要竭力去办。要时刻关注群众的冷暖,要诚心诚意、充满感情地去办好等等,成为胡锦涛实实在在解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的常用话语和鲜明风格。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20]这是胡锦涛国家利益观的最好总结,也是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的鲜亮名片。

(二) 胡锦涛国家利益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典型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既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观,更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国家利益观。

1.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最典型的就是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的国家利益观,也包括毛泽东时代的国家利益观。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国际关系上,强调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水火不容、不共戴天,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则必须高扬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必须服从于“工人阶级没有自己的祖国”,为此,可以牺牲乃至放弃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国内关系上,强调经济、文化等利益必须一切必须服从于政治利益,下级利益服从于上级利益,局部利益服从于全局利益,地方利益服从于中央利益,民众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甚至为了后者可以牺牲乃至放弃前者。正因如此,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下,国际关系一直较为紧张,东西方处于长期冷战对抗状态,甚至发生局部的热战;国内关系也一直紧张,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形成贫穷的社会主义、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而且,还经常提心吊胆、胆战心惊,生怕犯了政治错误、被上纲上线。

2.资本主义国家利益观。最典型的就是“莱茵模式”或“华盛顿共识”的国家利益观。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国际关系上,强调商业性、扩张性、“全人类”性,要求以全世界作为自己的活动舞台,力求把自己的国家利益扩张至全球;在国内关系上,强调天赋性、抽象性、“超阶级”性,认为天赋人权,人的各方面的利益是抽象的、单项的、静止的、永恒的、超阶级的,因而无产阶级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利益”进行斗争。正因如此,在资本主义国家利益观下,国际关系也一直较为紧张,到处充满暴力扩张、血腥侵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了不合理、不公平的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形成和长期存在,所谓的“全球利益”也只不过是个别大国的国家利益;国内关系照样紧张不断,强取豪夺、人人为己是天经地义,贫富分化、失业流浪是正常现象,人们对外反战反霸、对内要求权利的斗争此起彼伏、一直未断,所谓的“国家利益”只不过是少数利益集团的一己私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对内:强调政治经济文化、国家集体个人、长远近期、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利益综合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国家与国家、民族与世界等方面的利益互利合作共赢,构建一个崭新的“和谐世界”,从而为人类的终极目标,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胡锦涛国家利益观不仅吸收了历史上各种国家利益观的有益成分,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益观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特点和优势,因而成为典型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代表模型。

[1]孔根红.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红旗文稿,2011(3).

[1][2][3][4][5][6][7][8][12][13][1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84、364、624、373、372、372、850、850-851、729.

[9][10][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14-15、16.

[11][2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36.

[16][1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94、996-997.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猜你喜欢

利益国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利益与西瓜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