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5-08-15李孝阳
李孝阳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政教室,安徽 合肥 230037)
在《共产党宣言》 (以下简称《宣言》) 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表明《宣言》经受住了人类实践的考验和人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宣言》的方法论:唯物、辩证、历史地理解《宣言》 的基本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做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如果考虑到那时马克思已经基本完成《资本论》的全部写作并公开出版了第一卷,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的理论得到了科学的证明,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宣言》自问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的持久影响力。毫不夸张地说,《宣言》是它改变了当代人类历史的进程。“它的一切基本上至今还是正确的,有生命力而且有现实意义,就好像是昨天写的。”[1]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在《宣言》的指引下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今天,重新理解《宣言》的基本思想,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整体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宣言》是应当时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要求而撰写的,它全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等思想,为各国共产党和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学习《宣言》,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整体性,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1.《宣言》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整个学说的理论基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的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2]马克思也是科学家。作为科学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面向现实,立足无产阶级斗争实践、关注无产阶级历史命运是马克思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的理论是人类实践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生活和阶级斗争实践的产物,是来自于实践、指导实践并随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
列宁进一步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内在统一性。“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他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 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具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3]《宣言》正是为共产党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纲领、指导无产阶级斗争实践而作。《宣言》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它在全球的传播,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给资产阶级国家造成了沉重的压力,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践的水乳交融,不允许我们纯粹思辨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紧贴时代,在回应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宣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将《宣言》置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性。马克思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走过了一条十分艰辛的探索历程。最初,在大学期间,他一度痴迷于黑格尔哲学,参加了研读黑格尔的博士俱乐部,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撰写的博士论文体现了他崇尚理性、自由的思想倾向。大学毕业后,他投身报界,接触现实物质利益问题,导致他理性主义的世界观的坍塌,从而开始了对黑格尔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理论的批判,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相反的观点。因此,他从哲学研究深入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中。可以说,对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历史命运的关注,促使他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天国降到地上,迅速地抛弃了醉醺醺的唯心主义,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互动研究中又迅速批判和超越了一切旧的意识形态,创立了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
毫无疑问,处于思想革命前夜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具有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共产主义批判三合一的整体性特点。在系统地、大量地研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种文献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困》等研究成果,为无产阶级政党撰写的章程《共产党宣言》,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可以说,《宣言》不是纯粹的哲学著作,但无处不体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宣言》不是纯粹的经济学著作,但包含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宣言》不是纯粹的政治学著作,但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社会政治及政治学的发展。“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到《资本论》,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都融汇着这三大批判,而且都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社会,并由此构成‘超学科’的、作为‘一整块钢铁’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4]
但是,至今,还有人忽视《宣言》的这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认为当时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还不充分,对取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证还带有猜想性质。实际上并非如此。《宣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概述了由于世界市场、贸易、分工的发展,封建行会的经营方式如何转变为工场手工业,并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转变为现代大工业这一生产力的发展历程,指出伴随着这一发展而兴起的资产阶级代表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资产阶级所有制是历史地产生和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历史地走向灭亡,“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5]“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6]所有这些论述表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不但是哲学理性分析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内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既立足于现时代,又放眼于历史和未来”,[7]重新理解《宣言》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实践,特别是与无产阶级实践的密切联系,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集多学科优秀成果为一体的整体性特征,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首先,要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和世界生产生活实践,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研究,深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衰历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研究。如果脱离当代实践,无视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必然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会走入误区,沦为空谈。其次,我们要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理论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不是自封的,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它吸收了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要重视各个学科的具体研究,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推进这些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要有“超学科”的意识,超越学科界限,借助这些学科建设形成的具有时代内涵的学术成果,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重新理解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始终不夸大、不缩小、不放弃阶级分析法在现实中的运用
1.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讳言,《宣言》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未来走向的分析,对各种意识形态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攻击非难的反击,对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的批判,对各种非共产党的反对党派应有的态度分析,都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宣言》发表至今的一百多年来,人们也往往从阶级斗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强调阶级斗争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正是从《宣言》中读出了阶级斗争,运用阶级理论分析中国社会阶级状况,以此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人民大众进行革命的重要现实依据。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第一篇论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即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革命党作为群众的向导,必须分清敌友,领好路。“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8]其中,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摇摆性,对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具体分析,是非常准确、形象和客观的,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现实的一个经典范例。
2.在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革命和战争时代,从阶级斗争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抓住了阶级斗争,在纷繁复杂多变的现实中就不会迷失方向。由于剥削阶级和压迫阶级的反动统治,一旦生产力长期得不到发展,人们必然会推翻其代表的生产关系,代之以新的生产关系,于是,革命爆发了。而资产阶级恰恰反对从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观点看待中国革命,歪曲和丑化中国革命,美化西方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上对中国的侵略。例如,艾奇逊认为,中国人口多,土地负担重,政府无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所以发生了革命;西方新思想、新观念的输入,也是引起中国革命的原因。但是,“革命的发生是因为人口太多的缘故吗?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太多吗?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的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吗?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吗?”[9]是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因此爆发了革命。很显然,阶级斗争是日益走向没落和灭亡的反动派极力回避和否定的。
3.阶级理论必须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结合起来把握。在经历过东西方冷战、阶级斗争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曲折,中国日益走向现代化的现时代,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什么是阶级?阶级斗争理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唯一理论?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组成部分,放弃和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是错误的。但是,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0]社会结构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理论是唯物史观第一层次的理论,阶级理论是第二层次的理论。前者含蕴后者,坚持前者,必然要求坚持后者。“马克思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阶级斗争和生产方式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11]阶级是一个经济的、历史的范畴,作为对社会群体的划分,归结为人们在生产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特定的阶级与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阶级斗争作为人类历史的叙事方式,实际上就是坚持从现实生产生活实践认识历史。《宣言》中也正是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与大工业、分工、机器联系起来考察,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考察阶级的变迁,令人信服地指出,随着资本积累的加速,资产阶级彼此间的竞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等,加剧了资产阶级的分化,它越来越无法驾驭生产力的发展,其他中间等级随着大工业发展而日益走向灭亡。而无产阶级本身是大工业的产物,与大工业发展的紧密联系、与资产阶级的长期斗争中获得的大量思想文化手段,使无产阶级具有了区别于其他劳动阶级的先进性。随着资本积累的加速,他们的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同时,他们日益走向联合,“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12]消灭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现代奴隶制,便成为历史的必然。
4.理解阶级概念,不仅需要结构主义的视角,也要有历史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阶级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必须通过社会关系、过程把握。但阶级意识的成熟程度,影响特定阶级的历史作用的实现。运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现实,应该看到,在我国阶级矛盾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但阶级和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慎提慎用‘剥削阶级’以及‘剥削’、‘压迫’一类提法的同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强化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及其阶级意识,在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的同时,不断强化其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阶级基础”,[13]在重大社会矛盾上始终不放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是现阶段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14]在世界范围内“不是所谓‘文明的冲突’、或所谓‘全球性问题’决定历史的方向,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依然决定着当代人类的命运和出路,因而依然是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15]在西强东弱的整体态势下,无论国际国内社会矛盾,如果处理不当,阶级斗争都有重新激化的可能性。
三、重新理解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认识和分析阶级现象。认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唯心主义”,[16]这种以是否承认阶级斗争为标准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观点,是片面的。其实,早在《宣言》发表后的第四年,马克思在致魏德迈的信中就谈到了自己在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的基础上形成的阶级理论:“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 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7]也即是说,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才能科学认识和分析阶级现象;坚持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必然要求承认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必然的过渡,反对专政,企图从资本主义和平长入共产主义,注定是浪漫主义的幻想。
2.无产阶级专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为最终实现无阶级社会创造条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无产阶级专政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无阶级社会的手段,而这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因此,发展生产,搞好经济建设是无产阶级国家的基本任务。“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9]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消除资本私有制和自发分工导致的人的异化状态,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消除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
3.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实践,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教训极其惨痛。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20]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如何复杂变迁,中国不为任何外部压力和风险所惧,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科学发展,真正彻底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呈现出光明的前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学习《宣言》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应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建军根本原则和基本军事制度,更好地服务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
四、重新理解消灭私有制的思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共产主义毫不讳言要消灭旧式分工、私有制和阶级。马克思恩格斯甚至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1]然而,如何消灭私有制?可以不顾历史条件,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消除之吗?实际上,私有制的灭亡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如果还没有具备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即一定的生产力和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达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什么意义。”[22]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也曾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23]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所有制是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小资产阶级的、小农的所有制是低于世界历史水平的,是必然被资本所有制的充分发展消灭的,也只有资本所有制的充分发展才能消灭。如果单纯运用政治权力强力消除小资产阶级、小农等的所有制,那注定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
2.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地说明:不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人为地消灭一种生产关系,是不可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违背历史规律的。只有根据生产力的整体水平和发展现状,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动态的生产关系体系,才能搞好社会主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价值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在实践中肯定和恢复商品经济,到1992 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逐步得以确立。“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说的‘改革’就是给予资本在中国存在的合法性,而所说的‘开放’实际上就是迎合国际资本流入中国。”[24]以资本所有制关系为代表的非公有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再仅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益补充,而是和公有制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我们承认私有制的存在,注重发挥私有制特别是资本所有制的历史作用,但决不是向资本主义的妥协和靠拢。在缺乏唯物辩证思维的人看来,我们陷入了“资本崇拜”,不再坚持社会主义了。实际上,借助资本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然结论。只要牢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们就丝毫不用担心。马克思早就说过:“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25]公有制占主体决定了资本所有制的地位和影响,减轻了资本运动规律支配下社会财富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广大人民的痛苦。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重新理解《宣言》 中消灭私有制的思想可以看出,私有制是要消灭的,但不是现在,而是必须经过资本所有制的充分发展后才能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不能建立在小农所有制之上,必须经过充分的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起来。
五、科学把握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始终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
《宣言》 已经包含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部曲,即现代社会的发生学、现代社会的病理学和现代社会的未来学。它指出,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中逐步产生出来的,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历史的内在否定,它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历史地产生的,也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否定,历史地走向终结。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内在矛盾推动的结果,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矛盾运动,在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新的社会形态取代。也就是说,大工业的发展已经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物质经济条件、阶级条件、精神文化条件,资本逻辑必将崩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在此基础上,《宣言》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其最近的目标就是促成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成熟,认识自身解放的条件、进程和结果,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人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无产阶级专政最低理想的统一论者。“共产党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马克思主义者一刻也不脱离现实,总是从客观现实的矛盾运动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内在否定和自我否定的基本精神,从现实的否定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毫不讳言消灭私有制、阶级、国家,最终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但各国共产党领导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走向理想社会的具体道路必然是不同的,应根据各国经济发展、阶级斗争、历史传统等状况,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具体策略,把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26]“这种最终目标不是与过程相对立的抽象的理想,而是真实性和现实性的一个环节。”[27]唯物辩证法要求从过程和总体上认识把握当前目标和最终目标,反对割裂二者的关系。就当代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要立足当下,不能为了实现最高理想,超越历史阶段,急躁冒进。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尝试都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28]改革开放前,在一个时期内我们不顾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实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试图在不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资源、不经过充分的工业化、市场化的条件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共产主义变得遥遥无期。
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步走上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民族复兴出现了光明前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不从现实出发,空谈最高理想,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无助于最高理想的实现。正是有鉴于此,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的繁荣发展必然极大地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2.要坚定理想信念,不能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力的策略性措施,导致看不清历史大趋势,主动放弃无产阶级专政,放弃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在谈到德国共产党应联合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时,《宣言》强调:“共产党一刻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29]有人认为,当前改革成为世界潮流,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学习,资本主义也向社会主义学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和平共处,已经很和谐了,未来将是两种制度的融合,即社会趋同论,从当前党的文献中,也很少再看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提法。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面倒向资本主义的结果;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还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加大、腐败愈演愈烈等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自由化、民主化程度不够,需要加快经济领域私有化、政治领域民主化、文化领域普世价值化的进程。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
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放弃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失去了灵魂,共产党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价值。当前,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社会经济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等等,有效抵制偏离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只要我们胸中有了《宣言》,我们就会自觉地领悟我们所说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不是其他什么社会的‘初级阶段’,我们一方面不能超越这一‘初级阶段’,把将来要干的事放到现在来做,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初级阶段’,要把现在所做的一切视为进入‘高一阶段’的必要准备。”[30]“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31]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也一定会有力促进人类的解放。
[1]列宁全集:第2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3]列宁全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1.
[4]孙正聿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53.
[5][6][12][18][19][21][22][26][28][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284、284、294、293、286、93、87、303、306.
[7]陶文昭.论《共产党宣言》的时代性[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1).
[8]毛泽东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9][16]毛泽东选集:第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0、1487.
[10]列宁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5.
[11]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 新星出版社,2011:41.
[13][15]侯惠勤.科学的经典真理的旗帜一一读《共产党宣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
[14]曾祥云.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必然性[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4).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
[20]邓小平文选: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23][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24.
[24][30]陈学明.论《共产党宣言》在当今中国的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
[27]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5.
[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