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析

2015-08-15王凤丽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列宁农民

王凤丽 牛 丽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出党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民不仅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农民由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难以自然而然地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而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诚如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不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不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无法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对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学习研究列宁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现,“农民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1]他们散漫、愚昧、无知,不理解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只要绝大多数居民还没有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实施’社会主义的目的。”[2]要推进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 提高农民对社会主义认同度的需要

1922年,列宁在《论苏维埃共和国所处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中指出:“俄国完成了三次革命,但奥勃洛摩夫们仍然存在。”[3]“奥勃洛摩夫精神”一词是拖拉、怠惰、思想观念落后的代名词,代表的是当时俄国农民中普遍存在的消极、落后的文化心理。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到处都是宗法制度,奥勃洛摩夫精神和半野蛮状态占优势”的国家,[4]俄国人的奥勃洛摩夫习气是阻碍工人、农民和共产党人变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因素。虽然社会主义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途和旺盛生命力的新事物,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占俄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思想观念落后,其基本表现有二:一是由于知识有限,大多数农民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二是农民的政治辨别能力不高,容易被虚假的现象和蝇头小利所迷惑,在道路选择上易轻信资产阶级的许诺,被资产阶级所蒙蔽。基于此,列宁认为,农民在思想上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度不可能很高,这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为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 消解旧文化传统对农村侵蚀的需要

在农村地区,广大农民受旧文化传统的影响较大。旧文化是指沙皇农奴制时代遗留的封建传统文化与革命初期的俄国资本主义文化,[5]主要包括沙皇专制制度下的封建伦理道德、村社制度传统、宗教意识以及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观念等一系列文化现象。

1.俄国村社文化的影响。村社是俄国农民自发形成的共耕组织,在俄国历史上延续时间长达一千年。“农民被束缚在自己的份地上和自己狭小的村社里,甚至同临近村社的农民截然隔开”,[6]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村社职能有所变化,但是,并没有给传统村社带来实质性的变革。农民集中居住的村社,不仅限制了农民的交往范围,还限制了农民的交流方式,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阻碍因素。

2.小资产阶级观念的滋生蔓延。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之后,在个体小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逐渐形成了自私自利的观念和习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也逐渐泛滥开来。列宁指出:“俄罗斯民族在小生产条件下形成的,那种勾心斗角、互不信任、互相敌视、各行其是、尔虞我诈等恶劣风气,那些最根深蒂固的偏见,那种一成不变、世代相传的落后的习惯,就如同一座其重无比的大山,在现实中是很难轻易获得改变。”[7]而这种观念就把资本主义宣扬的“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口号体现得淋漓尽致。

3.沙皇专制下“忠君”思想的影响。俄国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在整个俄国,沙皇是最高权威,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沙皇政府压迫和剥削的对象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这就迫使农民形成了逆来顺受、畏首畏尾的“忠君”思想。许多“别里科夫”一样的人充当沙皇统治下的鹰爪,他们被视为“沙皇政府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8]他们把农民禁锢在受压迫、受剥削的封建伦理中,向农民灌输受剥削和压迫是命中注定的观念,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民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进步。

4.教会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俄国拥有深厚的宗教传统,沙皇利用农民的宗教信仰,把自己神化,宣称自己是农民的庇护者和拯救者,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列宁认为:“宗教是广大农民的鸦片,教导他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让农民憧憬死后的幸福生活;宗教是一杯精神上的劣质酒,饮了这杯酒就毁坏了自己做人的形象,不再要求多少过一点人样的生活。”[9]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虽然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并且大力宣扬无神论,但是,并没有完全磨灭宗教思想的存在。加上严酷的国内斗争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固有的革新与开放因素被窒息。因此,宗教和教会在农民群众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力。

3.抵制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需要。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由于受腐朽思想和旧文化的长期束缚,俄国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以及行为习惯都处于落后状态,在农村中存在诸多不良社会风气,如本位主义、自私自利观、宗教迷信思想以及奥勃洛摩夫习气等。就此,列宁指出:“必须同残余的破坏现象、混乱状态、可笑的本位主义的争吵作斗争,这应当是我们的主要任务。”[10]他认为,农民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要靠长期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来推动,要努力“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使他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那些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11]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对农民进行宣传和教育,才能使农民逐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意识,抵制不良风气,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 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原则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传播马克思主义,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当时俄国农村面临的最迫切任务。马克思曾说:“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正确的思想才可以启迪人民,而马克思主义正是挽救俄国的正确思想。列宁强调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沿着马克思主义道路走下去。为此,列宁提出要坚决抵制在教育领域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宗派主义错误思想。十月革命后,针对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对在教育领域加强党的领导的恶毒攻击,列宁论证了公开承认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文化领导的必要性,强调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坚持“公开承认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的基本原则,[13]从而使布尔什维克党不仅做政治和经济上的指挥棒,而且成为文化上的导向标。

(二) 必须坚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原则

在俄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苏维埃政权的稳固依赖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列宁在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农民并不是天然的社会主义者,他们并不理解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而且,在封建小农业生产条件下,农民习惯了重复,不喜欢甚至惧怕新事物。因此,为了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接受苏维埃社会主义思想,列宁指出:“我们应当赶快用我们的一切宣传手段、一切国家力量、一切教育、一切党的手段和力量来说服非党农民。”[14]在十月革命之前,布尔什维克党就经常派人到农村进行宣传和鼓动工作。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又派多批党员和先进工人到农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宁将这项工作称作“十月革命的、苏维埃革命的最伟大而不可破灭的成就之一”,[15]由此可见,列宁把在农民群众中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视为宣传和教育农民的一项基本原则和重要任务。

(三) 必须坚持与农民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列宁认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老式的讲解或举例说明什么是共产主义的宣传方法已毫无用处,必须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增进农民利益,以此向农民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列宁认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农民利益相结合的程度密切相关。他主张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做好恢复农业发展、开展土地革命、废除余粮收集制等工作。他还指出,要立足于农民和农村的实际,把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与农民的利益相结合,“这好像‘只是’一种宣传工作。其实这是最实际的革命工作,不如此就不能推进革命”。[16]总之,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重要原则,才能使农民努力的方向与党的政治目标相一致,使农民对社会主义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

列宁针对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受旧文化传统侵蚀严重等原因,提出了建立城乡互动的思想政治文化联盟、通过鼓动员宣传员向农民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向农民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料等措施,旨在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 建立城乡互动的思想政治文化联盟

列宁认为:“农民只有同觉悟的工人携手前进,才能获得土地和自由。”[17]他鼓励城市把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观念等带到农村,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建立城乡互动的思想政治文化联盟、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思想文化差异。在他看来,城市支援农村,发挥好城乡互动的作用,对于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1.加强城乡党支部的交流互动,实行对口帮扶。列宁主张城市党支部同农村党支部建立联系,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场合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帮助农村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列宁指出,城乡之间“不仅必须建立党支部,而且凡是在共产党员们一起工作或一起生活的地方,他们都应该团结起来,以便实现统一发动和统一行动,以便开展宣传工作”。[18]为促进城乡党支部的思想政治文化互动,实行对口帮扶,列宁提出:“在农村建立党支部,所有的城市支部都‘分配’给农村支部,使每一个‘分配’给相当的农村支部的工人支部”;[19]派遣城市党员到农村担任职务,以“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作用,实现城市无产阶级的专政,即对富有的、资产阶级的、进行剥削和投机的农民展开经常性的斗争”。[20]如果城乡之间能够有计划、有系统、有目标地加强思想文化交流与合作,那么,在它们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传播无产阶级先进思想文化的畅通无阻的通道,必将有利于农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水平。

2.组建以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列宁认为,纯粹依靠城乡党支部联系的渠道未免有些单一,一般来说,城市工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比农民高,所以,应当积极发挥其作用,以促进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此就必须在工厂工人中组成许多以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21]列宁主张发挥城市青年团、工会等团体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的社会主义知识传播和教育发展。他一再鼓励城市青年团、工会等与农村中的贫苦农民组织、农村无产者和半无产者的特种工会等农村组织进行文化交流,在它们之间建立一种友好互助联系。针对城乡团体的文化交流,列宁认为,农村可以适当吸收和借鉴城市开展的文化活动,使农民树立共产主义思想观念。例如,农村可以在城市文化团体的帮助下,吸收和借鉴在城市轰轰烈烈开展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提出,要积极吸收和借鉴这一活动,使广大农民在劳动中体会什么是共产主义。“我们能够而且应当利用我们的政权使城市工人真正成为在农村无产阶级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人。”[22]只有这样,才能使城乡互动的思想政治文化联盟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开展。

(二) 通过鼓动员宣传员向农民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列宁非常重视通过鼓动员和宣传员对农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他曾经指出,每一个“到农村工作的党的鼓动员”,都“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同普遍军训的工作和政治委员的工作配合起来,他应该把自己看作国家政权的代表和俄国执政党的代表,宣传和鼓动对象是一个带有妥协性和动摇性的农民阶级。他在农村不只是宣传员和教育者,同时还是督促人员,督促那些不闻世事的教师和几十个几百个政治委员来参加党的鼓动。”[23]列宁主张,宣传员和鼓动员在农村进行宣传和鼓动时,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组织工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对农民的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得到思想教化和灵魂启迪,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鼓动员和宣传员除了向农民灌输方针政策之外,要联系农村实际,努力回答农民关心的问题,向农民讲明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宣传社会主义的目的、责任以及相关的政治常识。据统计,1918年12月—1920年12月,苏俄在全国范围内共开辟了包括农村在内的20条宣传专列和宣传客轮专线,共举办上千次大型知识讲座,散发报纸和传单300万份。[24]实践证明,鼓动员和宣传员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 向农民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料

列宁认为,要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养,首要工作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为此,就必须向农民提供必要的可资阅读的文化资料。他指出:“光认得几个字是成不了大事的。我们需要大大提高文化。必须使每个人真正能够运用他的读和写的本领,必须使他有东西可读,有报纸和宣传小册子可看,必须合理的分配这些书刊。”[25]列宁认为,报纸不仅有利于农民识字、促进农村扫盲工作的开展,还可以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成为真正的人民的政治报纸”。[26]但是,农村的报纸数量太少,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因此,列宁十分重视报纸在农村的发行和推阅工作。此外,列宁还主张通过编写和发行小册子供农民阅读,以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18年12月,他就编写一套工农读物的小册子作了具体指示,其中不乏对具体问题的指导,如要求煤炭开采专家编写关于煤炭开发的小册子以供农民阅读。他还特别指出:“叙述要非常通俗,是给文化程度极低的农民看的。……该读物提供的材料应当做到可供当众宣讲,也可供家庭阅读,可以单篇翻印,也可以稍加补充译成其他语言。”[27]列宁多次强调,必须搞好小册子的发行工作,以供农民阅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进而使农民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整个苏维埃社会建设情况。[28]

同时,列宁要求要“更广泛和更经常地利用电影进行生产宣传。”[29]关于电影放映工作,他还提出过非常具体的建议:一是要放一些有宣传教育性质的影片,如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策、国际联盟的政策、柏林的饥民等,使电影为社会教育工作服务。二是可以适当放映一些有宣传教育意义的照片,并在照片上写上有教育意义的文字,使农民受到教育和鼓舞。三是必须对电影进行严格审查,提倡有进步意义的、内容健康积极的电影,严禁反革命的、淫秽的电影。

[1]列宁全集:第1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0.

[2][16]列宁全集:第2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6、156.

[3][19][21][22]列宁全集:第4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13、360、380、359.

[4]列宁全集:第4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16.

[5]许蓉.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论述[J].理论导刊,2012(10).

[6]列宁全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82.

[7][11][13][20][23]列宁全集:第3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00-101、401、402、28、140.

[8]刘萍. 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爪—试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J].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9]列宁全集:第1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4-135.

[10]列宁全集:第36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20.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4.

[14][25]列宁全集:第3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8、56.

[15]列宁全集:第3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0.

[17]列宁全集:第1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12.

[18]列宁全集:第60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70.

[24]T·C·格奥尔吉耶娃. 俄罗斯文化—历史与现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31.

[26]列宁全集:第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

[27]列宁全集:第3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96.

[28]孙迪亮. 富农之道: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329.

[29]列宁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列宁农民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
人民出版社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