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白腐病防治技术
2015-08-15王继廉李玉花
王继廉,李玉花
(1.宾川县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 宾川 671600;2.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云南 宾川 671600)
葡萄白腐病又称腐烂病,是葡萄生产上危害严重且常见的半知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白腐盾壳霉菌。
1 症状
葡萄白腐病主要危害果穗、叶片和新梢。白腐病无论侵染果实、穗轴还是新梢,在潮湿的情况下,都有特殊的霉烂味,这是此病区别于其他病害的主要标志。
1.1 果穗感病症状
大多先发生在接近地面的穗尖处,以后逐渐向果粒蔓延。发病初期,在小果梗或穗轴上生有褐色、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蔓延扩大。感病后果粒变色情况因品种而不同。一般是果粒基部先变为灰褐色软腐,2d后全粒变褐腐烂,5d后果面密生灰白色小粒点,果梗干枯缢缩,严重时常全穗腐烂,果粒受震动时容易脱落。有时,病果逐渐失水干缩成为深褐色有明显棱角的僵果,悬挂枝上,经久不落。
1.2 新梢发病症状
一般出现在组织有损伤的地方,如一年生枝剪口、新梢摘心处及穗梗着生处或新梢与铁丝摩擦处;从基部发出的徒长枝,因组织幼嫩,易造成伤口,也易发病。一般感病后,病斑呈淡褐色,水渍状,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以后逐渐扩大,其上长出密且匀的白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部干枯并与木质部分离;后期纵裂成乱麻状。有时因病斑上端产生大量愈伤组织而形成瘤状物,使病枝上端的叶片变黄或变红色,直至干枯死亡。
1.3 叶片发病症状
多从叶尖、叶缘开始。病斑初期呈水渍状淡褐色或暗绿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其上呈现深浅不同的轮纹,以后逐渐向中心扩展,形成具有同心轮纹的病斑,病斑干枯后容易破裂,有时上面产生灰白色小粒点。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也能在枝蔓组织中越冬。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器内的分生孢子借助风吹、雨溅、昆虫等传播到当年生的枝蔓和果实上,通过伤口或皮孔侵入组织内引起初次侵染。以后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不断散发,引起再次侵染。近地面的果穗轴、果梗最先发病。篱架比棚架发病重。5~9月发病较重。
3 防治技术措施
3.1 选育和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情况,开展好引种和选留工作,选育出抗病品种和在无病田中留种是切实可行的办法。选用抗病品种,宾川县7、8月份高温多雨,易于病害的流行,应以选择抗病、丰产、优质、耐运、大粒的品种。
3.2 搞好预防工作,严格种条、种苗和土壤消毒
种条采回后,用多菌灵800倍液进行消毒。定植前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3%~5%的硫酸铜溶液喷雾或浸泡苗木3min。在冬季喷施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对全田地面及枝干进行消毒的基础上,于萌芽前,5月初6月中旬用敌克松、福美砷或三环唑进行土壤消毒,降低土壤病原基数。搞好预防工作,减少病害发生。
3.3 加强栽培管理,改善葡萄田生态条件
1)避免栽植过密,影响通风、透光。长势强的品种行距不低于1.7m,株距不低于0.6m,中等长势的行距不低于1.5m,株距不低于0.5m。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抗性,追肥以“集中用量,集中次数,综合营养”的方式进行。
2)及时摘心、绑蔓,除副梢和中耕除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近地面和架面空气湿度。
3)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水位,提高土壤通透性,保护根系活力。
4)秋冬季和初春,及时清理果园中病果、僵果,病虫枝条,病叶等病残组织,减少果园初侵染菌源。
5)结合冬剪,将剪下的枝条和早落的病残枝叶全部打扫出葡萄园,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病源。剔除成年葡萄树树干上的老皮。
6)两段式三膜覆盖,隔湿防病。实践证明:覆膜后可降低空气和株间湿度,避免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减轻土壤中病菌与植株接触,有效控制葡萄白腐病的危害。生产上,宜采用两段式三膜覆盖,隔湿防病。即:萌芽前施肥后墒面覆膜,幼果膨大期,揭膜施肥后重新盖膜,果实套袋后,在植株上面覆膜的三膜覆盖技术,降低空气和株间湿度,避免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减轻土壤中病菌与植株接触,达到有效控制葡萄白腐病的危害,又能便于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很好的满足葡萄生长。
3.4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白腐病主要危害果实和穗轴,也危害枝蔓和叶片,近地面的果穗的穗轴,果梗最先发病。在5~9月果穗期及发病初期交替使用25%丙环唑、50%丙环唑、三环唑+井岗霉素、40%氟硅唑乳油+25%腈菌唑、代森锰锌、瑞毒锰锌、福美双、百菌清、白腐灵等药剂喷雾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