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隐逸风尚及其政治成因

2015-07-24贾学义赵建坤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门阀晋书士族

贾学义,赵建坤

(1.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2.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一、魏晋南北朝隐逸之风蔚然成荫

“隐逸”这个词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隐逸现象也在先秦时期存在,再历经秦汉时期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很高的发展程度。从正史《隐逸传》的描述中可见对隐逸之盛誉。《晋书》的《隐逸传》载:“古先智士体其若兹,介焉超俗,浩然养素,藏声江海之上,卷迹嚣氛之表,漱流而激其清,寝巢而韬其耀,良画以符其志,绝机以虚其心。”[1]P2425《宋书》的《隐逸传》载:“史臣曰: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曲道,借誉期通。若使值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2]P2297《南齐书》的《高逸传》载:“故有入庙堂而不出,徇江湖而永归,隐避纷纭,情迹万品。”[3]P925《南史》的《隐逸传》载:“或虑全后悔,事归知殆,或道有不申,行吟山泽,皆用宇宙成心,借风云以为气。求志达道,未或非然,故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4]P1856《北史》的《隐逸传》载:“论曰:古之所谓隐逸者,非伏其身而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智而不发也,盖以恬淡为心,不皦不昧,安时处顺,与物无私者也。”[5]P2917这既表明了史界对于隐逸风尚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隐逸风尚的兴盛程度。

《三国志》、《北齐书》和《周书》当中没有《隐逸传》,而《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魏书》、《南史》和《北史》当中记载的隐士共有143 位,除去重复记述的31位,还有112。这仅是正史当中记载的隐士,还有一些正史中没有专门记载的还有很多。此时期正史传的隐士具体见表1。

二、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的政治成因

(一)社会动乱

由于西汉时期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有统治地位,士人们崇尚入世而非出世。从东汉末期开始,不同阶级之间及阶级内部的争夺变得激烈,很多士人宁愿隐于山林江湖也不愿涉身政治,尖锐的社会矛盾日益造成“贤士伏处大山堪岩之下”的局面出现。汉末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连绵不休,接踵而至,黄巾起义,董卓之乱,三国鼎立,司马篡位,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南北对峙,遭殃最深的是普通百姓,忍饥挨饿,痛苦不堪。黎民百姓为了逃避战乱被迫迁徙,除了普通百姓外,也不乏世家大族。《三国志》卷二一《卫觊传》载:“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6]P610《晋书》卷一〇〇《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于时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1]P2628《晋书》卷六七《郗鉴传》载八王之乱时“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贴。鉴后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咸相谓日:‘今天子播越,中原无伯。当归依仁德,可以后亡。’遂共推鉴为主。举千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1]P1797《晋书》卷九二《袁宏传》评论:“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1]P2393兵荒马乱背景之下士大夫出仕不易,倒不如把自己隐藏起来散逸于野。

表1 正史传的隐士

(二)政治迫害

封建士大夫还要忍受频繁的政治迫害。汉末以来,派系林立,权争激烈,如司马氏篡位,八王之乱,王敦、苏峻叛乱,桓玄、刘裕篡立,萧道成篡宋、萧衍篡齐、陈霸先篡梁,河阴之变等政变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权争当中,当权者往往排除异己,大开杀戒,士大夫死于非命者并不在少数,史料中可见的孔融、郭璞、祢衡、欧阳建、杨修、丁仪、刘瑶、嵇康、张华、石崇、丁厦、陆机、潘岳等名士们都惨遭杀害。在此种情形之下,士人们大都失去了心理平衡,与其天天惴惴不安,还不如隐逸过得逍遥自在。但归隐之路也并不平坦,王羲之曾说:“古之辞世者,或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1]P2102王文舒也曾感叹“若夫山林之士,夷叔之伦,甘长饥于首阳,安赴火于绵山,虽可以激贪励俗,然圣人不可为,吾亦不原也。”[6]P746可见隐逸之路充满艰辛。尽管艰辛,但是汉末大乱之后,士大夫们还是纷纷退隐,这种洁身自好的行为受到社会赞誉,俨然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刘大杰先生的一席话说得颇为精辟,“难怪郭泰、袁闳、申屠蟠之流,有的住土穴,有的躲树洞,都做了《高士传》中的高士。难怪魏、晋文人,故意装聋卖哑,寄情药酒,或文尚曲隐,或诗杂仙心,或挥坐以谈玄理,或隐田园而乐山水。”[7]P232可见政乱进一步促使隐逸风尚的出现。

(三)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是以宗族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东晋末至南北朝逐渐衰落。魏晋时期的士族由东汉豪族地主发展而来,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首先,门阀的地位在政治法律上得以确立;其次,门阀士族还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等级界限十分明显。而门阀以外的庶族地主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世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时期是门阀世族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的建立和稳固,是在南北大族的支持下实现的,士族门阀在东晋政权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王导、王敦兄弟,因拥立有功得以掌握机要,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东晋实际形成了皇帝与大族共同执掌政权的局面。士族内部及士族与寒门之间的等级差别进一步扩大,界限更加森严。士族在交友、婚宦等方面都同寒门区别开来,并重视家谱编纂和礼法门风,以防止清浊混流,维护自己的特殊地位。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虽势力大减,但是仍有相当的权力。这就导致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政治特色,一般士人很受打压,无法在政治上施展拳脚,只好归隐山林,归隐田园。

(四)提倡孝道

“孝”在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制度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士族门阀的地位得到稳定之后就大力提倡孝悌之义,这样,“孝”就成了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一环。《晋书》卷六七《温峤传》记载:“除散骑侍郎。初,(温)峤欲将命,其母崔氏固止之,峤绝裾而去。其后母亡,峤阻乱不获归葬,由是固让不拜,苦请北归。”[1]P1786这样士人们就可以以尽孝的名义而选择隐逸生活,从而不履行为官或尽忠的义务,“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隐士们最终选择了“孝”而放弃了“忠”。 这正如张旭华先生所言:“两晋统治者为了提倡孝道,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对汉魏以来的传统五礼特别是丧葬礼制进行了调整,并以儒家提倡的孝道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且还通过司徒府和州郡中正主持乡里清议,对违反丧纪和不遵孝道者予以无情揭露和严厉处罚,从而使司马氏标榜的‘孝道’无论在礼制和实践方面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并且更加具体化和制度化了。‘以孝治天下’和中正清议,对于弘扬孝道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8]P175一语中的,坚守传统的隐士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孝道。

(五)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隐逸风尚的形成。自东汉末叶、黄巾起义和董卓之祸以后,天下大乱,战祸蔓延至全国,百姓颠沛流离,辗转迁徙,过去西汉所实行的察举征辟制度因战乱而不能实行,改革选官制度已是势在必行。曹丕称帝之后,采取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通过品评,将地方的士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地政府去做官,吏部根据小中正及大中正所核定的人才等第和评语来斟酌任用,这样一来,官吏的任用和升降有了客观的标准。九品中正制将所有人士重新立品,将不良分子除去,避免党派的增大,地方官吏全由中央委任,削去州牧郡守直接用人之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结党营私之弊。九品中正制的另一优点是巩固中央集权,由于中正官是中央官员,是由中央直接委任的,选举权便复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但是到了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很快被实力雄厚的门阀士族所把持。东晋南朝时期,豪门大族把持了几乎所有的高官显职,掌握品评的中正官们也由他们直接任命。门第出身成了唯一的品评标准,从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蜕变成门阀统治的工具。诚如段灼上疏所言:“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1]P1347也正如张旭华先生所言:“自魏晋以来,不仅社会等级中有士庶之分,而且职官制度中也有清浊之别,因此,上品和下品既是区分士庶等级的分界线,又是辨别官职清浊的分水岭,本质上是分属于清流和浊流两大任官体系,这就是当时选官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其重要特色。”[9]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度对于士人仕途的影响之深。这些高门子弟大多是在玄学清谈的氛围当中成长起来的,但是他们身在廊庙,却心在山林,但求放达,而不勤政务,且看不起勤于政务的人,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助长了魏晋隐逸风尚的形成。

总之,魏晋南北朝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朝代众多、更迭频繁导致战争频仍、民不聊生;门阀政治色彩浓厚,高门大族把持朝政;推崇孝道,选择隐逸;九品中正制盛行,门第成为评定人才的重要依据,寒士晋升异常艰难。凡此种种,都是此时期隐逸风尚盛行的重要引擎,隐居生活让士人远离战争、远离纷争、远离政争、远离迫害,尽管艰难,但逍遥自在。隐逸风尚盛行不是偶然,而是历史使然、时代使然。

[1]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8]张旭华.魏晋南北朝官制论集[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9]张旭华.魏晋时期的上品与起家官品[J].历史研究,1994,(3).

猜你喜欢

门阀晋书士族
闻鸡起舞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史学的特点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开创科举破门阀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枕戈
天下第一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