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引导,自主探究
2015-07-22王美庆
王美庆
[摘 要]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学好它,需要不断地通过思维、探索解决一系列问题,而这一切需要教师的引导. 文中,笔者提出了“动态引导,自主探究”的初中数学教学思想,并结合日常教学经验详细论述了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以期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给出一些借鉴.
[关键词] 自主探究;动态引导;初中数学
问题综述
1. 问题的提出
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栋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由学生去做. ”这番话告诫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环节.
然而,受传统教育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问题仍然十分多,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提升作为其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是将学生的解题能力、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因此,在实施教学的环节中,频频出现“题海战术”“满堂灌”式教学,这使得初中数学的教学出现了“高耗低效”的状况.
情境1:“填鸭”式教学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这一节内容……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赶进度,授课速度十分快)
情境2:“题海战术”式教学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习题课!请大家注意黑板……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若干习题,并一一进行讲解. 然而,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归纳,整个环节“就题论题”,一节课时间不长,教师却讲了十几道习题)
情境3:假“自主探究”教学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将大家分为3个小组进行自主探究,稍后请给出你们讨论的结果.
(接下来,教师根据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合理搭配,分为3个小组,要求他们进行自主探究、讨论)
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讨论有了结果……
生1:老师,我们这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
师:你们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致!
生2:老师,我们这组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解答……
师:还是和标准答案有出入!
……教室陷入沉寂.
师:算了!大家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还是我来为大家讲解吧……
2. 问题的分析
情境1完全是“填鸭”式教学的真实反映,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采用了“独角戏”式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意识自然无法得到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厌学情绪容易滋生.
情境2是一种“题海战术”式教学方式的表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师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整个教学过程陷入“高耗低效”的怪圈.
情境3中,看似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教学场景,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却将标准答案作为衡量学生探究结果的唯一标准,最后还是以主观讲解作为授课的主要形式,因此,“自主探究”授课效果完全没有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想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探究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在授课前做大量工作,创新教学思路,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授课流程,从而使“自主探究”教学效果真正体现.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动态引导,自主探究”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分组合作探究,体验“交流互
动”乐趣
自主探究教学的精髓在于:让学生充分享受自我学习、自我发掘答案的乐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中学”,教师的主观性过于强势,学生很难获得充分的探究学习机会. 笔者认为,在授课环节,教师应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混搭,让他们在交流、探讨的氛围中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并获得数学理论知识.
情境4——
师:同学们,圆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我们如何有效计算它的表面积呢?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开始讨论,借着大家好奇心的上涌,我便适时开展了分组探究教学流程)
师:大家不要慌!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小模型!
(接着,我将课前准备好的一些大小不一的圆锥模型拿出来,并将班上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探究)
小组1的学生:我们将这些模型拆开来看一下吧,说不定会找出“秘诀”!
小组2的学生:我们用工具量一量,也许能将圆锥分为若干个可以测量的图形,然后再计算它的表面积!
此时,我便在各个小组之间游走,一方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出建议,另一方面给他们做一些正确的引导.
最后,我将大家讨论的结论进行汇总,得出了最终的结论:利用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推导圆锥表面积的效果是最好的!
分析:在分组交流、动态探究的教学场景中,大家学习的主动性能够被热烈的探讨氛围激发出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也会在不经意间获得提升,最终在合作、交流、愉快的氛围中吸取数学知识养分.
创意设问探究,体验“自主创
造”情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做到善于发问、策略性发问,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知识的海洋. 笔者认为,教师的策略性提问也是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的发问模式可以“不拘一格”,且力争“形式多样”,而采用创意设问的模式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探究性学习,则显得更具新意,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创意设问的引导下逐渐体验到“自主创造”的情趣.endprint
情境5——
师:今天我们学习“求代数式的值”. 在课程开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请每一位同学将你的出生月份乘5再加上11,结果再乘2减去22,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便能在1秒钟内说出你的出生月份!大家信不信?
(这个导入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而由于大家刚刚接触代数式,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于是立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开始了自主探究学习过程)
此时,课堂上学生们的探究氛围异常浓烈,纷纷说出了自己关于刚才那个问题的看法,只是由于接触代数式的时间不长,很少有人推导出真正的答案.
师: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很浓烈啊!
(接着请一位推导正确的同学上黑板把正确答案写出来:(5a+11)×2-22,化简后便得到10a)
看到这个式子,大家恍然大悟,纷纷动手探究验证,并提出了其他代数式,问题的研究进入“白热化”.
分析:一个富有创意的游戏勾起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也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铺垫,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动手实践,将等式“再创造”,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课后实践探究,体验“学用一
体”真谛
将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用在实践中,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也是自主探究教学的重点.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情境的创设,也要注重课后环节自主探究情境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学用一体”的真谛.
情境6——
师: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是一节重要的内容,今天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同学们便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统计与概率学的知识了!
此时,有学生会有疑惑,不知道怎么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指点一下.
师:我们以组为单位,第一大组的同学回家后利用统计学知识统计一下你家里每月的开销情况,第二组同学回家后利用互联网知识搜索一下概率论在数学中的应用;第三组同学……,明天上课前,哪一组最先将搜集调查的结果告诉我,我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奖励+实践的“诱惑”模式将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课后,同学们纷纷利用手头的资源和所学的课堂知识开始了自主探究,后期的效果也良好!
分析:注重课后探究点拨,这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尝试应用的一种“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通过课后探究,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结论
本文以“动态引导,自主探究”为引子,给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教学策略的具体案例,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理应将自主探究教学融入课堂与课后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多元化培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