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现
2015-07-22曹爱民
曹爱民
[摘 要] 课堂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需要一个实践性练习环节的巩固,这一课堂练习环节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重点对待. 教师要在不断的课堂练习中总结经验,尽可能把握习题的基础性、典型性、开放性、实用性、趣味性、综合性,优化数学课堂习题,实现其有效性,培养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习题设计;有效性
课堂习题训练是一条探索之路,学生所学的知识便是披荆斩棘的刀斧,要使刀斧小有作为,必须将其带到探索之路上来. 具体来说,课堂习题训练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验证,也是对学生渗进大脑知识的一个回放和巩固. 所以,课堂习题训练环节有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教师要锤炼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使其尽可能体现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典型性、开放性、综合性、实用性、趣味性,让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有所收获,打好数学学习基础;举一反三,可通过典型习题把握同类数学习题的解析思路;看到数学知识的多样性,增强发散思维能力;全面了解数学知识领域,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实现数学课堂的延伸. 另外,还要让学生通过数学习题的“反光镜”,看到数学知识当中潜在的趣味性,从被动的学和练过渡到主动的学和练上,并以此为乐.
把握课堂练习的基础性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使其长久屹立,最重要的是打好地基. 数学课堂练习也是如此,割裂数学基础知识无疑会使其自身成悬浮状态,失去实际意义,既不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有效把握. 所以,教师要尽可能把握数学课堂练习与数学基础知识的联系,让数学基础知识注入课堂练习中,使其具有基础性,这种基础性是驾驭在习题训练之上的,有效的实践会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巩固.
以“勾股定理”这一数学内容为例,教师在讲解有关基础知识之后,要在第一时间配上有关内容的基础性习题.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根据这一基础知识,教师可以设计课堂习题对这一定理进行巩固:
在Rt△ABC中有三条线段,AB=c,BC=a,AC=b. (1)若∠B=90°,a=5,b=9,求c;(2)若∠C=90°,a=23,b=6,求c. 勾股定理的基础知识渗透到整道题中,学生套用勾股定理很容易推出该道题的解析方法. 这种将基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课堂练习方式,能让学生亲身对基础知识进行验证,有利于他们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排除他们对冗长定理难于记忆的忧虑,延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遗忘周期,使他们在今后的解题中能够娴熟地运用数学基础知识.
把握课堂练习的典型性
徘徊在大量的数学练习题中,学生难免会感到茫然,并对题型的分类感到头疼,这就使得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会解相同的题型. 面对混杂在一起的大量习题,学生的状态可以用“色盲”来形容,在眼睛和思维所及之处,数学题全部类似,没有典型性,没有代表性,不能提炼出解某种题型的模板. 这使得学生面对数学课堂练习时晕头转向,失去清晰的思路. 所以,教师要在“精选”上下工夫,使练习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能够被提炼出来用于说明一类题型的代表.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习题的时候,仔细研究教材,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梳理出来,并找到相对应的有代表性的习题. 且在课堂练习中将这些习题作为引子,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习题探求到同类题型的解析思路.
如学习整式时,会涉及单项式、多项式,它们的基本概念之间存在异同点,教师要设计将其概念囊括在其中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习题,通过对习题的分析,明确概念的异同点,并通过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举一反三,让学生对以后出现的同类题型做正确分析.
单项式是对表示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的统称,当然,也包括单独的数字或字母;多项式是由若干个单项式的和组成的式子;整式是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统称,集合单项式及多项式的特点. 依照这些条件,教师可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多选题,即:观察下列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哪些是整式?
A. 2x B. 2x+3
C. (1-20%)x D.
E.ab F.
这些选项几乎囊括了所有关于数的类别,具有代表性,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题训练中果断选择.
把握课堂练习的开放性
作为数学知识承载载体的教材来说,它所呈现给学生的题型只是沧海一粟,单纯地钻研课本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能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思维创造能力. 可以说,教材上的数学习题都是基础知识的一个展现,没有延展性,不足以让学生拓展思路,从多角度着眼、多方向思考.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仿佛被囚禁在教材基础知识的牢笼中,无法体验具有张力的新题型所带来的思维冲击. 这一点在传统教学中显而易见. 教师常常划定区域,将教材中的例题及教材课后习题作为课堂练习的核心,学生围绕这些与基础知识紧密联系的习题兜圈子,思维没有明显进步,仍在原地踏步,这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所以,教师要将目光转向教材之外,联合学生的力量实现课堂习题的开放性. 在这里,教师可让学生在自己所持有的数学课外练习册中找别具一格、具有开放性且与本节知识相符的习题,将其列在黑板上,与全班同学分享,联合全班学生的力量共同解决,这种方法本身就是开放性的,与开放性的习题一起形成巨大的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根据基础知识进行编题或改题,在编改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印象.
例如,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有学生在黑板上列出这样一道拓展性的习题:(如图1)将2米长的梯子(在图中用AC表示)斜靠在墙上,BC的长为0.5米,求梯子顶端到墙的底端即AB的距离.endprint
当然,对于这道题,教师还可寻求拓展:当梯子的顶端(A)下滑0.5米到达点A处时,底端的点C是否也会水平滑动相应的距离?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编自改数学习题,实现课堂习题的开放性. 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不等式的性质发挥创造力自编不等式,还可以根据不等式变形出另一个不等式. 在改编的过程中,学生发挥想象力,热情澎湃地研讨数学知识的可延展性. 另外,在这里,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所改编的习题中评选出优秀的题目,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另一方面,也能对课堂练习的有效实现提供终极把关护航.
把握课堂练习的实用性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一方面,我们会将知识当作可摆放在大脑中的艺术装饰物,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满足于知识无声的存在,而是尽可能地让其在生活中发出呐喊,证明它的实际效用. 简单来说,我们很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并希望知识本身的实用性能为更好的生活带来福祉,这也是学生所希望的,所以,教师在课堂练习中要注重实用性的贯穿. 这一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挖出的宝藏,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对数学课堂练习实用性的把握,恰恰是为了学生能够主动探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对一元二次方程知识进行习题训练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道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某商场的某种商品每天平均销售50件,每件可赢利40元,该商场为了增加赢利、扩大销售、减少库存,决定对该商品进行降价处理. 据悉,该商品每降价1元,商场每天便可多销售3件,但如果日赢利要达到3000元,该商品要降价多少元?这是一道关于“降价促销”的习题,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很近,容易被学生理解,且具有实用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握数学课堂练习的趣味性
“寓教于乐”是现代教育强烈呼吁的,将趣味性的因素植入学科教学中,学生才会释放自己的身心,毫无压力,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 尤其是对于数学来说,枯燥的定理、公式拒人于千里之外,学生亲近感的丧失为数学学习雪上加霜. 所以,教师要改变课堂练习形式,融进故事、游戏、艺术等元素,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其乐在其中,释放压力,快乐学习.
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可充分地对所学数学内容进行巩固,并将实践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则根据练习的效果判定教学任务完成与否. 可以说,具有什么样的课堂习题,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数学能力,所以,教师要将这一环节重视起来,把握课堂练习的基础性、典型性、实用性、开放性及趣味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