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循环的高职院校外语类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
2015-07-18翁嘉
○ 翁嘉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基于PDCA循环的高职院校外语类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
○ 翁嘉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当今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PDCA循环管理学理论,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赴日研修项目为实例,构建基于PDCA理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将PDCA循环的各阶段与外语类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就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作出评价,并提出改善的对策建议。
PDCA;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当今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侧重实践技能的高职院校外语类人才显得至关重要。[1]26-29国内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并不少,但大多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等领域[2]214-215,对于海外实习生的管理制度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尚不多,特别是缺乏对于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工学结合模式的质量管理的实证研究。PDCA理论作为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普及,是一个通过Plan(策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处置)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的成熟理论。笔者以PDCA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深入探究高职院校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改善的对策建议。
一、传统高职院校外语类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传统高职教学管理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内外的资源制定培养方案、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反馈促进,以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管理模式依旧沿袭了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实施,传统高职教学管理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已经严重阻碍了高职教学改革与发展。
1.重理论轻实践。日语实践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未能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3]147-149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在专业理论方面有所研究,但缺乏足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过程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缺少与未来工作岗位相结合的实用知识。年轻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历,教学内容限于课本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能力较弱,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并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进行检验。在教学实践中,未能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学生无法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2.缺乏国际化视野。通过前期调研结果显示,当今社会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旅游、商贸行业相关知识,有较强的外语会话能力,能适应外资企业、外贸、旅行社和饭店等企业需求的国际化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受到条件限制,尚缺乏足够的国际化视野,外语类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仅限于课堂上,无法与实际的外语环境下的工作结合起来,更无法自如地进行运用。
3.工学结合缺乏过程监控。由于顶岗实习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供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只能分散在不同地域的不同企业。[4]56-59学校难以对在外实习的学生进行全面的实时质量监控,对工学结合的成绩考核缺乏过程评价,无法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工学结合效果。
二、PDCA循环理论
PDCA循环又叫戴明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5]
PDCA循环分为四个阶段:
1.P (Plan) 策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
2.D (Do) 实施,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C (Check) 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4.A (Act)处置,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以上四个阶段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具有大循环中有小循环、循环之间阶梯式不断上升的特点,从而实现质量管理目标。
三、基于PDCA循环的高职院校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针对传统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外语系旅游日语专业为例,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管理内涵的实际需要,引入PDCA循环管理学理论,构建实施了基于PDCA的国际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流程体系(见图1)。学院通过和日本国际友好饭店协会合作的赴日研修项目,将学生选派去日本各地的饭店、温泉酒店研修。这种国内二年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一年国外行业基本技能学习的“2中+1日”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们不仅拥有娴熟的日语运用能力、更是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与他人协调和吃苦耐劳等业务能力,为做一个优秀的旅游服务人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1 基于PDCA的国际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流程体系
1.P (Plan) 策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研修项目规划阶段。由专业带头人、行业带头人形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进行论证指导,确保专业培养出的旅游日语人才符合行业发展态势和企业实际需求,每年进行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重要问题。
组建了国内其他赴日研修类似项目所在的六所高校的联盟,通过日本国际友好宾馆协会的平台每年进行一次赴日研修项目的规划与讨论,对新形势下赴日研修项目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
2.D(Do)实施——赴日研修培训及实施阶段。根据所制订的赴日研修项目流程,各负责人分工合作,进行赴日研修生选拔工作(见图2)。并分别由专人负责赴日生面试前的强化培训、面试后的赴日研修专项选修课、赴日生文档材料管理、赴日后的实习管理等各块内容。
图2 赴日研修生选拔工作流程图
3.C(Check)检查——国际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阶段。除了由专人进行的人才培养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来处理在日研修生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外,还专门对三类学生(准备赴日研修的学生、正在赴日研修的学生、赴日研修归来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了解他们对赴日研修项目的想法与意见,比较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状况。对结果进行统一汇总,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便在下一PDCA循环中进行改进。
4.A(Act)处理——学生就业质量总结评价阶段。作为PDCA循环的总结阶段,主要是对就业质量总结评价。主要通过用人单位和学生自我评价实现。学院通过定期收集毕业学生工作后的评价和企业对学生评价,汇总信息,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总结经验,发现不足。项目管理部门根据各反馈意见,提出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进措施,不断调整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质量监控完成以上四个环节的运行后并没有结束,而是进入下一个管理循环。每运行完一个管理循环,就纠正一些偏差、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前一级管理循环是后一级管理循环的依据,后一级管理循环是前一级管理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在新一轮管理循环中提出新的目标和内容,在执行过程中解决新的问题,再运转、再提高,从而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同时,在PDCA大循环之下,在D阶段和C阶段间又可以构成 PDCA小循环,形成如图3所示的PDCA双循环体系。
1.P (Problem finding)发现问题:通过对项目进行过程性监控管理,及时发现问题。
2.D (Display)展示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展示,使实习现场的管理人员、项目的负责人、各环节相关负责人、一线教师这整条线上的所有相关人员都能了解问题的发生情况,并能通过沟通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
3.C (Clear)解决问题:了解到问题点之后,对应环节的负责人负责解决该问题,有必要时由项目负责人牵头,协调多个部门联合进行问题的解决。
4.A (Acknowledge)反思问题:问题解决后,负责人对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备案,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以便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可以参照。
如此形成了大环套小环的模式,环环相扣,小环推动大环运转,大环带动小环提升,相互推动并制约,彼此补充并完善,达到不断提升质量的目的。[5]46-48
图3 PDCA双循环体系(左为大循环,右为小循环)
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笔者一直担任学院赴日研修项目的事务性管理以及国内集中培训教学工作,更于2014年3月赴日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专门负责指导赴日研修生的在日培训质量监督并对在日本一流温泉酒店实习的实习生进行了走访调研,获得大量一手数据与信息。通过上述的基于PDCA的国际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流程体系的实际操作,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并通过实践得出以下经验对策。
1.P阶段设计的目标要具体、可测。最初在P阶段制订的目标是“每年高质量地完成一定量学生的赴日研修工作”,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发现,怎么样的水平算是“高质量”?这个“质量”要如何评价?多少人数才算是“一定量”?这里的每年的时间节点是按照自然年还是学年?具体需要怎么去完成目标?等一系列的问题。
于是笔者设计了优化目标制定的流程图来进行解决(见图4)。经过一轮优化之后,P阶段制订的目标变得具体、可测,明确了具体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的各项计划任务。
图4 优化目标制定流程图
2.D阶段的执行人参与任务的制订。一般来说在P阶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或者赴日研修项目目标的都是专业带头人、学院管理部门、项目总负责人等中高层,而具体负责项目的执行、管理的则是一线的教师和教辅人员。一线的执行人若没有参与到目标和任务的制订工作中去时,常常会发生执行人无法充分理解任务的具体内涵,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进行操作时和预期制订的任务有所出入;或是在实际操作中没能按照要求的时间节点进行目标值的测量,导致无法进行质量评估;再或是因为不理解任务的目的,对上级布置的任务有异议等情况。
所以D阶段的执行人需要参与任务制订的讨论中,可将一线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有利于科学地制订目标以及准确到位执行任务。同时,P阶段制订的内容,需共享给所有相关人员,这样大家才能共同向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3.C阶段的评价标准需要在P阶段明确下来。如果P阶段不先想好如何去评价,那么在D阶段就无法进行过程监控和数值测定,就会导致只有最终评价而缺失过程性评价。另一种极端的情况是,只要有测量手段,就大量地采集数据。这的确比较简便,但是问题是当获取了过多的指标的数据之后,不知道该根据哪个数据来进行评价,反而容易错过其中的关键要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大大地增加工作量,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会成为负担,也自然而言地会降低数据的准确性。
所以建议在P阶段就设定好C阶段需要测量的一定量的数据指标以及评价标准,这样就可以通过效果的比对去评价执行情况。
4.A阶段的周期要缩短,中间要有能够改善的机会。现在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A阶段的反馈周期过长,没有中间可以改善的机会,只有最终评价。一般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赴日项目的讨论都是以一年作为周期,中间缺乏合适的中期评价及反馈机制,导致等学生赴日研修结束回国后反馈问题时,下一批出发的学生已经来不及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给对方的饭店也会是一种困扰:明明已经提出问题所在了,新一批过来的研修生还是老毛病。
所以建议以月度为单位,采用PDCA小循环由已经在日本研修的学生负责人统一反馈发现的问题点,各环节负责人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讨论解决,然后反思,进行项目优化。这样能极大地提高效率,避免问题的重复发生。
五、结 语
在应用 PDCA 循环的实践中,要遵循教学的规律,注重动态管理和创新管理,要克服机械重复,避免形成惯性思维导致模式化,针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要能及时地做出应对。按PDCA 循环建立国际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管理流程体系,能够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纠偏、改进和提高功能,实现对项目质量全程的科学控制,形成质量保证的长效机制,可以有效促进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1]贾永枢.基于PDCA循环的校企——体教学管理流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李晓晖,顾南,王春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3(8).
[3]贺黎,刘慧云.从赴日研修调查报告看日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2009(6).
[4]陈谷平,徐燕飞.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2+1”模式质量改进策略[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12).
[5]张柏琴,邹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3(4).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课题(2014KYYB10)成果。
翁嘉,男,浙江杭州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教学、中日文化比较。
H369
A
1672-8610(2015)06-01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