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互文性看西方媒体香港“占中”事件报道

2015-07-18魏小巧胡婷婷

语文学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消息来源互文性抗议者

○ 魏小巧 胡婷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从互文性看西方媒体香港“占中”事件报道

○ 魏小巧 胡婷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作为一种文学理论,互文性的概念首先由保加利亚裔法国学者Kristeva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后经国内外多位学者研究运用于语言学。作者通过对比分析西方主流媒体(CNN、BBC、Newsweek、CBS、US Today等)对香港“占中”事件的报道文本,从互文性的具体表现手法,即转述语、仿拟、预设三方面入手,解析各大媒体机构对该事件的态度,揭示各方意识形态,探索新闻语篇的主要互文规律。

互文性; 香港“占中”事件; 新闻语篇

一、新闻语篇与互文性

全球化大背景下,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带动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大众传媒行业。生活中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戴着“客观公正”的假面。事实上,它们背后隐藏着各种代表不同势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发现新闻背后秘密的重要性。互文性的概念首先由保加利亚裔法国学者Kristeva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在Kristeva的互文性概念里,水平性和垂直性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我们可看到,文本群不仅在水平上与其他文本互文,垂直上也与文化历史互文。通过这种方式,只有当文本信息开始传播,它才有意义,从而彻底打碎静止和闭塞的文本意义,并开启作者、读者、文本、历史、社会等之间的多维关系。[1]

二、从互文性视角对“占中”新闻文本的分析

香港“占中”事件指的是在我国香港特別行政区发生的抗议者为争取民主,追求符合国际标准的真“普选”而进行的“占领中环”非法集会。“占中”于2013年3月27日发起,至2014年9月28日正式启动,期间抗议者与警方发生冲突,造成数十人受伤,该运动在持续66天,但没有争取到民主目标的情况下,发起人12月2日宣布结束这场运动①。

1.转述语。互文性在新闻语篇中最具体化的主要表现是文本中转述引语的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Fairclough曾说“话语再现(discourse representation)”是互文性分析的一个重要层面。[2]新闻制作者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在报道时通常引用事件当事人的话语以现实其报道的客观公正,更让群众相信自己听到了最原始权威的信息。但是做到绝对的无“私人感情”是不现实的,各种引用方式往往暗示报道者不同的观点立场,甚至在其背后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

以下例子选自6家西方主流媒体对香港“占中”事件的相关英文报道:

(1)— Cheung Wing Hang (@gerundcheung) October 2, 2014

Boos in #hongkongprotest crowd in reaction to Hong Kong leader’s words … some believe meeting is only to buy time. (Newsweek)

(2)“If they clear here, I think protesters should find an occupy site other than Mong Kok”, says Wong Yeung-Tat, the enigmatic, often controversial, leader of the political group Civic Passion. (GlobalPost)

(3)On Tuesday afternoon, the thousands of tents at the Admiralty site appeared to be mostly empty, with remaining demonstrators in a reflective mood. “We’ve been fighting for 30 years,”said 21-year-old student activist Michelle. “It’s very likely we’ll have to fight for another 30 years.” (TIME)

(4)Student protest leaders responded by saying that they planned to join the talks with the government but insisted that Mr Leung should step down, saying he had “lost his integrity”. (BBC)

(5)Hong Kong may have more than its political future on the line, with some experts saying that surging political unrest in the city could encourage China to promote Shanghai as the country’s main financial center. (CBS)

(6)Bryan Druzin,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law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aid the umbrella was not only functional but had “a certain emblematic resonance in that it’s a symbol of passive resistance.” (CNN)

其中(1)到(3)是纯粹的直接引语,分别引自网络社交平台的网民的偏激留言和游行支持者之口,貌似客观,可是作为拥有选择权的报道者,更偏向于通过网友的愤怒而又无奈地抱怨:学生与政府的谈判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是拖延时间而已,Newsweek无形中表达了对抗议学生的同情以及对政府的不满。而Global Post和TIME选择转述了“民主”领导者抗议到底的决心,表达了其对追求民主的赞赏,以Global Post这篇11月18日的报道为例,文本共有13处引语,而其中引自抗议者的有10处,政府的仅1处,其他社会机构的2处,可见该媒体更希望为“民主人士”发声,呼吁更多人理解并支持他们,以达到加剧香港动荡。(4)到(6)是间接引语或“直间”杂糅,分别来自出抗议者、专家和教授之口,指出抗议游行将使香港失去原有的经济地位,而由上海来取而代之,看似合乎情理,然而更多地是通过模糊转述者和被转述者的界限,为转述其他抗议者的言论做铺垫。其中例(6)包含两种引语,Bell认为它清楚表明报道者欲与引语保持距离,暗含不赞成、怀疑或反对的态度,引号的作用相当于“所谓的”,可见报道者不认同“占中”运动是一场消极抵抗。[3]

作者收集并统计了6家西方主流媒体对香港“占中”事件的相关英文报道共计21篇,其中详细的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分布见下表:

香港“占中”事件相关英文报道中的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分布

Fowler指出如果批评语言学主要关注的是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意义,那么研究这种语篇与新闻记者的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就是极其重要的。[4]由上表可见各媒体在叙述式的报道事件时,使用直接引语多过间接引语,但对消息来源的使用没有固定偏好,而往往是依据文本发布者的立场、目的和文章性质来决定的。

2.仿拟。仿拟是英语语言学分支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在运用时所仿拟的一般是人们所熟知的语言材料,如成语、谚语、名言、警句。在新闻语篇使用这种巧妙、机智的修辞格能使文章不枯燥乏味,尤其在新闻标题的使用更易吸引读者。如The Economist的一篇报道标题为“The Party v the people”,与一般体育比赛的比分标题类似,简洁明了地说明主题,告知读者这是一场执政党与人民间的博弈。而在CNN10月8日的一篇报道中有“Some commentators are arguing that now is a good moment for demonstrators tocashintheirchipsbefore they lose too much support.”其中斜体部分原指关门歇业,在此指结束游行,表明评论者不希望长期的游行给民众带来不便而失去民心。

3.预设。预设是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它是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X预设Y (Y是X的先决条件)[X presupposes Y (Y is a prerequisite of X)],包括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在例(5)中,某些专家提出处在政治动荡中香港会加快中国政府对上海的扶持,即香港将失去经贸中心的地位,也可以说,政治动荡很严重(Y)是香港被上海取代(X)的先决条件,所以CBS由香港可能被取代预设了“占中”运动的严重性。而紧接着在该篇报道中,相继引用了多为经济学家的话“could only watch as Hong Kong served as the mainland’s financial intermediary. But now it is Shanghai’s turn”,支持了开头的“上海取代论”,表明“占中”的影响重大,或危及全港经济,而后报道者又指出北京政府对政治和经济的取舍将决定香港的经济损伤程度,侧面反映了对政府控制不到位的不满。此外,在Newsweek的10月3日的一篇报道,其标题“Cracking Down on Hong Kong Protesters Could Boomerang on Beijing”,就是在读者已知天安门镇压事件(the Tiananmen crackdown)的前提下制定的。

三、解释与阐释

香港“占中”事件表面上是政府与学生间的冲突,然而实际上香港反对派为“占中”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与国外反华势力和台湾“台独”分子积极联络,此番种种牵涉出该事件背后复杂的利益关系。首先有以学生团体为首的要求捍卫普选权利的香港民众和“强硬”的北京政府以及有点“左右为难”的香港特区政府,还有港独、台独、国外反华和英美支持“民主”势力。随着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西方国家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强大有所忌惮,而香港“占中”很有可能遏制中国的发展,这是他们喜闻乐见的结果,于是西方媒体在占中报道中对抗议者的或明或暗的支持,对相关政府的指责也无可非议。

言语的对话性是巴赫金的语言哲学思想特别强调的,他认为我们的所有表述,充斥着他人的话语,他人的话语决定着我们表述的立场、语调、情态、评价以至相应的言语体裁形式。“每一表述首先应视为对该领域中此前表述的应答:它或反驳此前的表述, 或肯定它,或补充它,或依靠它,或以它为已知的前提, 或以某种方式考虑它。”[5]只要对语言文本本身进行考察,任何文本即使只有作者、叙事人讲述,即使看起来像独白体裁的文本中,也能发现他人文本的痕迹,而且他人文本与该文本之间存在着一种依稀可见的对话关系。在CNN9月30日的一篇报道中提到“Above the bus’s windshield, the route number was changed to ‘689’,the destination to ‘Hell’”,表达了抗议者对梁振英职位由来的讽刺以及对他辞职的愿景,通过有趣的方式激发民众的认同支持达到获得下一届港督普选的权利。可见,也正是语言本质上的这种对话属性使新闻话语互文性有了客观存在与被理解的基础。

互文性的主体观注重的是多重主体的交融,它体现在作者、读者、解释者的关系当中,并且他们的关系会随着语境的变换而变换主客体的角色。当读者或解释者在阅读作者作品文本的时候,他便变成了主体,而作者则成了间接客体,因为这时不仅文本是作为对象的直接客体,原文作者也成读者或解释者对话和交流的对象,即间接客体。

这就是所谓的互为主客体关系,又称主体间性[6]正如上述西方媒体与香港民众、政府通过各自立场(特定视阈)看这些报道时,主体是不一样的。

四、结 语

作者以西方主流媒体对香港“占中”事件的相关英文报道为语料,从互文表现,即转述语、仿拟、预设三方面入手,考察了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总体而言,各媒体或多或少都会使用仿拟来增加文章趣味性;在引语上,在介绍事件时更偏向于使用直接转述语,而在评论事件时较倾向于使用间接转述语;而消息来源的分布也不平均,如本次研究的21篇语料中,信息来源大多数出自游行者,表明报道者较为支持追求“民主”,这也反映了消息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章的内容、性质以及出版社自身的立场。

【 注 释 】

①http://news.youth.cn/gn/201412/t20141203_6152773.htm 2014-12-03 10:14:00

[1]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Fairclough, Norma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 Longman.

[3]Bell. A. 1991.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Fowler, 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5]北冈诚司.巴赫金: 对话与狂欢[M].魏炫,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H313

A

1672-8610(2015)06-0030-02

胡婷婷,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互文性抗议者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泪中前行
图记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乌反对派结束占领基辅市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