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2013年我国学科服务和学科馆员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5-07-08任湘邹慧玲
任湘 邹慧玲
[摘要]通过发文年代与年发文量、发文系统与作者分布、论文影响力等指标,对我国学科馆员、学科服务近三十年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可知: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研究已进入比较成熟比较稳定的阶段,核心期刊与核心作者基本形成,期待更多实践探索与国外经验的借鉴、期待更多高校以外的研究机构与作者参与深入研究。
[关键词]学科馆员;学科服务;文献计量;影响力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学科服务是以用户为核心,主体通过学科馆员,依托图书馆和公共信息资源,面向特定机构和用户,建立基于科研与教学、多方协同、面向一线用户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服务,提升用户的信息能力,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与支撑[1]。随着国内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引入,学科服务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学科馆员深入用户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发现或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和信息导航,为用户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2]。
笔者对我国1983—2013年期间30年出版的有关学科服务、学科馆员研究文献的发文年代、来源刊物、著者分布等一系列统计指标进行分析,探求学科服务、学科馆员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所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2数据来源及处理方式
利用表1所列数据库和所列条件,查找题名中含有“学科服务”或“学科化服务”或“学科馆员”的文献,检索年限为2014年以前,检索时间为2014年6月27日,经过去重和去除无关文献后共检出2 732篇。
3.1 发文年代分布
根据检索结果显示,我国最早的学科服务研究始于20个世纪80年代初,最初是1983年徐仁海就牧区水利如何通过调节水利资源或水文条件服务于草原畜牧业生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3]。同年,臧万杰通过调查就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采购方面如何为新兴学科服务提出新的思路[4]。1987年、1989年陈京[5]和母益人[6]分别发文探讨建立一支怎样的“学科馆员”专业队伍和学科馆员应该做好哪些工作。随后几年,我国的学科服务研究出现了一个“断层”。1995年继陈汝龙[7]提出实行学科馆员与专业集成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最新变革举措后,才有学者陆续对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如学科服务的思路探讨、存在的障碍及对策、实施的途径、制度的建立、队伍的建设等。2003年,柯平[8]结合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工作的经验与实践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同年,一些关于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及角色定位、学科馆员与图书馆发展的文献涌现。2014年(截至12月)的研究论文已有275篇(见表2)。
3.2 发文系统即期刊分布
表3显示的前10种期刊共发表论文996篇,占检出论文总量的36.45%,这些期刊均为图书情报类学术期刊。按照布氏定律[9]期刊载文量的分区要求,将564种期刊上发表的2 732篇论文做以下分区:996篇论文分布在载文量50篇以上的10种期刊上,该区为核心区;804篇论文分布在载文量10—49篇的38种期刊上,该区为相关区;932篇论文分布在载文量1—9篇的516种期刊上,该区为边缘区或外围区。从表3可以看出三个区域的期刊之比是10∶38∶516(约1∶3.8∶51.6),即布拉德离散系数在3.8~7.2之间,核心效应明显。从统计数据(表3、图1)可以看出,学科馆员、学科服务研究的核心期刊已形成,同时也说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比较成熟、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
3.3 作者统计分析
3.3.1 合作度与合著率。从统计结果来看,2 732篇论文中单一作者论文1 991篇,占论文总数的7288%。合著论文741篇,合著率 27.12%,高于2000年图书馆学24.1%的合著率,但低于2000年情报学48.7%的合著率[10]。其中2人和3人合著论文数量最多,分别为454篇和173篇,一篇论文涉及作者最多的是8人,其次是7人,但数量均不多(见表4)。就作者重要性[11]评价而言,学科服务、学科馆员的核心作者(即以第一作者或独著发文数量最多)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初景利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郭晶。
3.3.2 作者单位分布。以第一单位计量结果来看,中国科学院系统发文量最多,为58篇;其次是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发文37篇;上海交通大学以发文量32篇排在第三位(见表5)。
3.4 影响力即文献被引情况
论文被他人引用数量的多少是表明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论文发表后什么时候能被引用、被引数量多少等因素与论文所属的学科密切相关[12]。论文的被引频次也是衡量这篇学术论文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论文的高引用率一直都是论文所在期刊和作者希望看到并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13]。对作者而言,高被引论文意味着高的学术影响[14]。统计文献中,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文献研究主题集中在学科服务模式研究、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嵌入式服务等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初景利、张冬荣发表在《图书情报工作》上的《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一文被引频次最高,达到305次 (见表6)。
“学科服务、学科馆员”的研究成果不仅展现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而且培养了图书情报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学科高被引作者中,柯平、初景利、李春旺分别位居图书情报学科的第2名、第7名和第16名[15]。
4研究主题分布及评析
4.1 研究主题分布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学术论文中或学术论文外选择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和术语,是未规范的自然语词[16]。由目标文献关键词的统计结果来看,学科馆员出现频次有1 885次,位居首位;出现频次排在第二位的是高校图书馆,达927次;学科服务以出现频次为423排在第三(见表7)。
分析目标文献的主题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4.1.1 学科馆员角色定位及队伍建设。范爱红[17]引入美国学科服务前沿发展理念,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最新学科服务特色及对学科馆员角色转型的影响,她认为学科馆员要带着合作的理念融入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嵌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数字馆藏建设的相关工作中,其学科特色应该是主动参与、深入过程与多方合作的;初景利等[18]在分析学科化服务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概念以及与第一代学科馆员在服务地点、服务逻辑起点、服务深度、服务内容、服务责任、服务手段等方面的区别,他认为学科馆员要融入一线、组织一线、服务一线,与服务机构进行责任绑定、服务绑定、创新绑定、考核绑定。
4.1.2 学科服务模式与学科馆员制度。龙雪梅[19]为了使图书馆的深层次服务落到实处,在综合考虑国内图书馆学科服务实情基础上提出学科服务由学科团队来完成,学科馆员兼任学术秘书之职,设立首席学科馆员岗位,采用矩阵管理模式,引入美国爱荷立大学的IC理念,建立学科馆和学科数字信息共享平台以提升学科服务水平,在服务实施方式上,采用先某一重点学科试点后逐渐推广的办法;随后,宋海艳[20]、喻萍萍等[21]以泛在知识环境为背景,提出学科服务模式设想与实践,宋海艳分析其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影响,并从信息素养教育、学习共享空间、学科服务平台和知识社区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学习空间与学科服务融合的模式。胡继东[22]于2002年探讨了学科馆员制度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实施与完善等问题,并分析了学科馆员的素质与职责;李春旺等[23]在解析基于传统图书馆的第一代学科馆员制度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字图书馆的第二代学科馆员制度范式,他们认为第二代学科馆员在保留第一代学科馆员角色职责的同时,还应该增加学科作者与发布者、信息资源管理者、知识管理员、研究人员以及虚拟交流的组织者等新角色。
4.1.3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与学科馆员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最早介绍学科服务和学科馆员实施实践的单位是清华大学图书馆,1999年姜爱蓉[24]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措施:建立实施机制、制定岗位职责、重视工作落实等;2002年郭依群等[25]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以来的工作实践,解答用户咨询、与对口院系联系的同时为教授提供有针对性的综合信息服务,参与电子资源的服务与推广,参与多层次的用户教育活动,提供学科网络资源导航服务,参与图书馆网页架构建设等。10余所高校结合本单位的学科特点与实际需要,对学科服务模式与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实践进行了介绍,其中汤莉华等[26]、郭晶等[27]、陈启梅等[28]、陈漪红等[29]、陈振英[30]、张蒂[31]、王群[32]分别根据所在单位学科特点与实际需要,对上海交通大学、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的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学科馆员服务特征及营销策略、学科服务实践等进行了介绍。
4.2 研究评析
通过以上定量与定性分析,我国学科馆员、学科服务研究三十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内容局限在理论。从以上学科馆员、学科服务研究主题来看,研究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对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学科馆员的具体职责、学科服务模式以及经验介绍与罗列等方面,其中不乏重复研究与生搬硬套框架,应多结合本单位学科特点与需求、学科馆员构成、现有学科服务层次,引入大数据时代的相关先进技术或电商普及的大信息环境,使学科服务更便捷有效,真正达到初景利等提到的学科服务所要达到的目标[18]。2)研究群体局限在高校。从发文作者分布机构来看,发文量(重要性评价)与被引量(影响力评价)排前10名或前15名的单位除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外,其余均为高校图书馆,这说明数字化与信息时代的学科馆员与服务还没有引起高校以外的更多重视,学科服务对象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与挖掘潜力,未来的研究当中,学科服务与学科馆员应面向社会推广与普及。3)研究视角局限在本土。从目标文献来看,研究群体大多为图书馆员,这也决定了研究群体大多从图书馆或学科馆员本身提供的服务视角出发,而没有更多地考虑从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方面来提高服务水平,未来的研究应该从学术交流的虚拟环境、虚拟交流方式、学术成果虚拟出版方式等方面考虑学科服务的制度建设与学科馆员素质提高,更应该立足本土特色、展望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 初景利.学科服务概论[EB/OL].[2015-01-25].http://wenku.baidu.com/view/80b12d41336c1eb91a37
5dc3.html.
[2] 学科化服务[EB/OL].[2015-01-2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o7pey2xG_w0ELxvIgKKos5ql2k
U7m-TWrcJSM_Fxwt78RZeR_bRh1wI_IIqnoRbXCBiVGGn_yUEaelYbKOLsK.
[3] 徐仁海.牧区水利学科服务与研究的对象[J].内蒙古水利科技,1983(2):13—21.
[4] 臧万杰.高校馆面临的新问题——图书采购如何为新兴学科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3(3):62—63.
[5] 陈京.建立一支“学科馆员”的专业队伍(摘要)[J].赣图通讯,1987(3):58—59.
[6] 母益人.学科馆员应该做好哪些工作[J].河南图书馆学刊,1989(4):27.
[7] 陈汝龙.论高校图书馆的最新变革——实行学科馆员与专业集成化服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103—105,112.
[8] 柯平,唐承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创新——兼谈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工作的经验[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42—45.
[9] 文献计量学03——布拉德福定律[EB/OL].[2015-01-25].http://wenku.baidu.com/link?url=w8EVScTfmIom4R4gsbV9hwAL6-LcR2u7ZS5LSudRix_MBtGZVNnsUguIZG2apMsJxDnM4ew8bW0SWjGxoV8ScASNHgmyD9k53P1kPRm-rOG.
[10] 钟旭,黄晖,薛健.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率指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 情报学报,2000(3):280—288.
[11] 钟文娟.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57—60.
[1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9):8—9.
[13] 杜秀杰,赵大良,葛赵青,等.学术论文的下载频率与被引频率的相关性分析[J].编辑学报, 2009, 21(6):551—553.
[14] 金碧辉,汪寿阳,任胜利,等.论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0,11(4):202—205.
[1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87—202.
[16] 毕强,牟冬梅,王丽伟.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4,(5):27—30.
[17] 范爱红,Deborah J.Schmidle.学科服务发展趋势与学科馆员新角色:康奈尔范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15—20.
[18] 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
[19] 龙雪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构想[J].图书馆建设,2009(4):30—34.
[20] 宋海艳.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学习空间融合服务的探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58—62.
[21] 喻萍萍,储冬红.泛在知识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23):83—86.
[22] 胡继东.关于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问题[J]. 图书情报知识,2002(3):78—79.
[23] 李春旺,李广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51—54.
[24] 姜爱蓉.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J].图书馆杂志,1999(6):30—31.
[25] 郭依群,邵敏.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职责的扩展——清华大学图书馆案例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5):51—55.
[26] 汤莉华,黄敏.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完善——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说开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45—48.
[27] 郭晶,黄敏,陈进,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的特色[J].图书馆杂志,2010(4):32—34,19.
[28] 陈启梅,张冬荣.哈佛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知识管理论坛,2013(7):6—11.
[29] 陈漪红,杨志萍,田雅娟.试析学科馆员服务特征及营销策略——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例[J].现代情报,2013(5):60—61,172.
[30] 陈振英.融入主流谋发展 拓展合作促繁荣——浙江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1(8):69—72.
[31] 张蒂.嵌入式学科馆员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2):125—128.
[32] 王群.发展合作项目 嵌入科研过程——深化学科服务模式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