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

2015-07-04雷望发

成才 2015年2期
关键词:弹簧秤课外科学

■雷望发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

■雷望发

一、依据不同课型,渗透科学探究意识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探究活动,才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1.概念教学形成探究

概念课的教学过去习惯采用讲授式教学,这样“多、快、好、省”的做法误认为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思维千差万别,难以让学生去探究。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概念课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渗透科学探究。

如“什么是力”的教学,学生觉得很简单,但很难说清楚。力处处存在而又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现象去理解,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去感知。教师可提供大量的、表象差异很大的材料供学生去寻找共性的东西。学生寻找的过程就是分析论证的过程,找到了就说明学生初步获得了分析与论证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先安排一组实验,让学生感受推、拉、提、压、撞、踢、扛等行为,由学生说出力的行为和现象,再由学生自己例举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力的行为或现象。最后启发学生归纳“什么是力”,从学生的发言中再讨论最具有代表性的表述给力下定义。

2.规律教学发展探究

物理规律大都是物理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探索出来客观事物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它是有一定的经典性和权威性,但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材,大胆质疑,通过自身的探究感受去获取知识,发展书本知识,提升探究思维和能力。

如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可先由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其中,有同学在设计验证浮力大小与排开水重力有关的实验提出如下设

计方案: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图2

先按图1放好仪器,并记录石块未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G石和G桶,再按图2把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观察石块从开始浸入水中至完全浸没的过程中,F浮和G排的关系,根据F浮=G石-F1,G排=F2-G桶,记录几个不同V排时对应的F浮和G排,最后比较结果得出F浮随V排增大而增大,且F浮=G排。这个设计比书本上的设计更容易操作一些,效果也更明显些。

再如在滑动摩擦力大小测量中,通过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由二力平衡可以知道,弹簧秤的示数就是滑动摩擦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使其作匀速运动,弹簧秤指针摆动不停,很难准确读数。有同学在设计实验就得出这样的方案,让弹簧秤和木块保持不动,而拉动下面的木板,这样就不会出现指针不定的现象。

这些小设计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表现,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思维,也深化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复习教学拓展探究

复习是学生将知识强化、深化的过程,课中同样要渗透探究。如复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先演示在湿毛巾上沾上酒精,点燃酒精而毛巾烧不坏。学生观察猜想,然后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蒸发要吸热。再如复习《电阻》时,要求学生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画出电阻随电压变化图线,进一步明确电阻、电压、电流的关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探究的首要要素是提出问题,探究的问题不仅可由老师提出,也可由学生提出。提问既是最佳思维状态的能动反映,又是最佳思维成果的外在体现。教学要有意创设让学生提问的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问。如教学《照相机》时,教师可先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移动蜡烛和光屏让学生看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看不到像,然后教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就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怎样才能得到放大的像?怎样才能得到缩小的像?(2)像为什么是倒立的?(3)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4)用凹透镜行不行?。

再如教学《浮力》后,教师可提问“就你知道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就可能提出:(1)铁块在水中下沉,铁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2)轮船是实心还是空心?(3)为什么装的货越多,船下沉越多?(4)能不能让船完全浮在水面上,象汽车一样行驶?(5)能不能做成水陆两用船?

如教学《蒸发》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再根据现象猜想: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求生学根据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要求学生注意假设和探究结果之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问题,吸取探究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还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把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参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三、结合社会实践,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提供或指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课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在讨论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课题时可分别从资源和人口、生态和环境、交通和居住等方面考虑,结合本地实际,选取学生常见的实例。如“研究电冰箱内外温度差和电能能耗的关系”“温室效应”“调整学校电能消耗情况,并对节约用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根据课题进行课外阅读、网上查询、资料收集、观察记录等活动,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通过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题目宜小不宜大,要使学生争取能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比较满意的结论,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进行课外探究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可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活动的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并通过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王爱民

猜你喜欢

弹簧秤课外科学
小满课外班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用弹簧秤探究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实验的思考与改进
科学拔牙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的方法、技巧、探究与提高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这样“改进”好不好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