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艺术
——幼儿园诗歌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2015-07-04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流芳幼儿园舒超群
■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流芳幼儿园 舒超群
“问”的艺术
——幼儿园诗歌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流芳幼儿园舒超群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诗歌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的基本活动形式。诗歌中蕴含着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如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结构美等,诗歌的学习能促进孩子想像力、创造力以及欣赏能力的发展,使孩子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诗歌教学活动中提问有效性不高的问题,是制约诗歌活动效果及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幼儿诗歌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活动内容,还能开拓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因此,在诗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有效提问”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成诗歌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一、提问要难易适度,层层深入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来开展教学;同时要分散教学的难点,减少思维障碍,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兴趣特点,提适合幼儿能力水平和经验水平的问题,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要求,又不能过于艰深,让幼儿难以琢磨,无从下手。问题难度的设置上要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递进,最好以幼儿经过思考、讨论或稍加点拨就可以答出为准。例如,在欣赏散文诗《落叶》后,老师直接提问“你有什么感受?”“你学会了什么?”由于幼儿的经验不足,语言概括能力比较差,这样抽象的、直接的提问会给幼儿造成无形的压力,容易使幼儿出现恐惧回答的情形。如果老师能循序渐进地这样提问:“树叶落在了哪里?谁看见了?它是怎么落下来的?”这种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就能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充分想象、尽情表述。这样幼儿就能在美的体验与感受中学习到诗意的语言,并使之逐渐内化为初步的文学素养。
二、提问要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根据诗歌教学活动重点进行提问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要求幼儿掌握诗歌的内容、句式,因此对有关的这些内容和句式要反复设计问题,使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例如,在散文诗《风儿和云彩》中,我根据活动的目标这样提了三个问题:“风儿吹呀吹,云彩先(后)变成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说风儿真能干,天上的云彩真有趣?”这三个问题就象一根线一样,将整首诗歌和整个活动贯穿连接起来。这样的提问能围绕诗歌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重点,让幼儿能快速掌握诗歌的内容和句式,感知和理解风吹云动的自然现象。
2.根据诗歌教学活动难点进行提问
在幼儿园诗歌教学活动中,仿编诗歌是诗歌活动中的难点,也是孩子感到最难掌握的环节,更是决定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环节。诗歌教学难点处理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提问有着很大的关系。恰当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孩子突破难点,从而使他们在活动中取得成功,体验快乐。例如在散文诗《风儿和云彩》中,我提出的那三个问题,目的就是引导孩子们仿编时展开想象,大胆表述。这样的提问过程实则是为幼儿搭建了一个阶梯,让幼儿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在循序渐进中达到难点的突破。
三、提问要将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恰当配搭
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设问应兼顾配搭封闭性的问题与开放性的问题。在欣赏诗歌、了解诗歌内容和句式时,更多的是提出封闭性问题。如在欣赏散文诗《落叶》后的提问“树叶落在了哪里?谁看见了?他是怎么做的?”就是一系列的封闭性的问题,它能帮幼儿熟悉诗歌的内容和句式;紧接着的追问“小虫为什么把它当做小屋”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它能引发幼儿的思考与想象;而在仿编诗歌环节,“你觉得小树叶还会落在什么特别的地方?又会被谁看见?看见这些落叶他会怎样做呢?为什么?”这些开放性的问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维和自主想象的空间,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有效地发展了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提问后要给孩子适当的思考空间
好的提问往往需要幼儿进行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这时教师应耐心等候。提问以后,可等待3~10秒或更长的时间,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考。当有幼儿举手后被老师叫起回答却又突然答不上来时,教师不要急于批评,而要允许幼儿坐下去再作思考。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保证幼儿对问题的充分理解,才能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圆满的回答。
诗歌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不懈努力和幼儿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的,它反映了教师“问”的艺术,反映了教师教学智慧的高低。活动过程中的提问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只有勤于思考,不断摸索,善于发现与积累,才能提高自己有效提问的艺术,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责任编辑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