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思维新视角 彰显数学本味
2015-07-02赖世平
赖世平
【关键词】开拓思维 新视角 数学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16-01
数学有自身特点,也有无穷韵味,为什么还有学生感觉数学枯燥乏味呢?其实原因在于教师。数学本味需要教师挖掘,数学趣味需要教师来激发,数学韵味也需要教师来展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深度剖析教材文本,开拓崭新视角,深度开发数学味,并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传递,让学生在品尝数学“原汁原味”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感知和体验。
一、教材挖掘,展示数学本味
小学生感知维度较低,接受数学概念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能不能科学解读教材,学生能不能准确把握数学本味,这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成败的标准。数学虽然逻辑性、抽象性较强,但数学的动态特征也比较突出,这也是教师需要抓住的教学切入点。数学概念是死的,但数学应用却是活的,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消除学生对数学的乏味感觉,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展示数学本味,让数学教学本位回归。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几》时,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分成十等份,用彩笔给这些分完的白纸涂上颜色。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颜色都涂了几份,占全部十等份的几分之几。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操作充满兴趣,都非常认真地操作,然后小组交流互动,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教学效果良好。
教师并没有对教材内容做太多讲解,只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数学原理“几分之几”藏匿在实践中,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和认知。这就是向学生展示数学本味的过程。数学虽然有概括性、抽象性,但同样也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师将数理进行直观展示,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数学的思维层面,形成对数理的有效认知。这样的数学学习可以迅速接近数理核心内容,在数学本质本味体验中进行数学知识的积累。
二、教学预设,激发数学趣味
教学设计是教师上课的前提,很多教师都会按照习惯做法进行备课。老套的设计思路、陈旧的教学方法、呆板的教学过程,教师还没有开头,学生早已知道结尾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能吸引学生呢?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要对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进行个性化调整,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抓教学生成,淡化执行教案意识,提高课堂趣味性指数。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让学生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事先准备好的皮尺,实地丈量学校操场、篮球场、教学楼占地面积等。要求各小组测量准确、计算正确,最先将结果交到教师手中者为优胜小组。教师一声令下,学生蜂拥而出,有条不紊地开始实际操作。有测量的、有统计的、有计算的,各个小组行动非常有条理、有秩序。
教师用巧妙的教学预设,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这不仅是教学方式选择的胜利,也是数学自身特质充满吸引力的结果。一根皮尺、一支铅笔、一张纸,可以瞬间计算出操场面积,这种操作本身就具有神奇性,教师实际激发的是数学趣味,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探索需求。
三、课程评价,体现数学韵味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成为重要的改革内容,要求教师多进行鼓励性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但是,很多教师为使用鼓励性评价,将学生表现出来的亮点无限放大,这样的教学评价就太过了。数学有自己的韵味,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准确把握数学本质,即使要表扬学生,也需要结合数学内涵用数学语言进行适度评价,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亮点是建立在数学认知上的,要与数学本质形成联系,而不是脱离数学范畴为表扬而表扬。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与周长的对比》时,教师提出一个实践操作验证题:一条两米长的跳绳,可以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因为周长相等,这几种图形的面积是不是相等呢?如果不相等,哪种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充满了兴趣,都想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开始汇报成果:周长相等,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要大;周长相等,圆的面积最大。教师这样评价:“你对几种图形的测量非常准确,而且能够找到正确的比较方法,这样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果。真的很用心。”这样的教学评价主要从数理认知角度进行,特别指出了学生选择的切入点正确,这对学生的鼓励就显得“有根有据”了。
数学有本质美感,这是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认知。教师对数学热爱,才能感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深度挖掘数学本味,学生才会逐渐接近数学。教师要注意对小学生开拓新视角,用不一样的认知开启数学学习之旅,给学生带来别样数学味,学生自然会建立数学学习的全新感知。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