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的思考与建议
2015-06-26刘志飞
刘志飞
摘要:应用型大学建设应当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只有拥有“双师素质”的师资,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在理解“双师型”师资的概念内涵和建设标准基础上,提出其培养建设的路径,主要有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开展国内外研修访学、聘请高水平兼职教师和完善聘用制度。同时,针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39-01
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应用类型高校转型改革试点。河北省人民政府也在2014年出台了“冀政[2014]77号”文件,提出要“选择10所普通本科高校作为试点。由此可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应用型大学,既是国家和各级省委省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高等教育本身正确定位、办出特色、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必然要求。而“双师型”师资队伍则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因为它是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研究与开发,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将是应用型大学建设中最关键的一环。本文以河北省高校建设环境为背景,浅谈一点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双师型”师资的内涵与建设标准
何谓“双师”?学界尚无一致的定义。综观现有文献,大致有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双证论,即教师既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有职业(执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论,即教师既具有讲师以上教师系列的职称,又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系列职称;三是“双素质”论,即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科研素质与能力,又掌握实践技能,并能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素质与能力。虽然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基本上还是有一个“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大致标准,在此笔者比较赞同忽略形式、注重实质的“双素质”论,在“双素质”标准下培育师资,“双证”或“双职称”只是副产品,或者说是表现形式。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路径
由于河北省当前缺乏待遇优势和政策优势,引进现成的“双师型”人才比较困难,另外决定一所高校建设水平的应该是师资存量,而不是师资增量,因此本文主要从现有师资的培养来探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问题。
1.全面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更好地突出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特色,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从校内待遇、职务评聘等方面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到生产、服务一线岗位顶岗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鼓励教师通过相应认证、考试取得职业(执业)资格证书,以及通过课程进修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应用型大学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作为支撑,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水平,尤其是博士层次专业学位的培养力度无疑是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进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通过政策引导、待遇提升等措施进一步鼓励现有教师提高学历的积极性。
3.支持教师开展国内外研修访学活动。开放活校是现代大学的发展战略,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和团队,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能跟踪把握本学科发展前沿的高层次人才,增进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加快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除了政府级学术交流平台之外,应设立校级研修访学通道,让更多教师能够直接地、快捷地接触学科学术前沿,直接与大师对话,提升学术自信心和方向感。
4.建立健全外聘专家兼职教学机制。为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契合社会行业和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编制用于聘请现代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水平、高技能人员,是校企合作和人才订单式联合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毕业学就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
5.完善教师聘用管理制度。以应用型师资素质能力标准为本,进一步提高对教师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并按照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原则,制定专业技术职务聘用条件,建立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的管理机制,发挥“鲶鱼效应”,使师资队伍变成源头活水。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应用型大学建设是新时代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之路,也是振兴制造业的改革之路,不但需要各转型高校的重视与努力,也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1.用国家政策引导、实现校企的实质性合作。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仍不能与社会需求建立无缝对接,主要因为生产企业以利润和效益为中心,他们不想让非熟练工占居实际岗位进行低效率的生产,更毋宁说会有损坏设备的可能。为此,国家应出台政策赋予企业更多的社会责任,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人才培养的责任,可通过税收减免机制,搭建学校与企业互派技术人员的交流平台,使教师了解生产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建立适合人才柔性管理的体制机制。当前政府对学校的拨款多与人头儿有关,这就大大降低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建立适合人才柔性管理的体制机制,就是要在不减少任何一方收益的前提下,实现校企优秀人才的互通互聘。
3.完善应用型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由于社会诚信度的降低与鉴别的需求,健全完善政府或行业主导的、按职业划分的、分等级的应用型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将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的制度。它不仅决定着社会能否有序发展,还关乎激励的有效性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