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表义和语里义的关系初探
2015-06-02方义赵火夫
方义 赵火夫
摘 要: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是理解语言,而语言有语表义和语里义(语言的深层含义)之分,其中语里义的理解,是语言理解的一个难点。在理解语言时,“结合语境”或“联系上下文”这类原则性要求被反复强调,但鲜有论者提及语表义和语里义的关系。笔者认为,把握两者的关系当为理解语里义提供思考的方向。因此,在对大量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后,初步总结出八种关系,在此作简单的列举和例析,以求教于大方。
关键词:语文学习;语表义;语里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77-01
(一)相似关系
不少语言,常常运用了比喻、象征、类比等手法,其语里义和语表义往往存在某种相似关系或者相近的关系。只要抓住语表义,联系相关手法,就能掌握语里义。
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一句中,“夜”和“路”的语里义和语表义就是相似的,“夜”喻指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路”喻指革命征途。又如《拿来主义》一文中,以尼采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类推中国也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不可能一味的给予,除非中国像尼采那样疯掉。
(二)相反关系
由于运用了反语、反讽、反衬、正文反作等手法,一些语言的语里义便与语表义形成相反相对的关系。
如:“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拿来主义》)表面说从送“古董”到活人是“进步”,实则运用反语,讽刺当时政府崇洋媚外、欺世惑众的伎俩愈演愈烈。如:“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忍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我与地坛》)作者嘴上说“得了安慰”,实际上内心是无限的沉痛和无奈。又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写冯铿:“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此句运用反衬手法,表面说冯“体弱”“不美丽”,言外之意却与之相对,说的是:“她的性格是刚强的,心灵是美丽的。”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西江月》词,用了正文反作的手法,表面上借“后人”的口吻来讽刺宝玉,说他不学无术、离经叛道,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但实际上是赞扬宝玉不愿遵守封建礼教,不愿读八股文章,不愿走科举道路的反抗精神。
(三)相关关系
有时,语里义和语表义存在相关性,这主要是运用借代、双关、婉曲等手法形成的。
如:“牛奶,”我喃喃地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联系上文“我”在读书时曾经在门房里喝牛奶的情节,这里“牛奶”应理解为代指昔日美好和平的生活,也可理解为对门房比尔格勒的确认。又如《夜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其实是借题发挥,“指桑骂槐”,批评听歌看舞的豪门贵族醉生梦死,不恤国事。
(四)因果关系
作为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之一,因果关系在语言运用中极为常见。而由于表达的需要,原因或结果略而不说,使语表义和语里义构成因果关系。 如:“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雷雨》)周朴园的潜台词是:“(所以)如果让他知道你我的事情,会有很多麻烦,(因此)我不希望这件事让他知道。”这里的语义里是“果”。鲁侍萍接着回答:“他永远不会知道的。”其言下之意是:“(因为)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让他知道的,也决不会告诉任何人的。”这里的语里义是“因”。
(五)条件关系
有些语言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或条件,但这些前提和条件有时不必说出来,有时出于精炼的需要略而不说,而这些隐性条件就可能成为语里义。如:“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落日》)这句话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日本人不是干干净净的”,暗含着对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种种罪恶和他们的肮脏本性的揭露和讽刺。又如:“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隐含的前提是:今天我生活不幸福,心境很暗淡,而且似乎还不想立即改变这种现状。而这应该是其语里义之一。
(六)互补关系
有些有省略现象的语句,话只说一半,需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语义链,而这些补充内容往往就是语里义所在。如:“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只说“既不是因为病酒,也不是因为悲秋”,却不说“到底是因为什么”。全句如要完整,就需补上“只因离怀别苦”一句,而这正是词人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又如2004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其中“含义”的参考答案是: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这些含义基本上是“跪下来”后省略的内容,理解时只须补充即可。
(七)相融关系
有些语言为含蓄蕴藉的效果,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事等手法,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情绪、志向、道理等寄寓于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事情叙述之中,造成思想情感等(语里义)与景物事情等(语表义)相互交融的现象。如:“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鲁迅《秋夜》)这里“寂寞孤苦的心境”与“单调至极的环境”融为一体。
(八)“疑”“实”关系
不少语言表面是疑问,语意不确定,但实际上语意是肯定的、明确的。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忽然严厉地说:“你来干什么?”表面上对侍萍之来表示疑问,实际上内心已有确定的想法:“你来肯定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是想来认儿子还是为了钱,十有八九是为了勒索一笔钱。”又如当侍萍回答“不是我要来的”,他厉声追问:“谁指使你来的?”表面上他似乎不知是谁,其实他也早有计较:“不是你要来的,那么肯定有同伙,而这个人十有八九是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