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学生看图技能的培养

2015-06-02卢燕

关键词:斑头雁图表题目

卢燕

摘 要: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考察内容多侧重于对图表的考查,试题多以图表作为背景材料,注重考查学生阐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那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地理知识与遇到的地理题目相结合起来,建立地理题目和图表以及平时所学地理常识之间的同步信息,培养学生看到图表就立刻把相关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区域特点、气候现象相关联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看图技能。

关键词:高中;地理;看图技能;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15-02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改革,高考对高中地理的考察内容较以往也更加呈现出其多面性的一面。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考察内容多侧重于对图表的考查,试题多以图表作为背景材料,注重考查学生阐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大有无图不成题的趋势,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通过地理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地理教师在平时应该怎样学生引导学生培养看图技能指明了方向。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以来,通过不断的实践观察以后发现学生在地理科目上的弱点几乎都集中在对图文的分析题目中。很多学生在看到题目给出的图像或者图表以后第一反应要么是皱眉,随即觉得茫然,无从下手,要么就是脱离日常积累,结合题目认认真真地看着图表,企图从中看出些答案的苗头,这种脱离平时的地理知识积累,孤立地“为了答题而看题”的做法并不能有效找到题目的正确解决方法,甚至会让学生觉得地理太难了,无处着手。更有甚者抱怨说“世界那么大,我怎么可能清楚的知道每一个经纬度的土壤、作物、气候和河流,这不是明摆着强人所难吗?”并因此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的大有人在。诚然,世界那么大,我们不可能搞清楚每一个经纬度的具体情况,要是真弄明白了,那也就真的成为超人了。那么对于高中地理来说,学生看图表的能力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学好了呢?

江苏高考考试大纲对学生地理图表的考察要求说明如下: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2. 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能够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等。看起来似乎并不难,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些却是很有些难度的,重在平时的培养和积累。具体要怎样培养学生的看图技能呢?

一、培养学生看图技能要在平时多训练

我们学习地理会发现地理其实是一门图文并茂的学科。我们讲地球会看到配有宇宙中看到的地球插图,讲经纬度会具体看图片上虚拟出来的经纬度线条,讲土壤植被都会有相应的图片做引导。那是因为地理本就是一门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学科,教地理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因此,地理图表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基本工具和基本技能。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在图片的基础上讲解地理学的空间概念,比如讲到某个地方的时候,就顺带提醒学生那个地方处于哪个经纬度,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什么土壤,什么植被,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经济基础。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地理自觉性,使之自觉建立空间概念和自然、人文常识相关联的自觉性,这样理论和常识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看图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看图技能要在平时多积累

我们都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知识的积累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有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看到图表的时候不熟悉或者没印象,就没办法进行准确的地理定位,接下来的题目就没办法进行解答。又或者学生已经进行开了准确的地理定位,但是知道是哪里并不代表就知道图示地点相关的知识点,接下来的题目也没办法顺利进行。要是都熟能生巧,只有学生平时多积累,对常用的地理知识点能够做到烂熟于心,遇到题目的时候才能成竹在胸,接下来答题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

(2014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斑头雁是食草型水禽,喜群居,飞翔能力强,有迁徙习性,其迁徙时间和路线相对固定,图1 为斑头雁在亚洲地区的主要迁徙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斑头雁于3月中下旬到达青海湖开始营巢、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进入孵化高峰期,然后育雏、换羽,8月底开始迁出。下右图为斑头雁从繁殖地迁至越冬地的实际观测路线及沿线停留地示意图,下表是青海湖附近某地多年平均气象观测资料。

(1)青海湖斑头雁繁育过程与当地气温变化的关系是 。(3分)

(2)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一带迁徙过程的时空特点是 ,沿途停留地的环境是 。(4分)

(3)南亚地区是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地,其冬季温暖的原因是 。恒河河口湿地和印度河湿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4分)

(4)从繁殖地迁往南亚越冬地的过程中,斑头雁可能面临的最严峻考验是 。(填写字母)(2分)

A.飞越唐古拉山口 B.飞越雅鲁藏布江河谷

C.飞越喜马拉雅山 D.躲避恒河河口风暴潮

试题分析:

(1)结合材料二和表青海湖附近某地多年平均气象观测资料可以得出,每年3月中下旬青海湖附近地区气温回升,湖面解冻,适宜斑头雁飞回繁殖地,开始筑巢,产卵,6、7月份气温为一年中最高时期,有利于雁卵的孵化和幼雏的生长发育,8月底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不再适合斑头雁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移。

(2)分析右图斑头雁从繁殖地迁至越冬地的实际观测路线及沿线停留地示意图可知,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一带迁徙过程历经3个月的时间,迁徙距离接近1500km,中间有多次停留,历时长,距离远,多次停留是迁徙过程的突出时空特点,沿途停留地多是青藏高原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地等高原湿地。

(3)南亚地区纬度低,海拔低,而且北部有喜马拉雅山地和青藏高原高原阻挡了北方南下的寒冷气流,所以冬季气候温暖,形成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地。恒河河口湿地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形成终年高温,分明显旱雨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河湿地所属区域中年首付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形成气干旱半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

(4)斑头雁从繁殖地迁往南亚越冬地的过程中,要越过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气候条件恶劣,所以飞越喜马拉雅山成为斑头雁迁徙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参考答案:(1)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湖面解冻,斑头雁飞回繁殖地;6、7月份气温为一年中最高,有利于孵化;8月底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斑头雁开始南迁

(2)历时长;距离远;多次停留 高(原)寒(冷)湿地(河湖、沼泽等)

(3)纬度低、海拔低;北部山地高原对寒冷气流的阻挡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4)C

从这道题目就可以看出,由一个斑头雁迁徙的问题引出了对气候、环境、区域地理定位等地理知识点的考察。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就很可能失去作答的方向。相反的,如果学生地理知识的积累比较多,就能够进行准确的定位,进而对图示区域的气候和温度、地理环境相关知识进行联系,然后举一反三地对附近的环境进行判断后,就不难得出得出飞越喜马拉雅山成为斑头雁迁徙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最严峻考验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看图技能要在平时多总结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了教师讲重点,然后学生一点点积累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高中学生学习的紧凑性,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几乎都处于一种前学后忘的状态,大多数时候只是被动的被老师引导着积累知识,学到的知识就按照学习进度的顺序堆积记忆,习惯了跟在教师的后面进步,而缺乏自我总结能力,学到的知识都是零散的,没有经过整理系统化。比如说我们培养学生的看图技能,那就要学生结合题目中所给的图表类型,再结合所给图像的作用来具体分析图像是用来定位还是用来参考或者是做判断的。

笔者经过总结以后发现,在高中地理题目中,我们常见考察的图表类型有以下几种:

看到图表以后,学生要先学会审图,看图表是属于哪一种出题类型,考察重点在哪里,图像的功能是什么,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具体作答。明确了这一点,学生看到图表相关的题后就不会再出现茫然的状态,知道大致的思维方向,才能顺利往下进行解题。再比如,学生遇到有关统计表的题目时,首先要看题目所给出来的统计图表是属于直方图,曲线图,柱状图还是扇形图,百分比图,或者是组合图形?而面对统计图表的时候要注意看图名、读图例、找极值(极大值和极小值)、找规律、找变化、找原因,继而划关键词、分析、判断、联系知识点作答。总结起来就是遇到地理统计图表相关题目的解决方法:一看题干和图名;二读坐标和图例;三析数值及特征;四用原理来解题。学生的总结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看图技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在平时让学生多总结,多思考,多联系,这样才能在遇到图表题时最大程度上节省时间,做出正确的应对反应,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中,读图分析能力的提高是高考取得胜利的关键。因此,平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地理图表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平时多训练、多积累、多总结。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等方面的习惯,使学生通过学习找到自己的方法和乐趣,体验到学习地理图表对其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图习惯和适合自己的思维策略,那读图分析能力也肯定会有所提高,地理学习将不再是难事。

猜你喜欢

斑头雁图表题目
斑头雁:看我如何翻越高山
斑头雁:看我如何翻越高山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斑头雁进风洞
关于题目的要求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