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质疑中学语文

2016-12-20高诗令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质疑精神语文学习培养

高诗令

内容摘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学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元化的。要想要学生实现这种理解的多元化,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在质疑中更多的涉猎中华五千年博大精神的文化。本文中,笔者将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文章为例子,具体阐释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关键词:语文学习 培养 质疑精神

同一种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形式的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用同一种形式来表达。这或许就是汉语的独特魅力之所在。也唯有在汉语的学习中,我们才能经常看到这样的语言:言之成理即可。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言之成理”呢?要实现这种多元化,无疑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而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也将更加有利于其在使用相同的、有限的教材的情况下,更多的涉猎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外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又通过质疑来学透更多的知识呢?无疑,对我们手中使用的教材的质疑,是最便利的途径。这也将更加有利于老师指导学生提出质疑,验证质疑。在验证质疑的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会涉猎到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诗中描述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更是被后人传为佳话。诗中对刘兰芝有这样的描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兰芝是一位贤德的妻子。可就是这样一位贤德的妻子,为什么只能得到阿母“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评价,最后落得个被修还家的下场?面对这种不公平的结局,学生们会有自己的不理解,会有自己的疑惑。此时,我们便可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这其中的原因。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纷繁复杂的礼教。会深知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是如何低下,更会充分了解到“三从四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封建礼教对当时妇女的毒害之深。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无疑会对深入理解《孔雀东南飞》这篇叙事长诗大有帮助,同时,对今后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都会有颇多益处。通过探究,学生便会发现,虽然刘兰芝是一位心灵手巧、善良孝顺的妻子,但与焦仲卿婚后几年,却未能给焦家添得一男半女。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无疑是已为人妻的刘兰芝犯下的最大罪过。封建社会有七出之条之说。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从七出之条我们就不难看出,婚后无子是位于七出之条之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是对这一罪过的有力证明。这种罪过,在封建社会里,被无条件地强加在了妇女的身上。因此,从封建礼教的角度看,刘兰芝最终落得一个被修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又会发现这样一种不合常理的事情。在封建社会里,被修还家,是一个女子蒙受的最大耻辱。被修还家的女子,其身价也会大大降低,甚至是毫无价值。可文中刘兰芝被修之后,其身价却不降反升,不仅县令家派人来提请,就连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这十分不合常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质疑很难从史料方面去解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方面给予较为合理的解释:这与《孔雀东南飞》的形成过程有关,这一首叙事长诗,一开始可能是依照真人真事写的一首不算太长的叙事诗,只是在民间长期的口头流传中,善良的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加在了这个故事中,让其变得越来越长,并最终成为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样子。如诗中如此贤良淑德的刘兰芝,却被焦母蛮横的休掉,这不免会激起人们的义愤。你焦母有眼无珠,修了刘兰芝,我偏要你看看刘兰芝的魅力。于是,县令家和太守家求婚的系列情切便在人们的这种义愤中应运而生。[1]这也正是“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现实写照。

李清照《如梦令》中写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在导读材料中,编者写到:“……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学生读到这里,会有这样的疑惑,既然是喝醉了,那还怎么去泛舟游玩,这不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吗?那么,诗中写的“沉醉”就真的像导读中提到的那样是醉意未消?《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写到:“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沉醉在节日的欢乐里。”既然是多用于比喻,那么诗中的沉醉是否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并不是大醉之后泛舟游玩,而是在游玩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被身边的美丽景色所吸引,并逐渐陶醉其中,最后甚至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归家之路。这两种解释,都有其合理性。那么,究竟哪一种解释更为合理,要弄清这个问题,老师不妨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一方面弄清楚李清照是否喝酒,另一方面弄清楚宋代的酒是否就像今天我们喝的酒一样。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既让学生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又让学生对宋代的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更便于学生学习同一时期其他词人的作品,这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会知道当时的酒跟我们今天的甜酒差不多,或许词人游玩时有酒助兴,但这种酒很难让人达到大醉的效果,因此这里的“沉醉”理解为沉醉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之中更为合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收录了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对文中“‘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的解释,人教社不同时期不同版本都大同小异,其核心意思都是指那些清末初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看到这个解释学生不免生疑,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仅在东京弘文书院学习日语,或者说弘文书院只教日语?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还要跑那么远到日本去学,清末中国的国门早已被迫打开,在国内学习日语也并非难事。要解决这个疑惑,就要弄清楚,清末时期日本东京弘文书院究竟教些什么,中国留学生是不是在这里仅仅只是学习日语?通过查阅史料,学生会明白当时的弘文书院是完全根据中国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特殊学校。其前身是嘉纳治五郎自己办的私塾型学堂“亦乐书院”。早在1896年嘉纳治五郎就在当时外务大臣西德二郎的受益下接纳中国留学生。而后亦乐书院演变为弘文书院,其教学目标是为“清国留学生”考进正式的专门学校作准备。书院在创办之初设立了普通科和速成师范科。较为正式的普通科一般为三年制,教授的主要是日本语和普通学科知识。速成师范科一般为一年,教授日语、修身、教育学、数学、理化、史地、体操、动物学、植物学、理科指导、图画、英语(选修)等。后来因为留学生剧增,应广大留学生的要求,又陆续增设了各种科目的速成班。其学习时间一般也是一年,有的是八个月,最短的是六个月。同时还增设了速成普通科,学时为两年。作者曾经就是速成普通科班中的一员。但有趣的是,根据日本研究留学生教育的学者叙述,该书院甚至曾经兼设有为方便日本学生学习中国语言的“清国语言科”,却没有开设专门为中国留日学生补习日语的“速成日语科”或“速成日语班”。由此,我们便知,人教社关于《藤野先生》一文中“‘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的解释是不准确的。通过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总结概括后认为,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解释为“指清末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等知识的中国学生”,或者“指清末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和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的中国留学生”更为准确。[2]

不难看出,不论是古代的文言文,还是近现代的白话文,都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质疑,去深入探究。在课堂上,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扩大知识面。在质疑中学语文,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一本万利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影:《寻找课文中的“穿帮镜头”》[J],《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1期

[2]李泽文:《关于<藤野先生>的一处解释》[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9期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江口镇千丘小学)

猜你喜欢

质疑精神语文学习培养
从实际教学中谈如何激发学生历史质疑精神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思故我在
让学生学会质疑喜欢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