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大学生
2015-05-30任光辉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中国道路的理论指引,是弘扬中國精神的价值坐标,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特殊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特别指出“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新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切实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感召和武装大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于心,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践于行,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努力塑造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的新一代大学生。
[关键词]核心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
1坚持国家价值目标的信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政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宣示:中国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任何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我们党对革命和建设历程的价值观发展,更昭示着对现在和将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我国的改革也步入深水区,前进的道路会遭遇风险和挑战、经历困难和曲折,大学生尚处于成长期,对社会往往缺乏准确的判断和理性的把握,难免会影响到他们的政治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教育,会为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提供坚强保障,也为社会价值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确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信仰,使其“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要积极实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高校应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发展的总体系,落实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贯穿于广大师生的现实生活,主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齐心共筑中国梦的价值指引。
2坚守社会价值目标的信念
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主流价值观,否则这个社会肯定是病态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也尊重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巨大反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集体层面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尊重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导向上的规定,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寓意深长地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更是对当今世界的一种庄严宣示。社会主义作为符合人类历史进程的新生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功,并在建设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今天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必将凝结成人民群众高度自信的社会主义信念。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催人奋进的,易于形成“共识”,便于产生“合力”,能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价值指引,但应清醒地看到,受国际社会变化的负面影响,加之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大学生对社会价值取向的认同带来不利因素,部分大学生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为此我们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感召大学生,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社情,服务社会民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育人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激励大学生积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信念。
3坚定个人价值目标的信心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以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表现出了比资产阶级社会意识更为优越的价值关怀。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对个人价值和个人道德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今天,我们期待了百年的伟大复兴之梦正在实现,人们对精神家园和共同理想的呼唤更加强烈,我们一定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
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思想领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健康、进步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乘虚而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长期而复杂。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亿万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对于形成坚强的中国力量,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抓好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一定要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采取有效措施,深化宣传教育、增强认知认同,全力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实践,促使大学生高度认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信心,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让大学生在当前这样一个价值多元、信息多变的时代热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新希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中国梦的新思潮、凝聚改革奋进的新力量。参考文献:
[1]宋焕斌,李新仓.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及重要性[J].中国市场,2014(17).
[2]董美秀,郭玉锦.当代信息接收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不良影响[J].中国市场,2012(14).
[3]田宗碧.“五个统筹”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中国市场,2008(18).
[作者简介]任光辉(1980—),男,陕西兴平人,在职研究生,团总支书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