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百年美声作品的演唱变革与发展

2015-05-30张时俊

北方音乐 2015年17期
关键词:演唱

【摘要】美声演唱起源于17世纪时期的意大利,后来逐渐传播到中国。经过实践的不断推移,我国美声演唱也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本土化,产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和十分出色的演成歌手,实现了我国声乐领域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美声演唱的发展历程,本文对我国近百年美声作品的演唱变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美声作品;演唱;变革与发展

美声唱法自产生以来已经走过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由于其具有的人声歌唱体系和文化底蕴,使得美声唱法被越来越多的音乐家所重视。在我国美声唱法发展的近百年时间里,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本土特色,其演唱形式也更为多样,成为我国声乐艺术领域中的一抹独特的光彩。但是,在我国美声唱法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也不乏曲折与困境,因此,对于我国近百年美声作品的演唱变革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能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实现更好的发展,以促进我国歌唱艺术事业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一、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声发展

在我国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声演唱发展过程当中,其作品多为艺术歌曲,只要的代表人物有黄自、赵元任、青主和萧友梅等,他们将美声演唱与古典诗词相结合,并注入鲜明的时代精神,创作出了《我住长江头》《玫瑰三愿》《问》等典型作品,为我国美声事业的发展开创了先河。

(一)创作特点

这一时期的美声作品创作呈现出了鲜明的文化内涵,歌曲创作的过程中大量的引入了古代诗词歌赋的内容,大多表现了纯净质朴的心理情感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积极态度,并且具有十分浓厚的时代特征,是美声唱法实现我国本土化的开端。例如黄自先生创作的《花非花》,就是融合了白居易的诗词;青主先生创作的《我住长江头》作品,就是借鉴了李之仪的诗词;由潘孑农、刘雪庵共同创作的《长城谣》则充分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思想。

(二)演唱特点与要求

由于受到创作特点的影响,使得我国这一时期的美声作品的演唱呈现出曲调舒缓、旋律简单的特点,在演唱的过程中注重对作品意境的体现和思想的传达。例如,对于《春思曲》《玫瑰三愿》等作品而言,其演唱的音域一般不会超过“G”,能够对演唱者的吐字和呼吸处理实现提高。

对于这一时期美声作品进行演唱的时候,演唱者应该对与之相关的古诗词进行认真的阅读,以实现对作品风格特色的掌握;其次,在演唱的时候不应该过度的追求个人的音色和音量,特别是实现声音与伴奏之间的完美融合。

二、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的美声发展

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的美声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当代发展的阶段,在继承艺术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而实现了民族化的特征。由于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事业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使得美声演唱逐渐向系统化进行过渡,作品的创作也逐渐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主要包括了中国歌剧和艺术歌曲。

(一)中国歌剧

在20世纪80年代当中,中国歌剧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成熟的时期,其中典型的作品有徐占海创作的《苍原》、金相创作的《原野》以及施光南创作的《伤逝》等。这一时期的歌剧发展主要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在作品创作中引入了历史题材,例如鲁迅的小说《伤逝》;在表演形式上注重了演唱、乐队、表演和舞蹈元素之间的融合;在创作方法上既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特色,又注入了我国语言的特色。这一时期的我国歌剧演唱主要呈现出韵律相交、音色转换频繁和音域宽广的特点,出现了如《风萧瑟》《情歌》以及《不幸的人生》等具有特色的唱段。

(二)艺术歌曲

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发展主要依靠于电视比赛等,特别是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不断的涌现出了印青的《一切献给党》、刘聪的《鸟儿在风中歌唱》、郑秋枫的《祖国的四季》、朱良镇的《太阳的儿子》等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这一时期作品的创作都与对祖国的热爱紧紧相扣,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对其演唱要求也比较高,例如在对《蓝色爱琴海》作品进行演唱的时候,要求演唱者具有柔软的自然音色线条。

三、新世纪的美声作品演唱的发展

进入到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艺术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在我国美声演唱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古典与流行共同发展的特点,艺术家已经逐渐突破了固有思想的束缚,在美声作品的创作与演唱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逐渐涌现了《冰山上的来客》《赵氏孤儿》《骆驼祥子》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剧表演;同时,也呈现出了跨界演唱的发展趋势,例如刘欢和莎拉布莱特曼一起演唱的《我和你》,实现了中方与西方、古典与流行的双重融合。新世纪的美声作品演唱给演唱者提出了嗓音灵活性高、气息流动连贯、技巧与表达相结合的要求,例如对于《马可波罗》的演唱。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在我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实现了美声演唱的民族化的转变。美声演唱在中国的发展还在不断的持续,艺术家通过对作品的创作和对演唱方式的创新,正在积极推进我国美声唱法的变革与发展,使其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马蕾.中国近百年美声作品的演唱变革与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5).

[2]王莹莹.浅谈美声歌唱艺术[J].黄河之声,2014(18).

[3]吉钰梅.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刍议——兼谈构建中国声乐学派[J].歌唱艺术,2013(11).

[4]周燕,吴丽娜.关于美声在中国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探析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

作者简介:张时俊(1984-),男,四川自贡人,汉族,毕业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演唱
浅析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联觉现象”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分析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走向何方》教学论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陇东民歌演唱特征探究
传统民歌中方言演唱的重要性阐释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音乐教学中童声演唱训练策略研究
声乐教学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