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走向何方》教学论

2017-01-13陈锐

艺海 2016年12期
关键词:演唱研究教学

陈锐

〔摘 要〕莫扎特1789年为女高音Louise Villeneuve所作的一首音乐会咏叹调《我走向何方》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探讨这首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价值。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 演唱 教学 研究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作为音乐史上罕见的天才作曲家,是18世纪欧洲音乐古典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众多的声乐作品创作中,音乐会咏叹调(Concert aria)占有很大的份量,一共创作了56首。笔者选择莫扎特的一首女高音声部的音乐会咏叹调《我走向何方》进行研究,对其创作背景、演唱分析、教学运用等进行研究探讨。

一、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定义

“莫扎特创作了人们称之为音乐会咏叹调(Concert aria)的声乐作品56首。其中大多数是为女高音谱写的,女中音的仅一首,其余的分别为男高音和男低音写的。莫扎特写这些作品时并没有用音乐会咏叹调这一名称,在他的作品目录中列有专栏,总标题是:“Arias and Scenes for voice and Orchstra”(“咏叹调和场景为人声和乐队”)。音乐会咏叹调是后人给它们的称谓。①”“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是欧洲声乐史上一种独立的声乐作品样式,它是用乐队伴奏的独唱曲目,大多数作为某一位特定的歌唱家在音乐会的演出曲或为了替换莫扎特自己作的或别的作曲家作的歌剧中的咏叹调,多在音乐会上演出,其音乐本质是以戏剧性音乐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小型戏剧情节,多采用返始咏叹调及回旋曲的音乐结构。②”

二、《我走向何方》的演唱分析

《我走向何方》(Vado,ma dove?)于1789年10月作于维也纳,是莫扎特为Louise Villeneuve创作的三首咏叹调的第三首。此曲原拟用来作为西班牙作曲家马丁(Martin Y Soler)的喜剧《IL Burbero di Buon Cuore》(《好心的粗暴人》)中的插曲。其内容表达一位年轻女子Lucilla在恋爱中的一种困惑和自我怜悯的心绪。要唱好这首音乐会咏叹调,需要注重细节,达到艺术再创造的高度。

(一)音色、力度的表现。莫扎特生活的年代是意大利歌剧和Bel Canto③盛行的年代,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产生也是顺应了这种潮流。明亮、丰富、圆润而又有金属色彩、富于共鸣的特殊音质,是Bel Canto的特征之一。《我走向何方》在音色上基本也表现为Bel Canto的音色,在演唱中要表现曲中年轻女子的高贵气质,音色明亮、圆润、优美而抒情,要注意声音圆润结实和气息的稳定沉着,声音位置要尽可能的统一,音色不要太尖亮,才比较符合人物的形象。快板与慢板的音色要有对比,快板音色结实有力,声音明亮且丰满;慢板的旋律连贯、舒畅,在音色表现上要柔和圆润、富有抒情性,表现作品优美的旋律线条。

在声音力度的把握上,《我走向何方》开头一段是暴风雨般的快板,表现出主人公的激烈情绪,她把痛苦和悲叹诉之于冥冥苍天,祈求神明的怜悯,似乎呼天无术。作曲家给出的力度记号是f(forte强),说明第一段需要强的声音力度;第二段进入3/4拍小步舞曲式庄严的行板,人声旋律非常优美、连贯,伴奏也给出柔和的三连音音型,作曲家标出的力度记号是p(piano微弱),这一段的声音力度要比前段弱,唱得比前段缓和,以柔婉的语气向恋人倾诉衷肠,表达内心的疑虑和不安。

(二)气息的控制。演唱莫扎特的声乐作品对气息的控制,既不能缺乏必要的紧张度,又不能无节制地松弛,要做到柔中有力,力度中流畅,恰到好处而富有弹性。

《我走向何方》的演唱需要很好的气息控制。全曲分快板部分和慢板部分,其中快板部分需要流动、灵活的气息支持,增加声音的动力感,使声音在气息流动的状态下发出;慢板的部分都是较长的乐句,旋律柔和、优美,需要连贯、悠长的气息支持,如剥茧抽丝般缓慢释放,所有的音都在深呼吸支持点上稳定地延长声音且保持同一力度,它们是紧密连在一起的,这就是连唱法。歌唱呼吸方法,首先要注意吸气,切忌张大口猛吸,而要用鼻孔和上下齿间的缝隙同时吸气。吸气时,要注意吸得快、吸得深、吸得柔而轻,动作敏捷自然,使人听不出半点声息。其次在呼气的时候,则必须在声音延长的全过程中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让横膈膜、腹肌的张力控制呼气,使气息出得慢,出得匀净,出得平稳而舒畅。

两段的起音的气息控制有区别,第一部分要表现激烈情绪,起音需要硬起音。所谓硬起音,不是说声音要硬,是指在发声前声门先闭合,然后用气息奋力将声门冲开,振动声带发声,发声时需注意字头出来要敏捷且有弹性,咬字头的劲冲破气阻后,立即放松,使元音的丰满、通畅不受影响,这样发出的声音音色结实、铿锵。第二部分要表现柔婉的语气,需要用软起音,软起音是指起音时声音的音质,要求发出的声音柔软流畅,声带闭合于气息冲击声门的瞬间。起音的方法,主要要求把吸气、放下喉头、打开喉咙、提起软盖等动作在同一刹那间完成,同时应使吸进的空气立即通过紧闭的声门,这样发出的声音才是干净利落、稳定柔润的。作品中还有较多的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处理声音的渐强渐弱也主要依靠气息来控制,而不是用喉部肌肉来调整音量变化。

二、《我走向何方》在教学中的作用

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同他其他的一些艺术歌曲、歌剧选曲一样,可以作为声音训练的很好的教材,对于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西洋传统唱法的学生来说,选择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作为声乐训练教材是有帮助的。

(一)用作女高音、女次高的训练曲目。《我走向何方》的旋律大部分都在中低音区域,可以用作女高音、女次高的训练曲目及音乐会、考试曲目,有利于中低音声区的巩固。

唱好中低音声区能帮助演唱者更好的演唱高声区。“弗朗契斯科.兰培尔蒂是意大利美声学派在教学上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在学唱之初,先建立一个悦耳动听的中声区,不要过早地练最高或最低的几个音,尤其是女高音和男高音。④”由此可见,只有打好中低音声区的基础再扩展音域,使声区逐渐过渡,达到声区的连接统一,才是最为可靠的步骤。用《我走向何方》这首作品作为训练曲目,能帮助女高音、次女高建立坚实的中低音声区,找到自己本质的音色,为扩展声区做好准备。另外,女高音在中声区与头声区之间的小字二组的e、f、g这些过渡音上容易出现困难,如出现声音虚、破音等。这首作品多次出现过渡音,通过训练,可帮助女高音保持音色的统一,慢慢就会做到从中声区自然的过渡到高声区。

(二)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演唱视角。虽然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没有他写的歌剧咏叹调那样广为流传,但是,他的音乐会咏叹调中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旋律、合理的曲式结构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番艺术天地,可见莫扎特对这一体裁创作时的用心良苦。《我走向何方》是莫扎特的晚期作品,写作手法比较成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演唱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扩大演唱曲目的范围,开阔自身的演唱视角,有利于声乐学习上的进步。

结语

通过对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走向何方》演唱技巧、教学价值等方面的分析,使我们重视把握作品的整体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并能够加深我们对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了解和认识,希望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演唱和教学的研究向着更好更深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喻宜萱.喻宜萱声乐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4:257.

②陈星.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定义探论[J].音乐艺术,2008,(3):117

③Bel Canto,即优美的歌唱,并兼有美丽的歌曲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学派,因之,通常又可译作美声唱法、美声学派。喻宜萱. 喻宜萱声乐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4:102

④喻宜萱.喻宜萱声乐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4:73

参考文献:

[1]喻宜萱.喻宜萱声乐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4

[2](德)多罗堤娅.雷昂哈特.莫扎特[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3]陈星.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定义探论[J].音乐艺术,2008(3)

猜你喜欢

演唱研究教学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声乐教学略见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