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培养高职机械类高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2015-05-30陈泉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摘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围绕专业核心职业能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新途径,实施校企生产项目对接,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新平台,实现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逐步迈进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能够与制造技术、生产工艺和流程的现代化保持同步的高技能型人才,以实现产业核心技术技能的传承、积累和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能够对技术熟练精准地运用的技能型人才[1]。高职机械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如机床的操作及数控编程能力、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的能力、应用CAD/CAM 技术的能力等,都是需要实际操作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机械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2]是必由之路。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机械类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高职机械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一定探索与实践。

1 围绕专业核心职业能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3],该校机械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研,分析专业的定位、职业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及其执行情况等,确定以机械加工设备操作及维护能力、机电产品制造能力为本专业培养的核心职业能力,并沿着“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领域”的逻辑过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数控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例,课程体系由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构成,其中专业学习领域对应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关课程包括三大板块:数控加工工艺制订、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能力课程;CAD/CAM软件应用能力课程;數控机床维修与维护能力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课内实践与集中实践相互补充,校内教学与企业实习相互配合。开展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和虚拟仿真实训教学项目建设,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性教学任务、实践项目的实施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2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新途径

2.1 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训方面,高职院校按照“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基本原则,结合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项目化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营造真实生产环境,使“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各环节,促进实践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有序开展。同时,通过校企对接,以多学期、分段式的形式组织校外企业实习,包括第1学期的入学参观实习、第4学期的短期生产实习(4周)、第6学期的预就业顶岗实习、4个寒暑假的社会生产实践均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完成。

2.2 构建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重要的是通过校企双主体的主动合作、深度融合和相互互动,形成一种合作机制,校企共同来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机械类专业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兼教学”的校外“专业教学点”,以“企业教学班”或“订单班”为载体,建立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新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工学融合的特色课程和教学内容;将教学地点搬至企业,厂中办校,校企共同参与组织与管理,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企业导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企业核心工艺技术、技能的传承。创建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结合、专业教材和岗位标准相结合、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校企“双主体”培养,企业获得了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学生也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3 实施校企生产项目对接,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新平台

高职院校按照校企资源共享的合作理念,通过“校中厂”的基本组织模式引入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以企业具体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为载体,实施校企生产项目对接,营造典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和现代设备操作的真实工作环境,能够为机械类学生提供职业性、开放性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实训场所,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新平台。在实施校企生产项目对接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实训操作时参与真实产品加工,保证了生产性实训与企业实际加工的一致性,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能。在毕业设计环节,引入企业的新产品工艺试制项目,既带动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又解决了企业的生产需求,切实提升学生运用专业技术、技能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机械类高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4 结语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必由道路,本文仅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对机械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实施“工学结合”,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搭建政行企校合作平台,建立多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才能保证校企的长期稳定合作,达到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双盈著.对于“技术技能”我们应该怎么看(第5版)[N].中国教育报,2013-12-10.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S].2006-11-16.

[3]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

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S].2014-6-16.

作者简介:陈泉(1971-),男,四川资中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